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实践经验与启示

2021-03-26崔瑛谭志敏

关键词:建国初期爱国卫生卫生防疫

崔瑛,谭志敏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建国初期我国传染病肆虐,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艰巨的卫生防疫工作。这一时期(1949-1956 年)我国开展的卫生防疫工作,不仅使中国自50 年代起逐渐遏制了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构成了中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基本雏形,深刻影响着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与走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经验,对当前我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实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卫生防疫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设立卫生防疫组织机构,推动国内卫生防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关注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的卫生防疫状况,主动对其提供医疗卫生援助,为受援国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1.党领导卫生防疫工作。建国初期,不少省、县出现因不卫生而病死人的现象,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把卫生防疫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关注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进展,对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进行统一政治领导。一是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提供政策指导。1951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对卫生工作人员必须加以领导和帮助”,[1]在经费方面,要求“除中央预算所列者外,应尽其可能在地方上筹集经费”,[1]指明了卫生防疫经费来源问题;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56~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26、27 条对血吸虫、鼠疫、疟疾等疾病防治和除四害工作提出要求,规定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任务。二是指挥领导重大疫病防治工作。抗击华北鼠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抗瘟疫斗争,华北鼠疫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对抗击鼠疫进行统一领导,推动抗击鼠疫防治工作迅速全面展开。此外,党还领导指挥了反细菌战工作。1952 年,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我国东北和青岛等地多种疫情流行,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任命周恩来担任中央防疫委员会主任,领导和组织国内反细菌战各项工作,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细菌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1952 年冬以中朝人民的胜利和美国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伊始,一方面,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肆意传播,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卫生防疫需求,这两方面因素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一基本卫生国情下,党中央积极探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途径,将卫生防疫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宣传卫生防疫。卫生防疫相关部门以《人民日报》、《健康报》等报刊为宣传阵地,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根据统计,约90%的城市居民、60%的农村居民参加了爱国卫生运动。[2]二是清洁环境卫生。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同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党中央发动人民群众通过治理污水、清理垃圾等措施改善生活环境卫生。仅在1952 年半年时间内,全国就清除垃圾1 500 多万吨,疏通渠道28 万千米,新建改建厕所490 万个。[3]三是清除传播传染病的媒介虫害。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媒介物,清除带有传染病病毒的媒介虫害,对于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遏制传染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爱国卫生运动初期,主要的灭虫任务是“进行灭鼠、灭蚤及捕杀敌人所施放的所有昆虫”,[1]降低了细菌战对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细菌战取得胜利后,爱国卫生运动逐渐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全国尤其是农村大力开展除四害工作,即消灭老鼠、臭虫、苍蝇、蚊子。以福建省澄岐村为例,全村积极开展捕鼠运动,两年后基本消灭老鼠,从而消灭了鼠疫,[2]有效保护了农村生产劳动力。

3.设立卫生防疫组织机构。新中国人口众多、卫生防疫基础薄弱,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难度较大。为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老一辈共产党人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卫生防疫组织机构,推动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首先,设立卫生防疫行政管理机构。1949 年,卫生部在成立之初便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业务的公共卫生局,局下设有防疫、保健两个处,[4]负责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一个月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建立相应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卫生局,县、县级市、区、旗卫生局(科),[5]这些卫生管理职能机构都设有专门分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处或者科,对卫生防疫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其次,设立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是卫生防疫业务机构,直接履行传染病防治职责。建国初期,为解决我国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普及程度低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52 年第二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正式提出,在全国城乡“重点建立卫生防疫站、防疫所及研究机构”。[4]此后,我国卫生防疫站数量迅速增加,针对于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卫生防疫专业机构也逐步建立,逐渐形成遍布城乡的卫生防疫网。最后,设立群众性卫生组织。在新中国卫生防疫实践中,还设立了由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领导的全国和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4.对外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新中国不仅重视国内卫生防疫工作,还关注周边国家的卫生防疫情况,并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友好国家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新中国在自身卫生防疫基础薄弱的状况下对外提供医疗卫生援助,虽然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但也为国内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与国际社会开展卫生防疫合作奠定了基础。一是为朝鲜战场提供医疗卫生援助。疫病会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为降低疫病对军队战斗力的消极影响,中国红十字会在1951 年3 月发出《关于组织志愿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的通知》,呼吁国内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志愿医疗队奔赴朝鲜前线,紧接着派出第一个国际医防服务大队参加抗美援朝,进行军民医防工作,此后又陆续派出6 个国际医防服务大队,[4]为抗美援朝前线提供医防服务。1952年,中国医药卫生科学家组成抗美援朝志愿防疫检验队奔赴前线,[4]对美国投放的细菌和病毒进行现场检验和科学防治,协助前线军民防治细菌战,降低了细菌战对战斗力的损害。二是支持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其卫生防疫事业。党中央领导人认为,对受压迫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援助是我国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主张“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援助亚洲各被压迫民族中的共产党和人民争取他们的解放”,[6]其中包括对外提供医疗卫生援助。例如,1955 年,中国捐赠越南政府8 亿人民币,其中6 亿用于一般物资供应,包括支援越南恢复其医疗器械企业,为越南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援助。

二、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展开并取得显著成就,使人民群众生活面貌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初期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不仅使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烈性传染病的压迫剥削,也为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1.把卫生防疫当作政治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部署和领导下,我国卫生防疫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并沿正确方向发展。为确保卫生防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党委干部必须坚持把卫生防疫当作政治任务,主动把领导卫生防疫工作作为其政治责任。建国初期党中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使各级党委干部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是教育各级党委干部重视卫生防疫工作。1951 年,毛泽东指出,“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因为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1]指明了当时卫生防疫局面的严峻性和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各级党委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把卫生防疫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极力发展。二是压实各级党委干部关于卫生防疫的领导责任。党中央要求卫生防疫工作由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挂帅,抓实抓好各地卫生防疫工作。在党中央的要求下,各级党委第一书记直接领导当地卫生防疫工作,并根据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的实际状况做出指示,切实加强了党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领导。

2.依靠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建国初期,党中央将群众路线与卫生防疫工作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新中国因传染病而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为了能有效发挥人民群众推动卫生防疫的集体力量,党和政府开展了积极的群众工作,为依靠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一是做好卫生防疫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影响群众对卫生防疫的思想认识,是依靠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首要环节。建国之初,受“疫病是天灾”这种封建疾疫观的影响,人民群众对卫生防疫工作持消极态度。针对这一状况,各地方政府坚持组织工作与宣传工作同时进行,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卫生防疫宣传工作,除了以报刊、书籍等作为宣传阵地普及卫生防疫常识,还通过座谈会、干部会等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了科学疾疫观,使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卫生防疫工作,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二是做好卫生防疫群众动员工作。群众动员关系着群众参与卫生防疫的实际行动,是依靠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将“粉碎敌人细菌战”纳入爱国卫生运动的战斗号召中,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使爱国卫生运动“受到五亿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4]同时,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订立防疫公约、进行卫生效果竞赛、评比,激发了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建国初期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取得成就。

3.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全面推进卫生防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普及卫生防疫组织机构,不仅加强了新中国卫生防疫基础,提高了人民群众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也为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框架基础,为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体系建设经验。一是明确划分卫生行政组织职责。卫生行政组织是各级政府为管理卫生工作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系统推进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卫生行政组织,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组织各司其职,中央卫生行政组织负责从宏观层面对全国卫生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统筹配置全国医疗卫生资源;地方卫生行政组织根据中央卫生行政组织制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状况,细化本辖区卫生发展计划并贯彻落实,推动了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事业系统发展。二是强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的科研基础。医疗科学是应对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但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领域存在医疗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1953 年批准“同意成立流行病研究机构”,[7]鼓励医学科学研究。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关于卫生防疫的医学研究不断进步,为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灵活调整卫生防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卫生防疫人才掌握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专业知识和重要规律,是推动卫生防疫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国初期,卫生部基于现实的卫生防疫需求,同教育部联合设置符合中国卫生国情的医学教育学制,适当调整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周期,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4.多途径参与国际卫生防疫合作。对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开展国际卫生防疫合作是推动卫生防疫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国之初是我国外交困难时期,只同十几个国家有关系往来,开展卫生防疫合作交流的外交环境不友好,为拓宽国际卫生防疫合作,新中国采取灵活的卫生防疫合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同其他国家进行卫生防疫合作交流,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积累了国际合作交流经验。一是通过对外援助进行卫生防疫交流合作。对外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是建国初期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卫生防疫合作的基本内容。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向朝鲜战场派遣了国际医防服务大队和防疫检验队,这是对朝鲜提供国际援助的具体实践,也是同朝鲜进行卫生防疫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朝鲜红十字会中央委员会领导也在我国向其提供医疗援助后来华访问,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卫生防疫交流合作。二是通过组成国际科学委员会进行卫生防疫交流合作。在反细菌战战争中,中国同瑞典、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苏联等国共同组成了“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团”分赴东北各地和朝鲜前线,对美国发动细菌战进行调查取证。[8]中国和各国专家合作共同调查取证美国发动细菌战的实践,为彻底揭露美国的侵略罪行提供了证据支持,也奠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卫生防疫合作的基础。

三、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经验的启示

建国初期我国开展的卫生防疫实践,积累了发展卫生防疫工作的领导经验、工作经验、体系建设经验和国际交流合作经验。这些历史经验符合卫生防疫工作规律,对于推动卫生防疫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当前我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1.不断提升党关于卫生防疫的领导力。建国初期,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把卫生防疫当作政治任务,坚持和加强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新中国在抗击华北鼠疫斗争乃至其他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胜利,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取得卫生防疫工作成就的关键因素。这启示我们,要不断提升党关于卫生防疫的领导力,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全党要加强领导卫生防疫工作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把我们党推到了这样的位置,我们就要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9]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各级党委要积极承担卫生防疫工作的领导责任,尤其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二是党员干部要做卫生防疫工作的内行领导。卫生防疫工作攸关人民性命、事关群众健康,对领导主体提出更高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习并掌握与分管领域密切联系的专业,不断充实分管领域的相关知识,提高领导能力,科学领导基本卫生防疫工作和重大疫情防控。三是各级党委要狠抓落实党中央关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决策部署。“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9]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各级党组织要将卫生防疫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要确保各级党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动卫生防疫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工作。

2.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建国初期,党中央号召全社会人民群众参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从历史来看,只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卫生防疫工作,才能有效防治疫情。这启示我们,在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尤其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积极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一是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卫生和健康教育。人民群众只有掌握卫生防疫相关知识,才能具备良好的自我防护能力,科学参与群防群治。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健康宣讲会等方式,使人民群众具备基本的传染病防护常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卫生防疫观,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自救能力。二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只有做好积极的群众动员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人民群众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要抓好社会舆论重要战场,通过报道联防联控措施成效、宣传防控一线感人事迹,营造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10]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参与群防群治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引导人民群众服从群防群治大局。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会存在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冲突,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服从大局”,[10]引导群众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遵守关于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规定,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持续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过程中,把解决当前问题同完善卫生防疫体系相结合,推动了疫病防治进程,也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卫生防疫体系。这启示我们,要根据卫生防疫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持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一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这是持续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增强重大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还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坚持机制和技术共同发力,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这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重要任务。要制定分级、分层、分流诊疗体系的相关预案并实施,为重大疫情等特殊时期患者合理分流、提升收治率和救治率提供保障。三是加强疫情防控救治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重要环节。新冠疫情暴露了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中高质量人才短缺问题,我们要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11]补齐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人才短板,提高疫情防控救治领域人才队伍质量。

4.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建国初期,我国在自身卫生防疫工作面临压力的背景下对外提供医疗卫生援助,为受援国的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经济支持和人员帮助,体现了新中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国际视野。这启示我们,不能将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范围局限在本国之内,要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深入同国际社会的卫生防疫合作交流。一是主动帮助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相对较弱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相对于建国初期,当前我国具备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大积极作用的能力,应该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不仅要提供物资、技术援助,派遣医疗队,还要帮助培训当地医护及公共卫生人员,协助受援国夯实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的人才队伍基础。二是积极同国际社会开展公共卫生合作。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一旦出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这就要求各个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团结力量共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中国要继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公共卫生治理领域发挥作用,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交流,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与国际社会共享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国际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卫生防疫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特殊工作,是无论处于什么历史阶段都要重视并极力发展的重要工作。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防疫实践为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经验,以此为启示,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卫生防疫事业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健康基础。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爱国卫生卫生防疫
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国经验:生成与新进展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爱国卫生健康陕西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建国初期我军院校的正规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