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靶向疗法”转化后进生
2021-03-25朱银芳
朱银芳
“靶向疗法”是个医学术语,指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根据医疗检测结果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个性化治疗,副作用小,效果通常令人满意。将这种医疗思想运用于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分析症状,确诊“病因”
只有正确掌握问题的成因,才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即“对症用药”。后进生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很多,但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带着其鲜明的个人印记。作为教师,应明确“一种药无法治百样病”的道理,必须先通过认真观察、周密分析、细致研究,总结出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特点,然后梳理分类、区别对待,再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我曾带过的两个沉溺网络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他们都表现出无心向学、自控力低的样子,仿佛癥状一致。但深究其行为偏差的根源,就发现成因并不相同。其中一个原本乖巧、好学,但因父母后来忙于生计,对子女的责任只停留在吃饱穿暖上,疏于交流和管教,久而久之,该生得不到亲情的浸润,便将情感寄托于网络虚拟世界中,最后无法自拔。他的问题出在家庭,是缺乏家庭温暖所致。所以,我在转化这个学生时,就把突破口放在学生家长身上。而另一个学生,一直性格内向,成绩不理想,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少得到肯定与激励,比较自卑,但在虚拟世界中,他却能够轻易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最终在这种“成功”感的持续刺激下,成为了网瘾少年。因此,对于这个学生,我主要从激发个人自信心方面做工作。
二、因人而异,合理“用药”
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要根据后进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及不同成因,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案,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他瘦瘦矮矮的个子,上课的时候根本没有听课,手在抽屉里拿着手机,眼睛盯着屏幕的游戏,严重影响周边同学的学习。我找他来办公室谈,谈理想,谈学习,他站在那里,耷拉着脑袋,似乎在听……我见他这种状态,便觉得谈下去也是没有作用的,就让他回去了。
我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一去未归,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唯有奶奶。缺失有效的监管,他沉迷上玩网络游戏,性格也变得孤僻。这是个缺乏爱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那一天放学,我和几个同学等在教学楼路口,喊上他跟两个同学一起回到我的宿舍。我打开门,他一下子怔住了,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圆圆的蛋糕……晚上,我的手机信息铃声响了,“谢谢您老师,就凭您今天给我过生日,我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的”。他没有食言,此后,上课时他总是坐得端端正正,两眼盯着黑板,聚精会神……后来他越来越好。
三、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必须注意防止“旧病复发”。要真正让这些孩子告别错误的思想行为,使转化教育切实取得成功,需要教师与家长持之以恒地用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礼仪、审美情趣、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孩子的正确思想及言行不断得以巩固。
以“我和网络有个约会——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会为例,我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班中的孩子通过查找资料、辩论、写辩论体会的方式,懂得“网络是把双刃剑,合理运用,它就是良师益友;错误运用,它就会成为吃人老虎”的道理。那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不仅使学生们学会了辩证看待事物,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有了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深刻警醒了班里那几个对上网特别着迷的孩子。当然,巩固性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通过常态化聊天、谈心的方式,随时掌握后进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发挥同龄人的制约、监督、帮扶的作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