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医疗机构舰载航空兵卫勤保障能力对比
2021-03-26牛冬军王西煕张鹭鹭
牛冬军,王西煕,张鹭鹭
(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舰载航空兵已经成为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作战力量,军队医疗机构作为保障舰载航空兵安全的关键力量,保障能力与任务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
1 舰载航空兵卫勤保障特点
1.1 舰艇环境复杂 影响飞行员状态舰艇环境有多种有害因素,其中物理因素最为显著的是噪声、震动和电磁辐射,化学因素包括化学物质挥发以及设备运转产生的有害物质,直接影响舱内环境,对人员健康产生综合作用[1]。人员心理状态也受多种因素交错影响,加之缺少个人空间,身心疲劳没有缓冲区,极易造成习惯性疲劳和积极性下降[2]。长远航后人员抑郁、焦虑等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也均较任务前显著增加[3]。
1.2 海上飞行环境复杂 飞行危险性升高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状态、舰载机情况、飞行任务强度、海上环境是舰载机飞行失误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4]。航母本身设计可以经受较强的风浪,但舰载机更易受多变的海洋水文和气候环境影响,给飞行带来更大危险性。根据美军研究显示,普通飞行员死亡率为11.8,舰载机飞行员为27.0,显著高于普通飞行员[5]。
1.3 舰载机事故伤亡严重 海上救援难度大有研究统计美军147起舰载机事故,造成飞机损失190余架,310人受伤,142人死亡,其中112人是飞行员[6]。航母医疗机构仅能完成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在远海遂行任务时,难以得到后方医疗力量支援。如遇到恶劣水文或气象环境,航母救治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搜救、医疗后送或事故救援的难度也会大幅增加。
2 中美医疗机构保障舰载航空兵能力分析
2.1 岸基医疗机构
2.1.1 美军岸基医疗机构 美军航空兵基地通常设有医院或门诊部,由医疗大队或医疗中队负责,医疗大队由医疗中队、医疗保障中队、牙医中队与航空航天医学中队组成。每个飞行中队由1名航医负责保障,每个基地至少由1个医疗中队负责保障,为40~50人[7]。
2.1.2 我军岸基医疗机构 我军航空兵岸基卫勤保障由航医室和卫生队协同实施,需在以下几方面提升。①外场保障人员专业搭配缺少规范,部分人员无法完成现场救治。②医护人员缺乏系统急救技能培训,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③搜救训练缺乏,对搜救流程和必要技能掌握不足。④受经费、物资供应等限制,辅助科室功能发挥受限。
2.2 驱逐舰医疗机构
2.2.1 美军驱逐舰医疗机构 美军驱逐舰通常编配高级卫生士官1名和普通卫生士官1名,卫勤保障能力有限[8]。但美军空中转运能力强大,可以迅速后送伤员。根据美国国防部2018年12月公布的“军事基地结构报告”,美军拥有大约514处海外军事基地,可以为全球遂行任务的航空兵快速提供支援。
2.2.2 我军驱逐舰医疗机构 我军驱逐舰配有医生和卫生员,特殊任务时可加强数名医疗人员,能够提供日常医疗保障,并且具备部分紧急救治能力,从单舰医疗力量上比较优于美军,但仍有不足。①医疗资源有限,难以完成突发情况救治。②医疗人员缺乏航卫保障知识,导致部分航卫保障工作缺位。③受制于空中转运能力以及医院船或基地配置情况,难以获得后方支援。
2.3 航母医疗机构
2.3.1 美军航母医疗机构 美军航母编配45~55名医疗人员,拥有手术室、检验室、X线室、病房、口腔科、航医室等功能科室,具备伤员早期治疗能力,可以为舰载航空兵提供健康观察、疾病预防与诊疗、生理心理维护、应急保障等卫生服务[9]。美军航母机库及飞行甲板配有急救箱或便携式大规模伤亡救援箱及担架,当出现舰载机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实施救援[10]。
2.3.2 我军航母医疗机构 我军航母医疗资源配置与美军相似,能够完成日常医疗保障,并在突发情况时开展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搜救直升机伴随保障,突发情况时可以立即实施搜救,但以下几方面仍需完善。①医疗人员变动频繁,部分人员对保障流程不熟悉。②部分人员缺乏急救技能,难以妥善应对突发情况,对航卫保障特点缺乏了解,影响航卫保障工作开展。③搜救机组人员急救能力欠缺,急救器材配置不足,难以实施现场救治和生命体征监控。
3 讨论与建议
3.1 适应转型需求 更新人力资源标准及时更新军队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针对舰艇环境和舰载机任务特点,合理配置医务人员,同时制定科学的加强保障方案。另外,应兼顾医疗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摒弃过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着力推进轮换派驻保障模式,促进医疗人力资源稳定可持续发展。
3.2 针对能力短板 强化技能培养军队医疗机构人员应普遍接受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参与保障任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急救技能,搜救机组人员也必须通过急救技能考核,同时培养医务人员随时登机参与救援任务的能力。依托院校定期组织航卫保障培训,为舰艇医疗人员系统学习航卫保障知识提供平台。
3.3 立足保障需求 升级器材配置军队医疗机构器材配备缺乏特异性,在突发情况应急处置时差异更加显著。医疗机构急救器材应根据不同任务特点升级调整,兼顾通用器材与特殊伤处置器材。应强化搜救现场急救能力,满足现场急救需求,增配操作简单、携带便捷的生命体征检测、基础生命支持、复温等急救器材。
3.4 着眼体系建设 提升搜救后送能力应优化配置搜救力量,扩展搜救和后送半径,提升搜救和后送效率。此外,应提升搜救演练覆盖范围和训练效率,军队医疗机构定期参训,强化军队医疗机构救援能力。同时,仍需创新研究,不断完善分级救治体系,弥补单舰、编队、岸基各级救治阶梯间的薄弱点,提升医疗后送连续性和时效性。
4 小 结
舰载航空兵是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作战力量,提升部队医疗机构保障水平,形成与作战能力相匹配的保障能力势在必行。各级医疗机构应协同配合重心前移,不断优化提升,推动保障能力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