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6曹利军鹿中华张频捷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危重课程思政重症

孙 昀,李 贺,曹利军,鹿中华,杨 翔,张频捷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601)

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讲话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得到了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为育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同时注重思想价值引领,让传统课程教学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附属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在近3年重症医学相关教学中,不断发现和分析了当前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并总结出了一套将“课程思政”融汇进重症医学教学中的技巧与方法。

1 重症医学的发展与学科特点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起源于20世纪中叶北欧流行脊髓灰质炎期间,许多患者并发呼吸衰竭,需要集中收治应用“铁肺”辅助呼吸[2]。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ICU 成立于20 世纪80年代。我国重症医学起步虽略晚,但在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2017年H7N9 高致病力禽流感及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等事件中,重症医学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在这些事件中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设立了重症医学二级学科;次年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了重症医学科一级诊疗科目[3]。2020年9月,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增列重症医学。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我国重症医学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

重症医学之所以需要独立建科并快速发展是因为其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治疗研究对象包括所有临床专科收治的危重患者,他们尽管原发病不尽相同,但重症演化存在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⑵疾病涉及多学科,但重症的治疗并不是各学科意见的简单叠加,而是将针对不同系统的干预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实施。⑶患者病情变化快,治疗强调病情的动态评估和适时监测,对同一诊断的患者治疗具有显著的“个体化”特征。⑷患者不仅承受着躯体上的巨大痛苦,还使家属面临着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危重患者的治疗常常面临“伦理”的考验。

2 重症医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与临床重症医学快速蓬勃发展以及国家与社会对重症医学的认识和需求日益提高不相称的是重症医学教学工作发展缓慢且明显滞后。时至今日,国内仍有许多教学医院尚未成立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教学工作大多挂靠在急诊、麻醉甚至外科等专业[4];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也未安排轮转ICU[5]。与传统内、外科等相比,重症医学的教学体系建设尤显薄弱。这种现状导致重症医学科的医师授课积极性不高,多是为了完成一些指令性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学经验积累较慢,授课常常照本宣科,更谈不上在授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3 重症医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尽管医学院校也开设有专门的思政课程,但授课教师大多缺乏专业的医学背景,授课难以与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对枯燥的思政理论内容,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方面尽管重症医学专业有着非常多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点,但当前许多从事重症医学教学的老师缺乏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对重症医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尚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6],重症医学课程也非常有必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步前进,互相协同。

重症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融入思政内容将更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症医学的精髓和内涵。例如危重患者治疗干预措施中存在着种种的矛盾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分析病情及制定诊治方案时必须主动灵活的运用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能使我们避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去看待问题。反之,通过结合唯物辩证法对教学内容实例的剖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思政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此外,在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注重对人的整体关怀,学会换位思考,避免只重视技术忽视人文关怀等思政内容的讲授也是重症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4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4.1 增加重症医学教学大纲中的思政目标无论是讲授《重症医学》教材还是其他专业教材中的重症相关内容,在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大纲编排时,应结合该章节特点加入“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授课目的应包括该章节的专业知识讲授目的和思政育人目的两方面,并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应是在授课实践中不断去磨合改进,最终融为一体。授课老师只有先明确这两方面的教学目的,才会主动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并将所学思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4.2 充分挖掘重症医学教学中的思政契合点

4.2.1 唯物辩证法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学生们之前学习思政课程时对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着初步认识,但普遍感觉比较抽象。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结合重症医学课程,危重患者的病变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各系统、器官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任何一个器官功能出现损害时,其他器官也会发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讲述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危重症总论内容,还是具体讲授某一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时,都应向学生强调面对危重患者时要有开阔的思维。应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将所有器官发生的改变相互联系起来分析病情。切忌只盯着反映某一器官功能的实验室指标去试图纠正。危重患者某一个器官功能改变的背后,机体一定发生着复杂的内环境的变化,甚至发生免疫、代谢等改变。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生理、病理、生化、解剖及病理生理等基础课程看似彼此独立,当应用到危重患者病情分析时,这些基础知识其实也是相互关联,融会贯通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之后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同样是讲授危重患者发生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我们也应结合上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告诉学生一个生命之所以健康存在,是因为机体所有器官功能处在一个良性平衡状态。而一些慢性病的状态下,机体的重要脏器仍可维持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往往较脆弱,一旦被诸如机体某部位发生感染等因素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病情就会明显加重甚至死亡。急性危重病同样与“平衡”有关,可理解为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短时间出现脏器功能严重失衡,机体来不及建立和发挥相应的代偿机制去纠正失衡。因此,我们治疗危重病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无论通过药物还是仪器设备等纠正某一器官功能障碍时,一定要明确治疗目的是帮助失衡的各器官重新建立平衡。早期的平衡可能是脆弱的,需要各种辅助治疗手段来维持,在此基础上,再依托病因治疗和各器官的替代治疗等手段,逐步帮助各受损的器官同步的改善功能,让它们彼此间脆弱的平衡慢慢恢复到稳定的平衡状态。

唯物辩证法还指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治疗危重患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机体任何异常的临床表现发生之前,必然已经发生了相应病理生理改变,这就是规律,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规律的必然性而消极的等待病情的变化。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我们据此可以告诉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异常症状体征可能的病因,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就有可能通过早期干预而避免病情加重。例如严重创伤大失血会带来“创伤性凝血病”,一旦发生则会进一步加重出血,形成恶性循环。但我们如果知道导致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稀释性、功能性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等机制,在控制出血同时及时的采取补充凝血成分,避免血液过度稀释,纠正低体温、酸中毒等一系列措施,则有可能改变原本必然出血的结局。

4.2.2 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人文关怀危重患者的救治常需要应用许多复杂、昂贵的医疗设备和药物等。患者和家属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身体、心理压力,还要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在讲授对疾病的具体治疗措施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加强对人的整体关怀,如何学会换位思考,关爱患者及家属,如何给我们的医疗护理行为以“温度”[7]。当代医疗技术条件下,单纯的延长患者生命似乎比以前变得“容易”,但如何尊重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做人的尊严应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4.2.3 让学生在重症医学课程学习中树立起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纵观我国重症医学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无不伴随着各种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每一次事件的处理中都体现出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党和政府每一次科学规范的指挥管理,人民群众的高度支持配合更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关键所在。因此让学生接受这些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思政内容,医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塑造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加充实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

4.3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内容时应避免形式单一,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讲授“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过程中可以播放汶川地震时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救助伤员等视频资料,强调创伤患者“白金10分钟,黄金半小时”等概念时很自然的引入祖国面对重大灾难时不放弃每一条生命的努力,引导学生对尊重生命的思考;讲授“心肺复苏”章节时,可以引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多起医护人员在公共场所遇到陌生人突发心跳骤停时,毫不犹豫地全力施救的真实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们树立起见义勇为、友爱互助的正能量,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即将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师的职业自豪感。授课过程中应多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师生互动。例如在讲授“多脏器功能不全”章节时,可以通过一个复杂病例的导入,启发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去思考在每一步的诊治过程中如何全面、动态的把握病情。授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去ICU 进行实地参观,增加同学们对从事重症医学临床工作的感性认识。

4.4 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后的重症医学教学效果反馈笔者在最近几年的重症医学教学中,多次针对教学方式和效果设计调查问卷[8],内容涉及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对授课中融入思政内容效果的评价,授课模式改变后学生对从事重症医学工作的兴趣变化以及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担当、自信心等是否有增强。学生们积极参与填写问卷,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促使授课老师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5 重症医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需进一步提高的环节

重症医学专业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哲学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9]。作为每天和危重患者打交道的临床医师,重症医学专业教师日常临床工作繁重;在自己做学生的时代,也没有体验过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学;因此重症医学专业教师应主动积极参加思想文化建设培训会,强化自身思政理念[10]。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好思想理论,才能全面深入理解“三全”育人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1]。

当前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过早的确定专业使得临床医生的思维相对局限。而重症医学的特点又要求临床医生知识全面,善于从整体把握病情,注重各脏器系统之间的普遍联系等。因此重症医学医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面,强化思维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也有利于将思政教学内容更自然流畅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授课教师还应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如在讲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内容时,可自然引入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取得的高治愈率和低死亡率等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当前国外疫情的严重状况相比较,借此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

各临床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及重症医学教研室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观摩等形式,调动授课老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听课中设置“德育”观测点,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闭环[1]。

6 总 结

“课程思政”建设近几年在各专业的教学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这一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重症医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更深刻的领会其精髓,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融合的模式与方法。让学生在重症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中提高哲学素养,培育人文情怀,增强爱国热情,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危重课程思政重症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