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英雄豪情 祭烈士忠魂
——读传记体抒情长诗《向警予之歌》
2021-03-26刘川鄂冉译元
■刘川鄂 冉译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以乡土诗作享誉文坛的著名诗人刘益善,笔耕不辍,再谱新篇,新世纪之后又推出了长篇传记体抒情长诗《向警予之歌》(武汉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全诗共十章,另有序歌和尾声,洋洋三千余行,详尽叙述了向警予要求进步、追随革命、英勇牺牲的光辉历程,讴歌了英雄的高尚人格和高大形象,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启迪着后来者的革命情怀。
一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诗人抓住向警予短暂生命中的闪光段落,紧紧围绕其革命业绩落笔,描写精细,情感真挚。如第一章叙写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家乡,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培养了不少人才。第二至四章讲述到北京、巴黎求学,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经过。她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法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与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第五至七章描绘了向警予作为妇女运动领袖的风采。她是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女党员之一,是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她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撰写大量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第八九十章写向警予在武汉战斗、被捕、牺牲的经过。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向警予置生死于度外,留在武汉湖北省委机关工作。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向警予之歌》就是一部才女侠女的成长史。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与牺牲在这部诗歌中不是空泛的故事,革命誓言也不只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而是她们为之贡献毕生心力,不停追寻的真理。诗人顺着主人公成长轨迹中的关键节点和中心事件,带领着读者跟随向警予的足迹,见证了一名热血青年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进而让她的英名永远被人民所铭记的。
二十岁的向警予经过新思潮的熏陶立志要改革社会,她回到湘西溆浦办了一所男女合校,在这里学生高诵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自然、算术、白话、英文,还有向警予自编的妇女解放和反帝反封的教材。溆浦学校就像一株春笋,“顶翻了石板的重压/穿过了冰冷的土层/沐着酷烈的风雨”,它出土了,这是她往新世界播下的一颗种子。而后慢慢让向警予了解到,无产阶级革命和妇女解放的真谛的地方是法国巴黎,巴黎公社的妇女真正的和男子一同战斗并肩冲锋,让她联想到在苦难的中国,女子还被“锁在十八层地狱”里,“坐不摆裙/笑不露齿”。于是她向蒙特利尔高地上巴黎公社的先烈们,献上了自己最虔诚的敬意,并在心中暗自许诺,要带领祖国那些沉睡中的姐妹冲出牢笼走向新生。同样是在法国,虽没有豪华的酒宴和盛大的场地,向警予和蔡和森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结为夫妻。在一个满是碎花的小草坪上,向警予“捧着火红石竹花/一身溆浦粗布衣”,缓缓走向了拿着《向蔡同盟》诗集的蔡和森。这诗集中有二人相爱的基础和结合的献辞——“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于是共同的追求就这样将两颗炽热滚烫的心连在了一起。自由恋爱的革命伴侣,相约“当新世界的闯将/做旧世界的叛逆”。为了探寻真理,向警予用橡胶厂的工作换得几块面包以裹腹。她一边苦学法文,一边借助着字典一字一句的翻译《共产党宣言》,并把这其中伟大的声音传给每个觉醒的同胞。
作为党的第一任妇女部长,虽然党把千斤重的担子压在了向警予的身上,但她丝毫没有辜负党的期盼。作为妇女领袖的向警予,她所有的付出都是令人钦佩的,她在此中的成长是令人欢欣的。她在工人夜校讲工人解放和妇女改造,哺育了一批批女工骨干,打开了女工们的心窗;她出入酒会舞场,周旋在上层女界,揭露那些“女权派、参政派、家庭派”搞的不是真正的妇女运动,而是“腿上抓痒/为虎作伥”。成长起来的向警予越来越被党组织信任,交给她的任务也一次比一次重要。白色恐怖时期她刚从苏联学习归来,就被派到了武汉担任地下党的领导。这份工作是光荣的但同时处处都隐藏着杀机,就像“活动在敌人的枪口/战斗在反动派的刀尖”。敌人四处寻觅向警予的踪迹,想钓到这条大鱼,危难之际革命同志纷纷劝说她撤退,她仍坚持着要在前线,组织恢复工作还主编了党刊《长江》。这上面传达着党的声音,报道着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战斗檄文“从《长江》上飞出/插在敌人心里/迎闪光的黎明/披绮丽晨曦”。革命理论“像灿烂灯光/从《长江》上照射/驱散人民眼前的迷雾”。
向警予曾伏案灯下,苦苦研读卡尔·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曾在一群学生围着她时,她给他们讲巴黎公社英雄的故事。也曾在运动失败时,独自伫立船头,眺望着大海的那边。她在重要时刻,总会拢拢自己的头发,整理自己的衣襟……在诗人笔下,她不仅是那个冲锋在前的民主革命者,以及带领女同胞觉醒解放的妇女领袖,她也是与女工们在纺车浆池旁,亲密交谈的“好姐妹”,革命同志口中亲切的“向大姐”,一个齐耳短发随风飘散,总爱穿着粗布衣的瘦弱女子。
二
在这部传记体诗作中,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正面铺叙罗列式写法,而是充分注意以精彩的细节刻划英雄,感动读者。
《向警予之歌》
“湘江激浪”写向警予与纤夫边拉纤边叙家常,写她宣讲革命真理昏倒在讲台。“里昂风暴”写中法大学与反动派的抗争经过,绘声绘色,波澜起伏。“江城砥柱”写被捕前的紧张的工作情景和处理文件时的细致从容,表现了一个干练成熟的女革命家的风范。这些描写,充分显现了精彩的细节对增强诗歌感染力的独特作用。一首诗歌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一些细小甚微的画面,作者在微观上的深入刻画可以看出他在整部诗歌的布局上下了功夫,宏大的框架下仍保有自己精心的构思,将抒情建立在饱满的细节之上。第一章“溆浦办学”中向警予为办学校劝学走四方,她走的山路“路边的山花清楚”,她串过的村庄“村前的老樟树知情”,她走进过多少茅舍,看“老娭毑泡了多少杯芝麻茶”,她叩开的柴门有多少,看“伢崽、妹子端了多少次高板凳”。一个个细小的场景串连了起来,勾勒出九姑娘步履不停,挨家挨户,上门劝说乡民让孩子接受自由平等的教育时,是如何艰辛。但她不言劳累,因为这是黑暗的溆浦唯一能亮起的“一星火光”,是闭塞的溆浦“吹进的一股春风”。第六章“纱厂怒火”,开头就详尽描写了丝纱厂女工聚居的棚区环境如何恶劣,蚊子苍蝇是“成队的”,矮棚是“用草席、破麻袋”搭成的,棚洞里发出微弱光亮的小蜡烛“在凛冽的夜风中摇曳、发红”。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一个因劳累过度而死去的女工身边,还躺着四个哭喊的孩子,其中最小的那个“咬着妈妈的干瘪奶头/哇哇直叫”。向警予抱过哭叫的小娃娃,“晶莹的泪水/滴落在孩子瘦弱的前胸”。这一番人世间的惨景,直指资本家的心狠手辣,也为后面向警予带领一支顽强勇敢的娘子军罢工蓄势。同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写了女工们在向警予的号令下调转头抢警厅,从床底下拖出警厅长时,他“豆大的汗珠/挂满了脑门/肥胖的身躯/像筛糠般晃动”“女工们的鞋子/雨点般落在厅长头上”。一个个细微画面,绘画声绘影地展现与资本家勾结的警厅势力的软弱胆小,以及广大工人群众的勇敢无畏。第七章“寒流春花”里,写向警予在一个风浪呼啸的深夜过江参加紧急会议,船行驶到江心时跌进了漩涡中,船工吃力地划着桨,可小船在风浪中还是团团乱转。于是写向警予如何协助船工,与“狂风搏斗”,与“江浪周旋”,老船工如何对她的勇敢敬畏到连连称赞,她“拢拢被风吹乱的短发/顾不得换下浪湿的衣衫/走进会场/态度坦然”。这一连串的动作将向警予的勇敢坚韧充分映现,面对困难艰险仍镇定不退缩。这艘冲出漩涡顺利到达对岸的小船,也被比作是当时中国革命的象征,“只要有英明的舵手/只要有英雄的船员/没有克服不了的阻碍/没有渡不过去的天堑!”正是上述细节的支撑,使全诗的情感不是没由来的空喊口号,它丰富细腻,也真挚动人。
三
全诗洋溢着乐观主义英雄激情。诗人笔下的向警予,一生追求光明、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是一个刚烈正义、风风火火的奇女子,充满人格魅力。被捕入狱后反复的酷刑审问,都没能让向警予退缩,在听到出卖自己的叛徒宋若林劝她写一张“退党声明”时,更是将几记响亮的耳光甩在他脸上,“打的叛徒直叫哼”。敌人绞尽脑汁,软硬兼施,她仍“是一块钢铁/丝纹不动”,敌人失望了,强盗也胆怯了。这个如钢铁般骨头坚硬的女人,其实也有她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无法割舍的一隅,那是她被关在狱中从昏迷中醒来,想起爱人和儿女的漫漫长夜。儿子博博和女儿妮妮,是“妈妈的宝贝妈妈的心”,“相隔千里/不能给你们爱/不能给你们吻”。她希望孩子能快快长大成人,不要将她记挂,虽陷囹圄免不了牺牲,可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献身。她想起了爱人蔡和森,她九年的战友和爱人,“望你为党永战斗/多多保重”,直到生命快要结束之时,她仍牢牢记得二人结合的誓词并一直身体力行着。
向警予是在5月1日这天遇害的,诗的最后一章取名“五一红火”。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工人阶级的鲜血染就/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抹成”,是“劳动者欢庆/剥削者恐慌”的日子。在五一的黎明,向警予带镣长街行,告别了“今日虽破碎/将来必定壮丽完整”的山河;告别了“今日虽无言/将来必定爆出雷霆”的群众;也告别了这座“今日虽陷敌手/将来必属人民”的江城。她身躯“瘦弱”,面容“坚强”,给流泪送行的江城人民鼓舞了斗争的勇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镇定、她的激昂演讲,凝结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大完美形象。在“群山垂首/大江无声/汉水静默/江城肃静”的悲壮时刻,罪恶的枪声响了,“风雨中/坠下矫健的鹰”;“寒流里/折断苍劲的松”;“力量在积聚/地火在运行/刀枪在举起/仇恨在奔涌”。一个烈士倒下了,更多的英雄站起来。她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革命者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全诗在这一章到达高潮,感天动地。
整部诗歌在故事的叙述和情绪的宣泄上张弛有度,节奏鲜明。“里昂风暴”里中法大学愤怒至极的学生,不向暴力低头作誓死的抗争,而后反动派先是将一百多名学生抓进法国军营,又把全部关押学生驱逐出境。在这一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失败后,诗人着墨去展现了向警予回国在邮船上的心理活动。用“海有不朽的生命”“海浪退回来聚集力量/再作新的进攻”。平复了前面没能阻止继续迫害学生的愤怒,让深邃的大海给人启示和力量。再例如诗的最后一章,向警予牺牲时全诗的情绪在此达到至高点,紧接着诗人加了一个“尾声”,让诗歌的情绪能从至高处缓缓落下。一个老工人在月没星隐的夜晚,用小船悄悄运走了向警予的遗体,在芳草萋萋的六角亭前,有人将几束野花放在了她的坟堆上。直到几十年后,武汉人民为烈士搬了新居,让她白日能“望东方灿烂云霓”,夜晚能“听波涛深情的絮语”。既有暴风骤雨,也有和风细雨,时而奋进激昂,时而柔顺温馨,有极佳的诗意节拍和诵读效果。
政治抒情诗是湖北诗坛的伟大传统,从古代的屈原到现代的胡风、绿原、邹荻帆,到当代的曾卓、白桦、叶文福、熊召政、车延高等,湖北诗人以强烈的现世关怀、巨大的正义激情、写下了一篇篇永载史册的宏伟之作。
向警予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妇女领袖,英年早逝,可歌可泣。诗人刘益善怀崇仰之心,早在1979年,也即向警予在武汉牺牲51周年时,利用半个月创作假期间,一气呵成了这部叙事抒情相融合的长卷。由于诗集出版难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面世。该书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2007年重点扶持项目,2008年底由武汉出版社印行。恰逢烈士牺牲80周年,既了却了诗人的夙愿,又为湖北诗坛、当代中国诗坛续写了新的政治抒情诗的华彩篇章,也为湖北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