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型纪念性景观设计探析
2021-03-27卢微
卢微
关键词:事件型;纪念性;景观设计;烈士墓园;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念性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满足观者多层次的情绪感知,成为唤醒群体记忆,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位于市区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瞻仰烈士、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一个精神场所,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其设计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2 纪念性景观相关概念
“纪念性景观”随着研究的深入内涵不断延展,刘滨谊教授把“纪念性景观”理解为标志某一事物的景观,这种这景是为了后人记住,能夠引发群体记忆,纪念性景观包括物质性景观和抽象性景观 [1]。杨至德教授对纪念性景观做了一个细分,认为“纪念性景观”是主要起纪念和警示作用的景观,围绕某个历史性主题而建造,可以分为三类主题:人物主题、事件主题、陵墓主题[2]。而后有学者认为“纪念性景观”是将记忆与情感、精神寄托于景观中,通过景观表达纪念精神的方式[3]。
事件型纪念性景观是纪念性景观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毕晓洁把事件型纪念性景观解释为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在经历了影响力重大的事件后,而建立的一种纪念性景观,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纪念、缅怀、学习、反省、教育、警示后人等”[4]。陈强把历史事件纪念性景观是指“为纪念对历史或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事件所建立的具有纪念教育意义的景观[5]。
3历史事件背景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宣告解放。在成都解放前夕12月4日,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在擅造的36名“情节重大”的政治犯名单上批上“一律枪决”四字,下达了“洗监令”,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36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掉。12月7日晚上,特务们用刺刀、手枪,一个接一个地把志士们残杀在成都十二桥旧防空壕内,并仓促掩埋。当12月8日上午6时,特务从十二桥赶回省特委复命。这起事件是继重庆渣滓洞屠杀事件后的又一起惨案,加速了成都的解放。这些蓉城烈士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崛起,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先烈精神永垂不久。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成都市军管会立即组织力量于1950年1月3日至7日分别在十二桥和王建墓发掘出35位烈士的遗骸,在文化公园内修建了十二桥烈士墓 。
4区位及现存景观概况
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琴台路,青羊区光华大道以西,成都与温江接壤的地块文化公园内,处于二仙庵东面,西侧是樱花园,东侧是聆琴园。目前占地面积6816平方米,详见图1。成都市十二桥烈士墓园内有烈士墓碑、十二桥烈士浮雕墙、悼念广场、缅怀雕塑、灵魂纪念雕塑等纪念性设施,详见图2。
浮雕广场内有4排9列烈士纪念碑,红色的花岗石碑上迹刻36位烈士的名字和生平时间。烈士纪念碑后面是十二桥烈士浮雕墙,浮雕墙由红色花岗石制作而成,取名晨曦,生动形象的展现了36位革命烈士的形象特点。浮雕广场前面是悼念广场,悼念广场占地750平方米,广场两旁雪松、翠柏、绿篱环绕,广场边上摆放着烈士的宣传栏,展示烈士们的生平事迹。悼念广场上有缅怀雕塑,缅怀雕塑背后是一个纪念碑,石碑上面镌刻着“十二桥烈士永垂不朽”9个醒目的黄色字体。在墓园的左侧,耸立着一尊从十二桥烈士牺牲处迁移过来的大型手雕塑。
5设计手法分析
5.1再现
再现是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纪念性景观空间中运用再现的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情节的模拟,以引发联想、恢复遗忘的知识或经验[6]。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中的十二桥烈士浮雕墙生动地再现了成都十二桥烈士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人物特点饱满,表现出十二桥庄重、大方、纪念、震撼的效果,再现出烈士们的英勇奋战、向往光明的情景,参观者来到此地会被烈士们的形象动作所感染,迅速引发对成都十二桥事件的联想,回忆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增加对成都市十二桥烈士的记忆点,让参观者引发无尽的追思和缅怀,详见图3。
5.2象征
象征最主要是将景观中的人、物及事件用具体事物来指定,象征的本体即为具体事物[7]。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在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中利用象征的手法可以把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对象,给观者在游览的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中的雕塑手用红色花岗岩堆砌而成,而红色就联想到红色革命,这只雕塑手上戴着镣铐表达了一种被束缚,但是手努力的伸向天空,是种即使身陷囹圄也要努力挣脱,奋起反抗的精神。巨大的雕塑手首先就会给观者一种震撼的感觉,其次联想到那个时期人们为了解放战争的而作出的奉献。“镣铐”象征着束缚,黑暗势力。“手”象征着烈士们的勇敢无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6.现存问题
6.1纪念空间单一
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四周都可以进入,没有特定的入口引入,直接可来到悼念广场,人群主要在广场聚集,然后再上小台阶到烈士墓碑,整个视野都很开阔,所有景观一览无余。同济大学的博士李开然提出“空间流”的概念,景观基本空间组合要有一定引导、铺垫作用,需要静的序列空间还需要具有流动的、变化的前后序列空间[8]。十二桥烈士墓园的空间序列存在缺失,纪念内涵的表达的缺乏过渡空间。纪念空间主要是墓前纪念广场,纪念活动传统,单纯就是依靠纪念碑的艺术效果,对于参观者来说,内容过于单调,缺乏体验感。纪念展陈空间仅仅依靠宣传栏呈现图片文字,宣传教育的方式单一,来此参观很少人去仔细看每个烈士的主要事迹。纪念空间的景观单一,就纪念碑、纪念雕塑、亭子、柏树和一些比较老旧的公共设施,纪念性环境整体协调性差。
6.2纪念氛围缺失
景观氛围的形成产生于空间环境和参观者的互动过程,感知层面上参观者可以直接感受到革命历史的鲜活场景,认知层面上能融入参观者理性思考,获得启发教育[9]。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景观元素单一,缺乏开合张力,参观一览无余,参观者参与互动景点少,造成了纪念氛围的一部分缺失。纪念碑、建筑物、公共设施因老旧存在损坏情况,影响参观者感知层面上的体验。纪念区的边界存在不合理性,边界没有相应的围合,外面嘈杂的声音乱入,周围的各种环境影响,纪念区的纪念氛围受损。主要景观视线内出现不协调因素,烈士墓园本来应该是比较庄严肃穆的氛围,但旁边经常有组团跳广场舞,声音比较吵闹,商业服务设施小卖部设置在附近,游人买各种零食坐在悼念广场旁亭子里吃东西聊天,外面三轮车随意开进来,严重破坏了此地的纪念氛围。
6.3纪念情感薄弱
纪念情感和和纪念内涵的表达通过要素来传达,通过人来感受和体验,纪念情感的表达是空间中主导“接受者”接受信息的主要环节[10]。在进行实地调研的时候访问了一些参观者,还有部分参观者对相关历史事件不了解,园内的宣传文字单薄,不能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相关情感,产生共鸣。墓园内选用的植物层次单一,不能呈现更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墓园面积小,导致过渡空间简单,无法表现出完整的情感升华过程,其实园内旁边的空间很多没有利用起来,整个纪念空间就是个一览无余的方形空间,没有过度起伏联想空间的发展,纪念情绪达不到高潮。相关的景观要素呆板,纪念性的表达中要让纪念对象和纪念主体之间形成对话,使纪念主体感同身受才能引起纪念主体的情感共鸣[11]。悼念广场上小孩子嬉戏玩闹玩滑板,家长没有好好带孩子参观,也缺乏介绍员,没有真正达到纪念教育目的。
7.景观设计提升策略
7.1空间组织策略
景观空间序列引导着景观叙事的发展主线,将散布的景观节点串联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形成一个具有导向性和秩序性的景观空间序列[12]。基于叙事序列,重新组织参观流线,多景观要素丰富空间.按照时间线分为三大功能分区:历史追忆区、悼念祭拜区、冥思展望区。
历史追忆区属于开端发展部分,悼念祭拜区属于高潮部分,冥思展望区进入尾声。整个场地叙事层次递进,空间序列上利用公园原本狭长的入口设置红色文化长廊一步步追忆历史,了解成都十二桥烈士牺牲事件,引导观者情绪感知,然后进入悼念祭拜区,这里有烈士墓碑、缅怀雕塑、追思广场,引导观者向烈士致敬、默哀、送花等。纪念完烈士进入冥思展望区,这里根据场地的地形安排静穆林、静思池、纪念厅、和平园(休息亭、小剧场)。
空间设计上考虑参观者感受,空间设置多样化,有回忆、悼念、教育、悠闲等不同空间。空间一步步引人入胜,空间的自由度和活动的丰富度能够吸引参观者的来访,极大的满足参观者多方面活动需求,人的满意度和使用率提高,有效提升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的空间活力。统筹利用空间中的资源,进一步拓展空间活动和交往空间,丰富空间的体验,并且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13]。
7.2氛围营造策略
事件型纪念性景观氛围营造整体考虑环境景观,通过光、声、植物等营造纪念氛围。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与纪念性景观的“灵魂”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体验组织结合起来,调动观者的多重感官,全方位表达纪念性意义[14]。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处于文化公园内,需要利用周边乡土植物对烈士墓园区域进行一个围合,留出合适的道路,围合加强纪念氛围,不可随意进出,让观者全身心沉浸在纪念的氛围当中。
植物对氛围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植物配置不仅要注重四季常青,更要兼顾植物的季相特征,适当缓和严肃的纪念氛围,同时开花植物和色叶树种也可以隐喻纪念空间的象征意义,如松柏、兰花、梅[15]。入口处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空间,选用乡土植物迎接观者,气氛凝重的纪念广场排列整齐的高大松柏营造气势。
利用光塑造氛围,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利用自然光的明暗对比把要表现的东西突出表现。人造光利用投光技术像美国911纪念光柱一样投射光让人们感受光柱的同时铭记这段历史。使用灯光照明设计使夜间纪念碑显得明亮通透,昭示人们烈士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场景的声音环境也是形成氛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空间环境中反复的播放低沉忧伤的背景音乐或表现烈士们的反抗声、枪弹的爆炸声以此来渲染主题,使观者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通过声音营造氛圍具有强烈的现场感[9]。
7.3情感表达策略
纪念性景观空间中,艺术、环境、景观建筑等,一切都以表达一种庄严肃穆的沉重感为目标,让观者从事件主题的认知升华到情感思想的启发[16]。挖掘事件的涵义融入到场景中,注重景观要素的情感表现,增强人与空间的互动。利用事发原址和事件信息承载物的关联性,确立情感空间流线排布,主张让事件信息巧妙地参与“还原”历史,以激发观者对事件的纪念和反思[17]。以“曙光”为主题,曙光亦是蜀光,成都的光明未来正是这些烈士的英勇牺牲所换来,曙光象征着希望。
整个场地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一步步引导观者,设置“时间之门”节点,增加参观者的多层次情感体验。在过去历史追忆节点上引发观者追思、悲痛,在现在悼念祭拜节点上引发观者感恩、内省,在未来冥思展望节点上引发观者希望、奋发的情绪,场地设计注重整个环境对参观者心灵的抚慰,满足人们悲痛、追思、平静、感恩、内省的多层次情感需求。
事件型纪念性景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特殊的情感信息,情感通过空间的塑造被实体化、物质化,并将情感凝聚于物质本身[18]。悼念区设置了一些浮雕墙、缅怀雕塑提取十二桥烈士的人物特征,把情感寄托在雕塑上,触景生情,让观者反思历史,珍爱和平。冥思展望区静思池的水流联想到十二桥,在静思池引导情绪平静,安静思索。不同材料上也寄托不同情感,木质材料温暖舒适,黑色花岗岩严肃冷静,提升墓园材料质感与肌理。宣传碑、现代设备、宣传手册、展厅等多方面宣传英烈事件,强化观者情感认同。
8.结语
纪念性景观对过去缅怀、当下沉思、未来憧憬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成都十二桥烈士墓园的景观设计调查研究,发现烈士墓园的一些设计手法具有可取之处,但是目前还存在空间功能单一、纪念氛围缺少、情感承载薄弱等问题。因此结合了相关的纪念性景观设计理论对空间、氛围、情感这三大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价值,为事件型纪念性景观的改进提供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至德.纪念性景观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李敏.基于场所精神的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以平津战役纪念馆外围景观改造为例.[D].河北工业大学,2018.
[4]毕晓洁.历史事件纪念性景观设计——以徐志摩纪念公园概念设计为例[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
[5]陈强,许立群,韩建军.历史事件纪念性景观的时代特征浅析[J].陕西林业科技,2020,48(02):69-73.
[6]郑小娟, 黄焱.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以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为例[J]. 美与时代:城市, 2018(9):2.
[7]刘姝宇. 景观叙事在公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20.
[8]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黄鑫.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的氛围营造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10]熊心路. 湖南省名人纪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2018.
[11]赵洁. 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探析[D].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2]李玉. 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2020.
[13]谭晓月. 城市纪念性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 安徽建筑大学.2019.
[14]董瑞云. 海南省纪念性景观空间及场感探究[D]. 海南大学, 2015.
[15]陈文婷, 陈教斌. 纪念性景观中的植物景观营造探析——以武汉市施洋烈士陵园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1):9.
[16]冯亚星. 事件类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空间特征探析[J]. 安徽建筑, 2021, 28(4):3.
[17]庞璐.历史型纪念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8]张雨馨. 现代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