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书养娃”为啥越养越累?

2021-03-26洛浦

现代家长 2021年3期
关键词:儿媳妇老二育儿

洛浦

在加入小区的家长群后,新手妈妈张女士才算见识了“学习型妈妈”的厉害。一位妈妈向群友一口气“安利”了十来本育儿书,其中既有国外经典,也有本土权威;另一位妈妈则推荐了五六款育儿App,从孕期注意事项到产后护理,再到各阶段的育儿要点一应俱全……张女士大为感慨:“现在,养娃真是一项技术活!”

的确,和过去相比,习惯于“照网养”“照书养”的80后、90后父母,把育儿这件事做得颇有专业味道: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有能力也更愿意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对婴幼儿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加上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他们不再满足于祖辈经验式的教养方式,而是力争自己做一名育儿专家。

既然有书可依,按理说,养育孩子应该更科学、更省心,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现实生活非但没有岁月静好,反而鸡飞狗跳。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书上说得都对,为啥养不出好孩子?

张阿姨脾气温和,儿媳妇也有文化,平时两人关系不错。儿媳妇生了孩子之后,张阿姨本来很有信心,觉得一定可以照看好孙女。谁知,现实让她猝不及防——儿媳妇对孩子超乎寻常地重视,要求张阿姨抱孩子前必须洗手消毒,说孩子抵抗力差,怕被传染病菌。消毒就消毒,这样抱孩子更放心。张阿姨照做了。

之后,儿媳妇把一张时间表贴在张阿姨和自己房间的墙壁上,并买了好几个闹钟,严格遵照书上说的,定点给孩子喂奶。她還观察孩子的吃奶情况,如果孩子没有像书上说的那样“大口吞咽”,就深感焦虑;还有孩子一天要拉几次大便,怎么到时间了还不拉?搞得周围人都跟着紧张。

小孩子哭、频繁夜醒,本来很正常,但儿媳妇在孩子三个月时就训练孩子睡整觉,采用书上专家介绍的“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免疫睡眠法。结果,孩子哭得声嘶力竭,张阿姨要去抱,儿媳妇坚决不让。为此,张阿姨连声叹气,说孩子太可怜了。

后来突然有一天,儿媳妇说以前的哭声免疫法是错误的,现在辟谣了,说那样做其实是在害孩子,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会破坏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看到儿媳妇后悔了,张阿姨暗自高兴,心想以后儿媳妇就不会照书养孩子了吧?

谁知没高兴几天,儿媳妇又买回一堆书,说孩子该吃辅食了,这些都是做辅食的食谱,让张阿姨照着做,她有空时也跑到厨房鼓捣,可做出来的饭孩子根本不爱吃。张阿姨说:“孩子吃鸡蛋羹、米糊、米汤是最好的。”结果,儿媳妇强烈反对:孩子一岁前不能吃蛋清!张阿姨吓了一跳,还有这一说?但好脾气的她没和儿媳妇顶牛,儿媳妇说不吃就不吃吧,吃蛋黄总行吧,碾碎放米汤里。可这也不行。儿媳妇说,孩子四个月时只能吃一个蛋黄的六分之一,要精确测量。这也太难了,张阿姨直呼看不了孩子了。

后来儿媳妇上了班,张阿姨总算舒了口气,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好好喂养孩子了。谁知,儿媳妇电话遥控,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吃辅食、什么时候睡觉,都必须严格按书上说的来,一点都不能错。张阿姨心疼孩子,便对儿媳妇说:“孩子这么瘦,要不我把她带回老家吧,保准把她养得白白胖胖的。”谁知,儿媳妇一口拒绝,说“小孩子太胖会得病的”,然后加上一句“书上说的”。

张阿姨说,孙女现在一岁多,就是一个小仙鹤,细胳膊细腿的,一看就是营养不良。如果书上说的都对,为啥养不出好孩子?而过去养孩子没这么精细,吃百家饭长大,却壮实着呢!

照书养,不是依葫芦画瓢;完全照书养,则过犹不及

黄女士带娃4年,从怀孕开始就看育儿书。可以说,妈妈们的焦虑、不安、烦恼,她都经历过。直到最近一年,黄女士才摆脱新手妈妈的状态,变得从容起来,同时对自己以前所持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做出了改变。现在,她的做法有时无书可依,却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黄女士说,她刚成为新手妈妈时,常在育儿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有时,书中给出的答案用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很成功,用在她的孩子身上却很失败;有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育儿专家持大相径庭的观点,让她不知道该相信谁。

经过几年的折腾,黄女士深感照书养娃很挫败——你会不断质疑自己为什么带不好孩子?你还是不是一个好妈妈?然而真相是,不是你带不好孩子,而是你带的孩子不是作者举的那个例子的孩子罢了。

比如女儿茜茜的睡眠问题。在茜茜出生的头一年里,黄女士下的功夫最多。她根据睡眠指导师写的文章,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这个过程非常折磨人,孩子频繁哭闹、夜醒,反反复复,黄女士精疲力竭,最后终于无奈地撒手不管了。因为放过孩子,也就是放过自己,她实在撑不下去了。

然而,奇迹反而出现了。茜茜三岁半的某个晚上,主动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黄女士还以为孩子在开玩笑,提心吊胆了一夜,没想到女儿却踏踏实实酣睡一宿。就这样,和孩子分床睡、分房睡莫名其妙地一举成功。孩子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长大了。

黄女士感慨万千:在训练女儿睡眠的过程中,她看书学习规划作息、哄睡流程,了解深浅睡眠、哭闹的含义,掌握安抚方法……这些是让她对养育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无法帮助她最终安抚女儿。无奈之下,她选择顺其自然,满足女儿所有对缺乏安全感的回应,比如同床睡、快两岁了才戒夜奶、半夜抱起来边拍边哄……这些与科学育儿理论相背离的事,她都干过。事实证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没你想得那么脆弱,而你也没自己想得那么强大。

黄女士说,育儿书的确可以给家长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帮助你在更短时间内了解孩子,但仅此而已。至于书中给出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有多大效果,还需要父母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照书养,不是依葫芦画瓢;而完全照书养,则过犹不及。

如果孩子不能“照书养”,那“照猪养”就可以吗?非也,不教条才是王道

如果孩子不能“照书养”,那“照猪养”就可以吗?非也。

我们知道,通常二孩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会“照猪养”。因为头一个孩子父母很重视,而自己没经验,生怕有个闪失,所以“照书养”;而有第二个孩子时,父母被第一个孩子折磨得已经没有了精气神儿,干脆随心所欲“照猪养”。有意思的是,“照猪养”的老二反而比“照书养”的老大更独立,更能言善辩,更懂察言观色……

表面看,似乎是养育方式不同,才造成同样的妈妈养出了不同的孩子。而老二的表现优于老大,也让不少人以为“照猪养”胜过“照书养”。实际上,妈妈养育老大是第一次,难免紧张焦虑;而有了老二,一切都已轻车熟路,并非放任不管。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老二比老大精明呢?

原来,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对性格心理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虽然来自同一个家庭,却一样存在着竞争关系:老大年长,在身体、力量、智力方面优于老二;老二深知自己处于弱势,要想获得父母的青睐,就必须更加努力才行。所以,这和照什么养没关系,反而是家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结合育儿书,用更多的智慧去处理这种特殊的竞争关系,以免孩子陷入消极、缺乏自信的困境中。

所以,养孩子,不论“照书养”还是“照猪养”,不能完全孤立,太较真和太无所谓,都过于教条。孩子有个体、环境、性格的差异,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育儿标准。

其實,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妈妈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从孩子婴儿时期事无巨细地包办到后来终于妥协顺其自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能强求,也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糟,很多事情用焦虑解决不了却能用时间来解决。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好能适时停下来调整一下脚步,在“书”和“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于孩子于家庭,一个身心健康的妈妈才是幸福的根本。

育儿方式没有对错,何必苛求“正确”和“完美”

如今,选择“照书养”的父母越来越多,养娃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为什么?家庭教育专家金华坦言,根源或许在于年轻父母过于追求育儿的“正确”和“完美”。

孩子出生前,父母就买好各种营养品和胎教材料,准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出生才几个月,父母就买来英文绘本、成语故事给孩子启蒙,生怕错过这个敏感期那个窗口期;孩子长大后,对照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父母更是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报早教班、兴趣班,连孩子过寒暑假也不放过。因为在父母眼里,假期不再是放松身心的悠闲时光,而是全方位“比学赶超”的大好时机。而这些育儿方式的背后,往往都有各种科学育儿理论的支持。

其效果如何呢?不少家长反映,“科学育儿”放在自家孩子身上似乎并不管用,反倒是一些二孩家庭,在老大、老二的育儿对比中,收获了惊喜。

家有二宝的何爸爸说,老大出生时,他和妻子什么都不懂,只能小心翼翼地“照书养”。比如,书里说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免疫力会逐渐下降,他们怕孩子受凉,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走路不稳,他们担心磕碰,总是推车出行,结果孩子的身体反而比较弱。轮到老二出生,手忙脚乱的夫妻俩无奈选择放手,穿衣吃饭都很随性,结果老二反而活蹦乱跳,很少感冒生病。

一番对比下来,何爸爸有了切身体会:如果父母太在意育儿方式的对错、太纠结育儿的细节,反而容易让孩子本该自然而然的成长、本该自然而然的亲情,变得复杂和尴尬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需要得到尊重。”金华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理论,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完美的模板。父母与其着急了解所有的育儿理论和成功案例,不如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多陪伴和观察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针对其内心需求给予他教育和爱。因为“看到孩子”,看到他本身的存在,而不是想着用外在的价值和标准去要求他、改变他,才是好父母应该去做的事情。

编后: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育儿书籍五花八门,网络上的育儿妙招满天飞,一个专家一个说法,有些说法还相互打架。其实,世界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理想育儿模式,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家长应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断摸索、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方式,才是真正的科学育儿之道。

当然,育儿书籍有其积极作用,它会告诉你这阶段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家长预习功课,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那么焦虑。但书本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生搬硬套,在实际育儿中,家长可将其作为参考。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儿媳妇老二育儿
儿媳妇比女儿还贴心
聪明媳妇
借钱
聪明的姑娘
郑老二
老二为什么比老大精
称砣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