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其伤口感染的措施
2021-03-26甘坤宁
甘坤宁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31)
创伤是指因机械因素导致患者组织器官受到的破坏。很多创伤患者会在骨科就诊。伤口感染是骨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发生伤口感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2]。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9.5%。了解导致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伤口感染。本文主要是探讨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其伤口感染的措施。
1 导致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创伤情况
创伤可分为开放性创伤及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患者的皮肤破损,其受伤环境的卫生状况较差且伤口易受到污染,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闭合性创伤患者在受伤后不存在皮肤破损,其伤口多为进行手术治疗时制作的切口。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良好,医护人员会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各项手术操作。与开放性创伤患者相比,闭合性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多发性创伤是指由一个致病因素导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同时发生的创伤。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多发性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1.20%,单发性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约为6.10%[3]。伤口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导致多发性创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其病情危急,免疫力较低。目前临床上大部分创伤患者受伤的原因是遭遇车祸及被重物砸伤等。此类患者容易发生多个多发性创伤。
1.2 发生休克
病情严重的骨科创伤患者会发生休克。发生休克可导致患者的有效循环血液锐减,使其多个组织和器官的血液灌流不足,进而引发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及细胞受损。休克可根据患者发病的原因分为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及神经源性休克等多种类型。骨科创伤患者常见的休克为失血性休克及神经源性休克[4]。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休克可引起全身性应激反应,从而提高其体内茶氨酚、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水平及血糖的水平,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使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上升。相关的研究结果证实,发生休克会增加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且为休克患者使用抗生素也无法获得良好的预防伤口感染的作用[5]。
1.3 首次处理创面的时间
开放性创伤患者的伤口中存在细菌和其他异物。这些细菌和异物可在首次处理其伤口时被基本清除。1998年,外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动物模拟试验,并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了为开放性创伤患者首次处理创面的时间。该学者建立了猪的撕脱伤模型,将细菌种植在伤口上,并在不同的时间对几组猪撕脱伤模型的伤口进行处理。试验的结果显示,在猪撕脱伤模型发生创伤的6 h后首次为其处理创面可增加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6]。虽然很多学者同意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与首次处理其创面的时间有关,但对于首次处理其创面的最佳时间却有一些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骨科创伤患者发生创伤后的3~24 h是为其首次处理创面的最佳时间。也有学者认为,骨科创伤患者发生创伤后的12 h内是为其首次处理创面的最佳时间。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骨科创伤患者发生创伤后的0~4 h为其首次处理创面,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为5.7%;在骨科创伤患者发生创伤后的5~12 h为其首次处理创面,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5.4%;在骨科创伤患者发生创伤后的12 h后为其首次处理创面,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为31.6%[7]。该研究的结果证实,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随着首次处理其创面时间的延后而增高。
2 为骨科创伤患者处理伤口感染的措施
2.1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临床医生在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后需立即对其病情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应包括患者全身的营养情况、凝血功能、心理状态、现有疾病、伤口的类型、愈合阶段、大小、颜色及深度等。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有助于临床医生调整其后续的治疗措施,评估其伤口的状况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治疗伤口感染的条件和基础。
2.2 清洗伤口
清洗伤口是处理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进行清创的前提条件。清洗伤口的目的是清除附着在伤口表面的组织碎片和异物。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清洗伤口的清洗液是生理盐水。当患者的伤口发生感染、存在脓性分泌物且有异味时,可使用过氧化氢及碘伏等消毒剂清洗伤口。但消毒剂会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产生细胞毒性,影响伤口愈合。在患者伤口感染的症状消失后,仍应使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不仅能清除附着在伤口表面的组织碎片和异物,还能减轻消毒剂对伤口愈合造成的负面影响[8]。在为患者清洗伤口时,应选择合理的清洗方法。清洗伤口的常用方法包括擦洗和冲洗。为骨科创伤患者擦洗伤口虽然能够去除伤口表面的组织碎片和异物,但也会对其正常的组织造成创伤,使伤口的抗感染能力降低,引发炎症反应。使用冲洗的方式清洗伤口不仅能有效地洗掉伤口表面的组织碎片和异物,也能清除部分细菌。临床医生在为骨科创伤患者冲洗伤口时,应适当调节冲洗液的压力。冲洗液的压力越大,患者伤口的细菌去除率越高。但冲洗液的压力过大会对患者健康的组织造成损伤。
2.3 清创
实施清创能够减少骨科创伤患者的组织损伤,促进其组织的修复和愈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清创方式包括保守性锐性清创法、外科手术清创法及自溶清创法等。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适应证、对治疗的耐受性及主观意愿等为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清创。若患者在进行清创处理后,其伤口中仍存在较多的渗出物,可为其留置创面引流条或引流管。
2.4 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包括干性愈合疗法和湿性愈合疗法。干性愈合疗法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干性愈合疗法是指为伤口创造干燥的愈合环境,使伤口部位的组织快速脱水和结痂,从而促进伤口愈合。使用干性愈合疗法对骨科创伤切口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会选择纱布和棉垫等作为敷料。在伤口上覆盖这些敷料可保持伤口干燥。但使用干性愈合疗法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治疗需要频繁地更换敷料,敷料易与伤口发生粘连,可能会在更换敷料时对其伤口造成二次创伤。而且使用干性愈合疗法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治疗,其伤口部位肉芽组织生长的时间及伤口愈合的时间均较长。1962年,外国学者首次提出了湿性愈合疗法[9]。1990年,另一位国外学者证实,湿润的环境可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及创面组织上皮化[10]。与在干燥的环境下相比,伤口在湿润的环境下不容易脱水,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及伤口愈合的速度均较快。使用湿性愈合疗法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治疗还能避免伤口与敷料之间发生粘连,防止伤口发生二次创伤,减轻患者的痛苦。
3 小结
骨科创伤患者存在开放性伤口、发生休克及首次处理创面的时间较长是导致其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采取合适的方法为骨科创伤伤口感染患者清洗伤口,对其伤口进行清创处理,并为其伤口的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其伤口愈合,减轻其痛苦,缩短其住院的时间,减少其医疗费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敷料的不断研发,临床上一定会出现更好的防治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