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1-03-26章晓梅张伟英张红波严央丽钟华
章晓梅,张伟英,张红波,严央丽,钟华
抑郁症又名抑郁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1]。艾司西酞普兰片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大,不利于长期应用[2-3]。捏脊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一种推拿手法,是以捏脊为主,配以滚法、提捏及点按等手法,对督脉和两侧膀胱经进行刺激,从而发挥舒筋通络、调理气血等功效[4]。目前,捏脊法逐渐应用于小儿积滞[5]、反复呼吸道感染[6]、厌食症[7]等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失眠与抑郁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8],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捏脊法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9]。为此,本研究将中医捏脊法与西药艾司西酞普兰片相结合,探讨其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病房住院的11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10]抑郁症诊断标准;(2)18~55岁,性别不限,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3)入组前首次发作;(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24分;(5)未接受过抗精神类药物及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合并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者;(3)有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及人格障碍者;(4)有自杀及严重自杀观念或行为者;(5)正接受抗抑郁或抗失眠药物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9.7±13.3)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9.6±4.5)个月。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40.2±12.2)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9.4±4.8)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848;t=0.205,P=0.838;t=0.225,P=0.822)。本研究经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国药准字J20150120,生产企业 H.LundbeckA/S,规格 10 mg×7片)治疗,10 mg/d,2周后加至20 mg/d,连续服用到第8周。(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捏脊法。对捏脊手法操作者进行统一培训,经过考核后方可操作。治疗前,告知患者不宜空腹或过饱,操作者对双手进行清洗消毒;治疗期间,保持病房内安静、整洁、温度适宜,患者取俯卧位,将其背部充分暴露,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采用“滚法”于患者背部由上至下沿脊柱及两侧膀胱经操作6次,对背部进行放松,以患者背部皮肤略微发红、有热感为度;用双手拇指桡侧面抵住患者尾骶部肌肤,将中指及示指置于前端,三指同时用力对患者背部肌肤进行“提捏”,由下至上交替捻动直至大椎穴,“拿捏”3次、“重提”1次,按照“三捏一提”的手法,于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反复来回操作6次;双手大拇指依次点按两侧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每个穴点按1次,以患者感酸沉为度,由上至下依次点按5次,最后用叩法由上至下,由重到轻反复3次结束;结束后患者着衣稍坐休息后方可离开。患者每周接受3次捏脊治疗(一般隔天捏脊一次),连续治疗4周,共12次,4周后结束捏脊治疗,药物继续服用至第8周。治疗期间应忌辛辣、戒烟酒,睡前一般无安眠类药物,有些患者必要时可短期口服唑吡坦0.5~1.0片。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HAMD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轻。(2)治疗8周后,采用HAMD评分的减分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11],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8周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具体评估标准如下:治愈为HAMD减分率≥75%,显效为HAMD减分率≥50%,有效为HAMD减分率≥25%,无效为HAMD减分率<25%;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4)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仪(BeamCyte)CytoSYS 1.1软件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包括CD3+、CD4+、CD8+,并计算CD4+/CD8+值。(5)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头晕、口渴、便秘等,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重复测量计量资料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比较 干预方法与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及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2、4、8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8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8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AMD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AMD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cP<0.05;与同组治疗4周后比较,d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对照组 55 20.24±2.11 19.12±2.04b 16.63±2.98bc 13.70±3.11bcd观察组 55 20.55±2.32 17.60±1.88ab 15.07±2.60abc 11.44±2.87abcd F值 F交互=0.172,F组间=15.835,F时间=28.149 P值 P交互=0.082,P组间=0.001,P时间<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36%(53/55),高于对照组的83.64%(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9,P=0.026,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spons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方法与干预时间对PSQI评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及干预时间对PSQ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2、4、8周后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8周后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两组治疗8周后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8周后,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SQI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SQI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cP<0.05;与同组治疗4周后比较,d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对照组 55 15.24±3.20 14.11±2.89b 13.19±2.88bc 10.71±2.60bcd观察组 55 15.47±3.25 12.80±2.66ab 11.40±2.67abc 9.17±1.87abcd F值 F交互=3.889,F组间=20.132,F时间=22.067 P值 P交互=0.104,P组间<0.001,P时间<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lymphocyte subse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lymphocyte subse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 55 57.22±8.98 61.33±9.22 27.69±5.18 36.71±6.79 24.31±3.30 22.90±2.08 1.57±0.33 1.79±0.35观察组 55 57.40±9.11 65.18±9.35 27.24±6.30 40.59±7.56 24.18±3.10 21.87±2.11 1.55±0.32 2.01±0.37 t值 0.104 2.174 0.409 2.832 0.213 2.578 0.323 3.203 P值 0.917 0.032 0.683 0.006 0.832 0.011 0.748 0.002组别 例数 CD3+(%) CD4+(%) CD8+(%) CD4+/CD8+
2.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头晕1例、口渴4例、便秘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发生恶心1例、头晕1例、口渴3例、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3,P=0.303)。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统计,我国成年人抑郁症发病率高达6.40‰,其中约有83.6%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12],睡眠障碍不但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长期还可损害其记忆及认知功能、对抗抑郁治疗产生负面影响[13]。因此,为提升抗抑郁治疗效果,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可通过对5-羟色胺的重吸收过程进行抑制,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浓度提升,发挥抗抑郁、改善不良情绪的效果。然而临床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心脏传导延迟等现象,故而应用范围受限[14]。抑郁症归于中医学的“目不瞑”“不得卧”范畴,病机为思虑过度及气机郁滞,故而中医治疗抑郁、失眠以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为基本原则[1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口服西药艾司西酞普兰片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捏脊法治疗,发现治疗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相结合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症状。分析原因是捏脊法结合了整体推拿与局部取穴,将脊柱作为整体对患者进行捏脊治疗,沿两侧膀胱经贯穿整个督脉循行部位,采用“三捏一提”的手法有利于激发督脉经气,实现固元培本、调节阴阳、养血安神的效果,因此该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症状。贾超等[9]以更年期综合征女性为研究对象,指出在点穴疗法的基础上联合捏脊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本研究结论与之一致。
研究显示,心理压力会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增加精神类疾病发生风险,抑郁症患者由于长期的情绪刺激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出现异常[16]。T淋巴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中CD4+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中其他细胞生物活性的功能,CD8+能够对靶抗原发挥直接杀伤作用,CD4+/CD8+值可用于反映机体免疫平衡状态[17-18]。在本研究中,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艾司西酞普兰片的基础上联合捏脊法有利于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提升患者免疫力,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捏脊法本身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阴平阳秘使脑神得以濡养,体内气血津液得以输布,因此神机运转正常,加之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余文英[19]以免疫抑制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发现捏脊法可有效提升大鼠体质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李青敏等[20]采用疲劳寒热刺激法构建卫气虚大鼠模型,发现造模后采用捏脊法连续治疗7 d后,大鼠免疫功能明显提升,本研究结论与之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对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分析,对患者中枢免疫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另外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捏脊治疗是捏脊治疗师与患者的直接接触,相对于仅采取药物治疗,捏脊治疗增加了心理关注及物理治疗两个因素,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本研究并未考虑到心理影响及物理治疗的作用,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开展后期研究需要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可有效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淋巴细胞水平有关。
作者贡献:章晓梅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进行统计学处理,撰写论文,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章晓梅、严央丽、张红波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张伟英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张红波、严央丽、钟华进行论文的修订;张红波进行英文的修订;钟华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