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的主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要点

2021-03-26刘东尧

畜禽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毒株猪瘟仔猪

刘东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1 猪瘟病毒概述

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囊膜,囊膜外具有纤突。病毒粒子呈球形,核衣壳是对称的20面体。位于病毒核心的RNA总长约为12.3 kB蛋白质编码区两端由NTR相连接。基因组编码13种蛋白质。4个结构蛋白和9个非结构蛋白。4个结构蛋白分别是核心蛋白(C)和包膜糖蛋白E1、E2和ERNS。9个非结构蛋白分别是Npro、p7、NS2- 3、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这些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增殖的过程中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CD 46是猪瘟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受体,在用细胞培养猪瘟病毒时,通常情况使用猪源原代或者传代细胞来培养猪瘟病毒。猪瘟病毒由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质,并且开始增殖。在体外条件下,用于培养猪瘟病毒的细胞不产生病变。宿主细胞膜表面的CD 46与硫酸乙酰肝素被认为是介导病毒内吞的受体,ERNS首先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胺聚糖相互作用并且在E2E1异二聚体的辅助下与CD 46相互作用,刺激细胞开始内吞带囊膜的病毒颗粒。在细胞质中病毒囊膜与内体相融合之后,病毒粒子被释放进细胞质中[1]。猪瘟病毒RNA在5′端NTR区有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引导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此序列相互结合,开始翻译出一条长肽链之后,通过病毒蛋白酶和细胞蛋白酶的作用首先将Npro剪切下来,接着细胞蛋白酶依次将C-protein、Erns、E1、E2、p7和NS2-3从初始的长肽链中剪切下来。NS2-3经过自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变为NS2和NS3。之前有学者认为NS2-3不应该被单独称为一种非结构蛋白,应被视为NS2,NS3非结构蛋白前体,因为发挥真正功能的是NS2-3经过自我催化生成的产物NS2和NS3。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在NS4A的辅助下的NS2-3是猪瘟病毒形成具有感染性病毒粒子不可或缺的,而且NS2一旦从NS2-3切除之后不再对病毒的组装起到任何帮助。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都翻译完成后,并且完成翻译修饰之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以猪瘟病毒的正链RNA为模板,合成负链RNA。再以此负链RNA为模板合成猪瘟病毒的正链RNA。正链RNA在内质网中被封装在衣壳中,并在高尔基体中经过进一步的成熟,最后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猪瘟病毒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样性和地域分布特征。猪瘟病毒毒株可以被分为3个不同的基因型,每一种基因型又可以被细分为3~4种亚基因型。在2013湖南省报道了一列新的猪瘟毒株2.1c,此毒株与2.1a和2.1b的区别是在E2蛋白的777~779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由SPA→TPV。虽然猪瘟基因型数量多,而且作为RNA病毒本身就具有高变异性的特征。但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高变异性并没有影响到猪瘟疫苗的有效性。猪瘟病毒的分布具有很明显地域特征,3型猪瘟病毒只有在亚洲被报道过,20世纪90年之后在欧洲分离到的猪瘟毒株只有2型,和90年代前在欧洲分离到的1型猪瘟病毒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过去的几十年中2型猪瘟是全球范围内流行最广的毒株。从美洲分离到的毒株,只有1型猪瘟。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分离到的是1.1型猪瘟病毒,在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分离到的是1.3型猪瘟病毒,以及从古巴分离到的是1.4型猪瘟病毒。关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猪瘟病毒分离鉴定的报道只有两则,一则是2005年,南非报道了猪瘟的爆发,另一则是在2009年以色列报道的猪瘟的暴发,这2次疫情的爆发都是由2.1型毒株所引起的。在中国流行的猪瘟病毒毒种类相对较多,包括1.1、2.1、2.2和2.3型猪瘟[2]。

2 致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多数猪瘟病毒最先感染扁桃体,随后经淋巴循环传播到周围的淋巴组织。在淋巴组织中猪瘟病毒进一步的复制增殖,入侵血液循环,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等组织开始定殖。猪瘟病毒对于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异常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各种诱导免疫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这种诱导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由病毒本身增殖而导致的细胞病变。扁桃体上皮发生坏死和溃烂,扁桃体周围的淋巴结尤其是下颌淋巴结出血、肿大、坏死。脾的边缘有锯齿状的梗死灶。肠系膜淋巴结和盲肠扁桃体也会出现类似的病理变化。小肠和大肠产生纤维性渗出物,黏膜及黏膜下层坏死,表现出特殊的纽扣状溃疡。特别是在急性病例中猪体内的淋巴细胞和血液中的粒细胞迅速减少,产生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除此之外,在病初病猪内皮细胞对各种促炎症因子,促凝血因子产生强烈的应答。凝血系统被激活,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随着凝血系统失代偿和内皮细胞中Cx43表达量被病毒粒子激活的MAPK下调,细胞间的缝隙链接被抑制,从而导致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引起猪的全身性出血灶。

3 猪瘟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猪瘟根据感染后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持续感染型。在实验条件按下,猪瘟的潜伏期在4~7 d。猪瘟的进程不仅受到猪的品种、年龄、性别和自身抵抗力的强弱还受到病毒的毒力和数量的影响。

3.1 急性型与亚急性型

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感染仔猪往往会呈现急性型的临床表现,由猪瘟强毒引起的典型猪瘟现已不常见(如用于测试猪瘟疫苗保护力的“Margarita” 与“Koslov”毒株)。仔猪在感染猪瘟病毒的前2周是处于潜伏期与前驱期这2个阶段。感染猪瘟的仔猪会逐渐表现出一般的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结膜炎等。在感染2~4周时,仔猪进入感染的明显期,这时体温升高至41℃以上,嗜睡扎堆。血液中白细胞迅速减少,甚至低于3 000 mL。同时仔猪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共济失调,麻痹或者抽搐。在肢体末梢如耳朵、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会出现小米粒的紫色出血点或者形成稍大的暗红色出血斑。教科书上把急性病例的临床表现称之为猪瘟的典型临床症状。死亡通常出现在2~4周之后。死亡率可达100%。猪瘟病毒对于免疫系统有特殊的噬性,并且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继发于猪瘟的肺部感染很可能会掩盖猪瘟的临床症状,而导致误诊。如同样具有严重神经症状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和猪圆环病毒病(PCVAD)。亚急性病例的又称温和型猪瘟,由中低毒力的猪瘟毒株引起,大多数成年猪可以耐过,死亡的多为仔猪。猪瘟的典型症状有所表现但是程度较轻,在明显期会出现轻微的神经症状,皮肤表面有出血点,但有正常的食欲,体温缓慢升高,在40℃~41℃也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猪只表现出腹泻或者结膜炎等症状,皮肤不会出现出血点。

3.2 慢性型与持续感染型

慢性型猪瘟通常是由于弱毒株感染引起的,弱毒株并不会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多数病例只表现出慢性消耗性的特点,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弛张热,发病率低。但学者们一致认为虽然表现出慢性型猪瘟感染的猪可以存活数月以上并且体内可以检测到猪瘟病毒抗体,但其并不足以中和体内的猪瘟病毒,最终慢性型猪瘟都会以死亡告终。慢性型猪瘟感染的病猪可以持续不断的向外界排放病毒,会波及到其他健康猪群,可能造成猪瘟的地方性流行。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时,病毒可以通过血胎屏障造成胎儿的持续性感染。根据感染时胎龄的不同,妊娠早期猪瘟病毒可造成胎儿的吸收,妊娠中后期可以导致胎儿的木乃伊化,流产或者死胎。如果胎儿在50~70 d时感染猪瘟病毒,胎儿的免疫系统对猪瘟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导致其在被娩出之后造成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4 结语

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养猪在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生猪存栏总数和猪肉的消费量占世界首位。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毫无疑问处于首要位置。自从2018非洲猪瘟爆发以来,我国养猪业格局重塑,存栏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走势一路升高。再一次将生物安全,疫病防控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注重饲养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与基本技能,是面对一切未知挑战的“杀手锏”与“安全伞”。未来我国的养猪业势必会向着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前进,这对动物疫病的监控与净化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只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投入进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从政策制定到监督执行再到反馈调整形成完整闭环,动物疫病的控制与净化才有真正落实的可能。

猜你喜欢

毒株猪瘟仔猪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