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老年患者孤独感干预研究进展

2021-03-26谢敬敬孟宝娣丁其哲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交住院老年人

谢敬敬,孟宝娣,俞 玲,丁其哲,姚 英,冯 蔚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监护室,上海 200540)

孤独感是指个体的期望和实际的社交关系之间存在数量和质量落差,或个体亲密的人际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感受到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情绪体验[1-2]。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正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3]。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的恶化和社会交往的减少,导致老年人缺乏社会支持,孤独感在老年人中逐步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4]。伴随有孤独感的老人易产生抑郁[5],认知损害[6],甚至自杀[7]。住院老年患者的孤独感发生率则高达97.5%[8],≥60岁住院老年患者的孤独感水平低于留守老人,但高于社区非留守老人[9]。老年人孤独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孤独感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非常重要。为能够更好地了解住院老年患者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干预措施,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住院老年患者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住院老年患者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个人因素(生理、心理)、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8、10]。

1.1 个人因素包括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体育锻炼。日常活动能力越差,老年人的孤独感受越强烈[11]。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质疑,尤其是有慢性躯体疾病、卧床的老人,会更容易产生孤独体验[12]。视力越差的老人孤独感越强烈[13]。生活完全自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锻炼身体、参加活动的老人孤独感更低[14-15]。

1.2 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老人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16],与年龄越大身体机能越退化、身体恢复越慢有关。男性患者孤独感普遍高于女性患者。高收入老人孤独感低于低收入老人,文化程度太低或者太高的老人孤独感都偏高[17]。

1.3 家庭因素包括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生活环境。独居、无配偶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18],有配偶的老人、夫妻关系越好的老人孤独感越低。城市居家养老老年人孤独发生率为 68.3%,社交焦虑发生率为 13.3%[19]。

1.4 社会支持包括亲友关系、子女孝顺。亲友关系亲密的老年人孤独感低于亲友关系疏远的老年人[20]。老人处于生病情境下,子女、亲戚、朋友经常探视和鼓励支持,帮助老人增强归属感和自信心,越容易减少孤独感。

2 减轻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2.1 心理干预

2.1.1 怀旧疗法 怀旧疗法[21]通过对过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顾,帮助人们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及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怀旧疗法又分为团体怀旧和个体怀旧,在国内外已经被普遍运用于养老机构、社区中,在抑郁症、脑卒中、老年痴呆的干预中,能协助老年人增强自我了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及降低抑郁[22-25]。采用怀旧疗法能够降低老人的孤独感,提高机构老人的生活质量[26]。个体怀旧可以缓解老年住院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患者孤独感[27]。

2.1.2 音乐治疗 音乐疗法被更多地应用在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领域,研究的重心主要是慢性精神疾病[28]。在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经是老年病治疗手段和方法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进入我国的时间短,用于老年人群身心疾病的治疗只有几年的历史。有研究发现使用音乐玩偶能有效改善老年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孤独感[29]。子午流注择时五行音乐疗法可改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情绪[30]。

2.1.3 认知行为干预 孤独感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认知功能,是导致认知功能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孤独感水平越高,认知障碍的检出率越高[31]。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孤独感,就能减少认知损害。通过教育、指导、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等,改变老年人不正确的认知,消除负性情绪,正视自己的孤独体验,说出心中的烦恼,促进心理健康。

2.1.4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32]是根据住院老年患者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采用成立小组、角色扮演、练习书画、分享交流感受等途径。通过彼此之间的赞美、相互合作、非语言的沟通等方法,对高孤独感的老年人进行训练。提高其社交技能,增加老人的社会交往机会和沟通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3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比个体咨询覆盖的人数更多,灵活度更强,更加适用于我国独居老人群体庞大的现状[34]。

2.2 自我调节

2.2.1 参加各种活动 经常参加娱乐活动,如大合唱、打太极、跳广场舞、朗诵、下棋、画画、体育锻炼、书法等活动,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广交朋友增加社交联系,减少社交退缩、旅游能减轻孤独感[35]。使老人发挥自身的余热、重获人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2.2.2 丰富生活 研究发现养宠物、采用园艺疗法能有效改善老人的孤独感,养宠物尤其能减轻女性患者的孤独感[36-38]。通过与动物的接触、对植物的栽培、修剪,改善其内心的空虚、无聊,在接触种植过程中获得满足感。通过读报、听新闻、网络、电视,帮忙照顾子孙后代等,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填补精神空缺以减轻孤独感。

2.3 家庭及社会支持

2.3.1 子女的支持 鼓励子女尽量经常陪伴老人,让老人感到子女的孝心。教会老人使用微信、QQ社交软件,与子女、亲戚、朋友进行语音、视频通话,解决老人的思念之情,减少孤独感[35]。建议子女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老人精神层面的情况,并不仅仅物质上的赡养。

2.3.2 配偶支持 老人生病住院期间配偶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尽量陪护,因为彼此了解,能够相顾照应、倾诉,共同面对新环境。丧偶、离异老人有再婚意愿的鼓励其再婚或“互助养老”[39]。良好的家庭能减轻老人孤独感,增强幸福感。

2.3.3 社会支持 老人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引导其主动与病友、医护人员交流,医院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帮助老年住院患者充分利用并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4]。尊重老人的信仰,使其在精神方面有寄托。针对孤独感的高危人群,社区组织志愿者经常上门,关爱老人、讲解健康方面的知识[31]。社区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对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指导与帮助。小区居民楼建立微信群方便通知各种活动,不关注朋友圈、公众号的老年人孤独感更高[40]。社区医院定期组织老人体检,加强老人的社会支持程度有助于降低孤独感[41],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照护模式,能明显减轻老年人孤独感并提升其主观幸福感[42],全面构建社会支持平台。

3 总结与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人的孤独感呈现上升的趋势。孤独感会导致认知功能的损害[31],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对住院老年患者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医务人员应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调动一切可能的支持系统。采用一系列的心理干预、自我改善、家庭、社会支持等措施减轻住院老人的孤独感。目前对于住院老人孤独感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社区。加强对住院老人孤独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价值。由于对孤独感的涵义理解不一,对其干预侧重点也不尽一致。对住院老年患者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侧重于认知、社会心理学方面,对于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关于孤独感的干预性研究也较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护理人员只有把孤独感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问题或症状来对待,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孤独感,才能探索出有效的减轻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社交住院老年人
社交之城
认识老年人跌倒
妈妈住院了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