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颤监护仪与常规心电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26陈淑琴卓梅娟陈秋燕

医疗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搏监护仪心电监护

陈淑琴,卓梅娟,陈秋燕

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莆田 351100)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该病发病迅速,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严重症状,若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抢救,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1-2]。常规情况下,临床大多采用心电监护仪行心电监护,但心电监护仪耗时较长,无法密切监测患者的实际病情,且普通电除颤难以满足患者的急救需求。除颤监护仪主要由除颤电极、心电导联线、脉搏血氧饱和度传感器、起搏电极等组成,可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利用与之相连的电击除颤仪实施除颤与起搏,故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除颤监护仪与常规心电监护仪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62.15±2.68)岁;病程1~10年,平均(5.49±1.17)年。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4~79岁,平均(62.06±2.71)岁;病程1~9年,平均(5.52±1.1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神志清醒,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1)嘱患者卧床休养,并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结合患者机体状态与饮食偏好给予饮食建议,轻轻按摩患者的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2)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保障药效,用药期间加强观察患者神志、血压等的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护理操作前,积极与患者沟通,根据身心状态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措施,以稳定其情绪,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其治疗信心。

对照组采用心电监护仪(深圳邦健生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IM12型)常规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结合机械通气支持、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等方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

观察组应用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LIFEPAK 1000型除颤监护仪对患者实施动态监护与心肺复苏,连接仪器电源,开机后将监护电极片粘贴于患者胸前,将电极参数设置为83 cm2,在同步工作模式下运行除颤监护仪,监控器显示“SYNC”,定期在记录仪上作标记,当仪器检出R 波时会发出蜂鸣声并指明放电点,启动电极后,于标记脉冲±15 ms 范围内行放电除颤。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包括心室颤动发生率、心搏骤停发生率、心肺复苏率及出院2年内存活率。(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出院时,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包括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方面,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2,重测效度为0.862,≤60分为不满意,61~79分为部分满意,80~89分为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部分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

观察组心室颤动发生率、心搏骤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心肺复苏率、出院2年内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例(%)]

2.2 护理总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脏类疾病,大多由激动、过劳等因素诱发,该病具有发病迅速的特点,患者易出现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严重症状,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而,为改善预后,临床治疗时应给予患者全面的监测与完备的急救措施[4-5]。常规心电监护仪具有使用简便、数据精准等优点,但其耗时较长,无法密切监护患者的病情,且普通电除颤与心肺复苏术难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抢救,进而影响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室颤动发生率、心搏骤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心肺复苏率、出院2年内存活率、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除颤监护仪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症状,提高心肺复苏率、出院2年内存活率及护理满意度。与常规心电监护仪比较,长时间利用除颤监护仪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可为医师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利于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改善预后。除颤监护仪具有即时、高效等优点,可及早发现患者的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症状,便于及时采用电击除颤电极对患者实施急救,提高成功挽救的概率[6]。同时,除颤监护仪可缩短患者发生急性事件至实施急救时的时间间隔,便于快速给予其抢救,进而能够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此外,正确的护理是除颤监护仪有效应用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宣教工作,提升其对监护仪器的认知,保证病情监护期间仪器的正常、有效运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与常规心电监护仪比较,除颤监护仪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于医师更加及时地实施急救,能够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及2年内存活率,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心搏监护仪心电监护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突然倒地怎么办?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