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实践初探

2021-03-25王芳

师道·教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情信息技术分析

王芳

当前,大多教师未将学情分析常态化,即使在有限的学情分析行为中,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也往往凭主观臆断估测,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往往注重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察;泛泛而论,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匹配;学情分析 “有劳无功”,从而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和课堂教学实践。因此,以学情分析为契合点,是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措施,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理念与角色转换,提升课堂实效的根本路径。

一、教师层面

1.具备“学情分析”设计能力

教师要能够找准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依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情分析实施计划。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兴趣点在哪,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要让学生经历什么,从而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并据此作为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

学情分析设计是否有效,是否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对学生是否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方向,需要教师更加精准的设计。

其次,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循序渐进的长期开展学情分析,自身专业技能得以提高,再渐渐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扩展到更多的教学环节,学情分析的真正意义不仅在纵向上应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横向的每一个环节中囊括其应当包括的内容。

2.具备选准信息技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教师需要具有选准信息技术加工加以应用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帮助教师快捷、迅速的定位学生的“学情”。

例如,很多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掌握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学情,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多种多样,要求选用的平台能够满足以上所有的功能需求,对文本、对声音、对图像、对视频的收集、分析、整理。

信息技术意识的思想散播出去之后,行动便会逐渐到来,教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满足感,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就更强烈,强有力的推进教师进行创新。

3.具备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真正意義上的“同课异构”,通过对平行班和已上过公开课的再回头调研,使教师的研究更深入。问题是在教师已经上过公开课后,对比其他平行班级的调研分析,对比之前的教学设计,引发教师进一步的思考。

4.具备将“学情分析”反馈作用于教学、调整教学的能力

以学生学情分析数据为依据,在后续的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调整已有的教学方向,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提供分层教学的可能性。

5.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激励着教师去获得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经验、技能与理解,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家庭层面

未来的社会肯定不能脱离信息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大势所趋,教育信息化更是学生的事情,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作为“学情分析”的调研对象,同样对信息技术也有需求,应用能力也需要提升。比如学生选用“讯飞”输入法,完成教师的“写”的要求。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发现,还有部分家长对网络、对移动终端的认识仅限于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不难理解这部分家庭对信息化教学方式存在担心和顾虑,对于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以提高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要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创设相应的推动和鼓励机制,全员参与。其次,要“借力”技术团队,协作整合开发教师在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再次,要按教师需进行菜单式培训,教师作为培训的受训者,身份等同于学生,培训中要避免被动式教学,要充分调研教师的“学情”,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最后,要形成学校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对教学前的学情分析的设计规划进行总结整理,对后续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学情信息技术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