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探析

2021-03-27章辰飞芦群姚梦娇周月杏何立平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5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章辰飞,芦群,姚梦娇,周月杏,何立平

(浙江万里学院 教务部,浙江 宁波)

一 引言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为应对现代生产技术、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1]。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的重要表现方式;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形式[2]。在产教融合生态下,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循环有机生态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产教+实践”的研究,较为典型的有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日本“产学官合作”模式[3]。其共性在于将实践教学摆在第一要位,改变学校教育独立体的培养方式,由企业或政府共同合作形成培养学生的多元主体。政府在政策法规上予以保障和支持,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并委派技术骨干与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成立建设指导委员会,双方联合设计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与实习计划并及时根据行业需求做出调整,共同监督教学过程,对学生开展校企双方的综合评价。这种办学模式有效衔接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技能,达到学用相长的效果。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初以职业院校为主,多集中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典型的育人模式,是国外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发展。依托校企合作,加大实践环节力度,学生提前步入一线锻炼的机会,同时企业招收的员工适配性更好、粘合度更好,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本应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愿景,却为何造成“校热企冷”的局面?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存在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还未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圈,“两张皮”问题未得到解决,实践教学还未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校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学校和企业未找到长期的利益共同点,无法形成协同共生体,未能将实践协同育人转化为内生动力。

三 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亟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经济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亟需“零距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深化产教融合,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4],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类型不合理所造成的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问题,缓解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为地方经济提供动力来源,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重大战略的响应。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成效的第一指标,然而目前高校和产业之间缺乏实时沟通的桥接组织,校企未能双向发力深度协同融合,造成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新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而传统行业人才过剩等问题,导致教育结构性矛盾。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视域聚焦于产教融合,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学校和企业等育人主体的教育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生1+1>2的效果,提高毕业生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学生发展亟需适应产业要求

传统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专业技能,但是缺乏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运行的机会,导致企业仍需“再加工”以符合准员工标准。将产业、教学、实践相互融通,能有效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匹配度,缩短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周期,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为其顺利走向社会并参与社会生产夯实了基础。

四 聚焦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循环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将视阈聚焦于产教融合,瞄准地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共同愿景,积极搭建桥接组织——产业学院,以期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多主体、多途径的生态系统。立足实践教学,以“资源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导[5],打破传统培养模式,打通产教融合渠道,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培养适应和引领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图1 产教融合生态下多元循环实践体系图

(一)组建双师双能型队伍,共研实践教学方案

为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挂职相结合的举措,吸引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为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夯实根基。依托产业学院,与政府、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一线工程师及优秀毕业生代表等组成教学责任共同体[1],结合专业面向行业企业的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一整套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衔接的课程教学资源[6]。同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加快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迭代。每一本教材配备教学指导书和项目实训指导书,并制作相应的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习题集、题库、实践案例、实验指导录像、课程素材等内容,配以对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类型,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培养模式。注重“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四技”(技术、技法、技艺、技巧)的引入[7],产业文化的渗透,以此调整原有方案,打破产业界、教育界之间的壁垒,解决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现实践教学培养与岗位要求之间精准的适配。

(二)打牢实践教学平台,共建校企合作新基地

学校设立校地合作部,负责增进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指导委员会、社会团体等桥接组织的沟通与联络[8]。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盘活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为校企联合授课、现场教学创造了条件[9],成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使全方位、实质性融合成为可能,如利用校友邦等平台实现线上数字化管理及实习过程的质量监控;利用虚拟仿真平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利用MOOC引入国家精品课程。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整合验证型、演示型实验项目,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变松散型的实训实习环节为校企联合的实战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专业能力[10]。

(三)多元途径协同共育,打通最后一学里

大学四年分层分阶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与“三创”能力[11]。大一大二开展认识实习、行业调研,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日后所从事的行业企业;大三大四开展社会实践、综合实习实训,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和熟悉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①优化课程设计,将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过程融入到实训课程中,由企业专家负责带领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及专业能力;②以竞赛为契机,以项目为载体。将学科竞赛、科研等项目化训练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一位学生修满5个“专业素质拓展”学分。教师立足于行业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开展深入学习探究,引领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创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借助平台优势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公开化,以此助推产业发展;③倡导“真题真做”。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阶段,鼓励导师以生产实际、科研实践及行业企业产业问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主题,安排业界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应用性,强化学生对行业一线需求的综合体验。

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等全方位、多元素、深层次的培养,形成“产业引领教学、教学服务学习、学习助力竞赛、竞赛推动科研、科研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校内外循环发展新格局,同时教学责任共同体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借助学生信息员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完善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打通“最后一学段”。据调研统计,近些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项目数及国创项目立项均稳步上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专业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获得企业较高评价;特色班的学生留甬率、创业率普遍高于普通班级。学生反映在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下,让他们更早的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赢在了找工作的“起跑线”上,实现学生与员工的无缝衔接。企业也高度赞赏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员工的粘合度更高,缩短了培养人才的时间,更好更快助推产业经济发展。

(四)打造产教融合实践生态圈,构建可持续长效发展机制

教育和产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其各自的目标、实践逻辑不同,如果两者疏离,可能无法实现双方联动,产生1+1>2的社会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两者过度交集,可能会使教育完全产业化同质化,违背高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初衷。因此,想要增添实践教学体系的生命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长效发展,需要多元主体相互协作,适度把握好教育和产业之间的尺度,打造产教融合实践生态圈。具体表现为政府强化政策引领,出台促进校地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型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内生需求,助推校企产教融合;企业充分发挥标杆与引领作用,提供前沿资讯、场地、软件硬件设施等,助力高校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行业作为产教融合的桥梁,一方面帮助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为同行在合作中争取相关利益;高校作为实质性主体,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有效资源,推进内涵建设,培养适配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品迭代,提升产业竞争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可持续长效发展机制。

五 结语

培养适应和引领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责任所在,更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借助政府牵引,运用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打好教育界和产业界的“组合拳”,才能实现各自目标和共同愿景。产教融合生态下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大融合的有效途径。①根据专业的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②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应用课题研究,联合开展企业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等工作,激发企业积极性;④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