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落实路径
2021-03-25何永东
何永东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疑问而处一种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能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而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高中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为此,我们对山区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落实路径展开了探索。
一、山区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郁南处于粤北生态发展区,我们对县内407名高中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渴求知识但受闭塞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社会经济影响,习惯于“喂养式”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缺少问题意识。
二、培养问题意识遵循的原则
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设立“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立足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次,要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开展教学,为培养問题意识提供丰富素材,让学生觉得亲切熟悉而畅所欲言。第三,要遵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规律,渐进式、梯度式、螺旋式地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问题意识的落实路径
(一)基于学生心理视角的落实路径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积极健康的心理才能触发学习动机。
1.心理愉悦。赞扬的话语、赞许的眼神会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可信,才愿意与老师分享学习的疑惑。
2.激发兴趣。枯燥的知识会让学生形成逃避、抗拒的心理,消极地应对学习,更谈不上培养问题意识。学习兴趣是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
3.耐心启发。山区中学生缺少学习勇气,许多问题都羞于启齿。即使简单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
(二)基于学习方式视角的落实路径
模仿、比较、图表等方法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提出问题。
1.模仿法。模仿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教师有意识地示范“设问”,指导学生找准“问”的切入口。如学习《区域农业发展》,教师先从气候、地形、社会等方面分析东北发展农业条件,再让学生模仿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创汇农业的条件。
2.比较法。比较法使比较对象的特征显而易见,从而触发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时,引导学生比较山西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开采条件的异同,让学生掌握了分析开发区域资源的方法。
3.图表法。图表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挖掘图表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问题”,让学生能用地理视角来思考问题,能用地理眼光分析问题。
(三)基于教学方式视角的落实路径
教学方式是影响发展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中学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要发挥示范但不包办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1.唤醒主体意识。山区中学生习惯于“喂养式”教学方式,依赖性强“觅食”能力弱。“喂养式”的教学方式只让学生获得知识却没有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学生主动提出了问题,才会有真正的学习。
2.实施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要把握“导”与“度”。“导”是指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度”是指要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3.走进大自然课堂。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服务生活。我们充分利用山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构筑真实的地理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地貌等,引导学生挖掘大自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彻底激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力,我们要采取营造问题情境、实施问题教学、走进大自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缩短山区教育与城市教育质量差距的有效途径加以探索,多途径培养山区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山区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55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