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医疗队赴高原演训实践
2021-03-26朱玲玲刘晓艳
朱玲玲,刘晓艳,万 雷,董 成
(1.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门诊部,北京 100700;2.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卫勤部,北京 10070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 100700)
野战医疗队作为军队医院预编抽组、执行支援医疗救治任务的机动卫勤分队,是战时和应急情况下卫勤支援保障力量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国防、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打仗型卫勤力量,更好地满足未来不同方向作战以及多样化军事行动需求已成为机动卫勤力量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7月中心首次整建制医疗队赴高原执行演训任务,以此为契机探索并思考平原野战医疗队建设形成高原寒区卫勤保障能力问题。
1 驻训地域特点及面临困难
野战医疗队此次执行演训任务地域位于平均海拔4 500米的藏区,地理环境复杂,高原山地地形,雪山环绕,空气稀薄含氧量低;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大雪、冰雹、霜冻、大风等自然现象频繁;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藏民基本以放牧为主,民情社情复杂。高海拔低温低氧环境对机体生理、心理、营养物质代谢、机体抵抗力及人的认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造成非战斗减员率上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1]。部队进入高原的速度、军事作业强度直接影响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体力和脑力作业能力明显下降,且与海拔呈负相关[2]。我驻地距演训地域三千余公里,路途遥远,机动方式多样,野外驻训时间较长,这些都意味着此次执行的卫勤保障任务艰巨、标准要求高,药材补给及自我保障难度大。
2 演训准备阶段
2.1 合理优化人员编配根据任务特点在野战医疗队的编成、规模等方面作相应调整。专业配置上突出要素齐全、专业互补,内、外科各专业全部覆盖,兼有口腔、皮肤、中医等小专业,重点突出高原病救治;在专业技能上明确“掌握共同,精通专业,熟悉相关”标准,熟知卫勤组织指挥基本常识,展开、撤收基本知识和战伤救治基本原则,提高救治能力[3]。队员尽量做到新老搭配,便于互相帮带。组长、护士长人选上选择有多次保障任务经验、心理素质强的人员。考虑到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呼吸、血液循环、心血管各个系统参与低氧应答以维持血氧含量,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适应一定范围的低氧环境[2],中心提前组织医疗队队员全面体检,特别是心肺功能监测,及时更换个别健康状态欠佳人员,为确保医疗队整体训练效率和保障效能打好基础。
2.2 积极筹措药材装备按照野战医疗队药材携行标准,补充配齐战常材、救材基数。在此基础上根据高原环境特点及野外驻训常见训练伤,调整增加180余种药品耗材。筹措红景天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多元维生素片作为高原反应预防用药提前半个月配发给队员;在装备筹措上遵循“全、实”原则,根据任务性质抽组参演装备,在出发前对所有医疗卫生装备进行全面检查与维护保养,野营及给养装备全部调整为高原寒区专用,有效确保在高原环境下的正常使用和有效保障。
2.3 精心修订方案预案结合任务特点修订完善人员抽组、在营训练、机动输送、药材供应保障、野外驻训等各类方案20余份。提前将医疗队行政安全管理、作风纪律方面制度要求,训练演习中的各条禁令,队员携运行物资,驻训期间的值勤值日安排等各类内容汇编成册,出发前下发至每名队员,为医疗队的规范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撑。
2.4 扎实组织在营训练随着军队医院编制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机动卫勤力量的人员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次演训医疗队中非军人比例达到 27%。为此,指挥组针对性地加强战斗精神教育,统一思想认识;组织共同科目训练,提升军事体能及素养;组织条令条例学习,严明纪律和保密观念。同时,根据演习任务和保障背景搞好人装结合训练。根据展开地域地况地貌提前调整规划医疗队组室展开布局;组织骨干编写多份战创伤模拟病历,涉及休克、颅脑、颌面颈部、胸腹部、脊柱脊髓损伤及多发复合伤等急危重症伤情,开展模拟批量伤员通过训练,让队员提前进入实战化状态。
3 演训组织实施阶段
3.1 远程机动医疗队采用铁路运输和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全装全要素前往演习地域集结。指挥组在出发前进行充分安全评估,详细制定并严格落实组织指挥、车队编组、人员乘载、物资装载等计划,针对铁路运输期间平板上车辆安全牢固性定期巡查、途中队员饮食保障和生活娱乐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医疗队还专门组织骨干力量成立自我保健小组,从出发开始即坚持每天2次巡诊直到回撤,有效确保医疗队不出现非战斗减员现象。
3.2 适应性训练医疗队出发前调研显示有86%的队员第一次上高原。有文献提示急进高原未经习服或未完全习服即投入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大约下降30%,尤其是思维能力及精细功能能力下降明显[5]。为此,根据高原习服的规律,医疗队提前半个月进驻高原某驻军医院展开适应性训练,将队员按专业分配到驻军医院各个科室,学习掌握高原条件下开展医疗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选派5名专业相近、综合素质强的医生到高原病科进行跟班学习,全面掌握高原病防治的基本常识和救护技术;组织后勤保障组到食堂、车队等后勤保障部门熟悉掌握高原环境下各种后勤作业流程和注意事项。指挥组先后两次前往演训地域勘察地形,提前与其他参演单位对接了解官兵身体状况和卫勤保障需求,为驻训官兵提供优质医疗保障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3.3 野外驻训保障
3.3.1 正式进驻展开 根据演习指挥部要求,医疗队于指定时间进驻演习地域,迅速按照医疗区、宿营区和车场三大区域全要素展开,并构筑野战防卫工事,做好营区的伪装隐蔽防卫。医疗区各组室布局重点考虑伤员救治和通过流程合理,以及特殊装备如手术车、放射车的展开;宿营区充分考虑参训人员生活宿营的便利,搭建生活必用设施,布设水电和通信线路,保证饮食和用水安全。所有医疗生活帐篷搭设到位后,防疫洗消组对医疗队营区周边进行全面的“消、杀、灭”工作。
3.3.2 强化演习训练 按照演习方案,医疗队参与卫勤指挥、前接搜救、空地协同转运等演习科目。指挥组带领医疗骨干前后10余次前往演习现场勘查,熟悉周边地形、环境及前接后送路线,确保伤员快速有序地通过;和相关任务部队多次对接任务,不断优化完善救治流程,确保各环节协调配合在最佳状态展开;加强卫勤组织指挥及组室间协同训练,展开模拟战场环境下的全流程模拟演练,认真复盘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出色完成演习科目。
3.3.3 突出医疗保障 参与演训同时为驻训官兵提供高标准医疗保障服务是医疗队的重要任务。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气候影响,在医疗帐篷搭建完成基础上边完善医疗区功能边开展接诊工作。指挥组及时明确就诊流程和分工:分类后送组负责就诊官兵基本信息登记、分诊、通知专科医生等工作;救治收容组负责留观住院伤病员的专科治疗护理工作;手术组负责会诊、外科处置,必要时加强救治收容组医疗工作;医疗保障组负责检验、超声、放射等辅助检查及药品发放等工作。除了驻训营区接诊,医疗队还主动上门服务,开展周边驻训单位巡诊和体检、健康宣教服务。30天共巡诊、营区接诊驻训官兵2 400余人次,收容、手术、高压氧治疗105人次,完成放射、超声、心电图检查共计570余人次、检验项目7 500余项次,发放药品1 500余份。
4 思考和体会
4.1 野战医疗队人员编配问题按照野战医疗队业务建设标准,野战医疗队编配50人。但在实际执行卫勤保障任务过程中医疗队加强力量。一是医护药技人员。兼顾专业和工作量的考虑,此次医疗队各组室均加强1~2人,在实际医疗保障过程中仍然出现部分诊疗工作超负荷运转现象;二是后勤保障人员。执行远程机动、野外驻训等任务时,医疗队自我保障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保障组。按标准配置的后勤保障组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除了驾驶医疗特种车辆及装载医疗、野营物资装备车辆,还要承担野外驻训期间繁杂的勤务保障、区域警戒及防卫等任务。考虑到此次演训机动路途遥远、驻扎地域人烟稀少、野外生存条件艰苦,医疗队抽组18人加强后勤保障组(主要是司机和炊事员)。实际野外驻训期间,医疗队还轮流安排全体队员昼夜站岗执勤和卫生值日帮厨。因此,野战医疗队单独执行任务时现有人员编配能否满足战时特别是高原寒区卫勤保障能力要求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4.2 野战医疗队药材装备问题高原卫勤保障不同于平时的卫勤保障,所需药品、器材比较特殊,数量也较大,部分装备器材性能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保障效能下降,要加大药品器材的保障力度[6]。演训准备阶段,野战医疗队按照全要素展开的标准要求,组织队员对医疗帐篷、车辆装备、医疗装备器材等进行清点维修和维护保养,并抽调加强经医工科检测能确保高原环境下可用且便携的心电监护、呼吸机、注射泵等医疗设备;从其他单位协调性能良好的特种装备车辆和高原专用炊事给养、野营装备,但到野外演训阶段还是暴露很多的问题。如作为预防控制高原病不可或缺的制氧挂车,不论是医疗保障还是队员自我保障,医疗队对氧气需求量很大。但该装备在氧气稀薄的高原环境中操作耗时长,制氧效率慢,实用性较差,医疗队只能依托驻地单位保障,每2~3天驱车前往灌氧;还有检验装备较为笨重,对工作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队员在早晚温差大的高原环境下只能因地制宜,晚上用棉被包裹保温,早晨待帐篷内温度上来后方可正常工作;在药材保障方面,因驻训官兵的医疗保障需求较大,医疗队前期携带的药品耗材远不能满足,队员前后数次前往100公里外的城市,通过中心本部快递和当地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补充药品耗材,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做到精准保障。因此,围绕高原官兵的常见病多发病修订高原卫勤保障战常、救材目录品规;研发、引进能够满足官兵医疗保障需求的便携式专业装备,特别是高温、高湿、高寒、干旱等极端恶劣条件下装备、试剂、耗材的配套使用和补充保障是建设高原寒区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4.3 野战医疗队高原寒区卫勤训练问题当前,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已成为提高部队应对未来战场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后类似此次的高原驻训将会成为“经常化”、“制度化”。因此,高原病预防控制和高原演训卫勤保障要形成机制,不能靠临时加强、临时筹措和临时保障[6]。平原地区野战医疗队在日常训练中,有必要将高原保障课目与训练大纲相结合、与科研攻关相结合、与卫勤演练相结合[4]。结合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特点及人体高原环境适应过程规律,根据阶梯训练、逐步适应的原则和高原生理适应标准进行训练指导与健康监督[5]。受领任务后,在一定程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加快机体习服的过程,保护官兵身体健康,提高高原作业效率。促进高原习服的措施包括阶梯习服、缺氧预适应、适应性运动锻炼、促习服药物及营养功能食品等[6]。野战医疗队根据高原习服规律科学施训,是提升练兵备战质量和水平,是建设高原寒区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
此次演训任务是中心首次整建制医疗队赴高原执行任务,实保实训、联保联演。在历时60余天的时间里,医疗队历经在营训练、适应性训练、野外驻训三个阶段,经受住高海拔、低氧量、恶劣环境、生活条件艰苦等各种严峻考验,为上万余名官兵提供医疗保障的同时圆满完成演习科目。这对于野战医疗队自身建设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更是对适应未来战场需求,满足极端环境地区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能力的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距离实战要求还有差距,都需要在今后加强实战实训磨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