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修外练,集聚提升,营造校园教育新模式

2021-03-25林子雄

师道·教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个体学校发展

林子雄

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创办于1938年,现为市一级学校、区直管高级中学。学校历经烽火沧桑,为了扭转学校疲惫局面,必须内修外练,集聚提升,营造校园教育新模式。

一、规范整合,凝心聚力

学校办学综合水平的纵横发展,需要师生同心同德,共同奋进,更需要学校领导团队不断更新理念,提高现代化治校水平。

1.剔污去垢,强化宗旨意识

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侧重人文关怀与激励机制的完善。聘请知名专家莅校指导,增强教师宗旨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客观规划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智商、逆商。

2.压实责任,提升管理效能

学校中层干部搭配到班级与备课组,实行班级教学管理责任制,深入班科活动,把关班科的周工作(教学)计划,并按计划结合校情开展工作。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提升团队领导力、感召力。老师每周反馈一次,每两周小结反思一次,每月总结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错误中学习,不断挑战现状。挂钩领导密切关注、跟踪班科的工作情况,并做好方法指导与处理突发事情等。

3.共启愿景,提高凝聚力

结合校情,共启愿景,制订学校发展短期奋斗目标,如《三年发展规划》(2020-2022)。全校师生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全面发力,在信心中拼搏,在自信中前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竞争力、辐射力、服务力。

二、科学评估,提质升级

1.科学诊断,提升工作创造力

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的科学诊断,避免进入教学收益的误区,可从三方面去考量。学生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行的塑造;教师方面:专业的成长、能力的提升、职业的成就;学校方面:和谐的发展、质量的保障、特色的形成、形象的树立。逐步形成科学的诊断观,在付出同样代价的同时追求更高的教学收益。

2.加强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做好心理矯正措施。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莅校开讲座,给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做零距离的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若发现个别学生有异常或,首先用关爱稳定其情绪,让学生平静下来,再促膝谈心,然后再将学生以适当的方式移交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并认真配合,做好相关的跟踪、保密工作。

做好反思,全面发展。课堂的教学,务必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尊重学生,挖掘潜能,注重能力提升的培养。做好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几个环节:一是课堂观察。从个性到共性,从整体到个体,从班级的纵横观等去考虑。二是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内容方面和教学活动方面去考虑,包括是否体现学科课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注重育人的层次性与因材施教;方法方式是否科学;课堂时间的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与衔接等。三是行为改进。通过教学结果与目标的分析,包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的分析,设想改进的方案、行为、效果。

校园文化,特色发展。科学创设平台,学生全方位展示自己,客观的认识、评价、完善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如校级文化节、才艺表演等,结合校情,组建高考艺术班,推进五育的全面发展。

3.转化压力,逾越教育发展区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客观处理好压力与动力关系,之后再帮助学生逾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逾越发展区,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世界,客观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科学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挖掘潜能,帮助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个发展区的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三、智慧学习,情意发展

智慧学习不仅关注认知问题、情意发展,更关注生命成长问题。智慧学习纵横兼顾,有活力且前瞻性强,是提高学习效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1.树立正确知识观

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与之相应,在认识论中,人的心灵或大脑如何更有效地反映外在的客观现实、如何获得更为客观的认识就成为一个中心问题。例如语文课文中,理解“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的内涵,必须将同一事物放进不同的情景模式中感悟,才能深刻把握其意境与主题倾向。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本来就是人们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往而形成的。

2.多维度研究教学设计

教育通过让人投入到更高品质的“交往活动”之中而助其自主健康成长。让“师生交往”逐步促成“群体交往”,进而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过程,形成两级催化机制。

(1)树立新的教育思路

通过“生生交往”激发“个体自主”发展,这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发展机制为基础,开展“师生交往”活动,是推进“生生交往”,更是推进“生生交往”中“个体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非常合理的教育思路,也是教师的工作过程。其中,如果抽离“生生交往”激发“个体自主”发展这一发展机制,教育活动就可能成为比较空洞的表演。若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那将是失败的教学活动。

(2)做好交往设计

“个体”是离不开“群体活动”的学习主体,而学生的“群体活动”又需要“师生交往”来激发和引导。这个设计有利于学生融入群体,加速思维的发展,可以进行系统的思考。学生个体只针对每个小问题进行思考、问答;群体交流的话,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索相关知识点,在群体的探讨后,能形成较有条理的思路,综合考虑多种视角,最后形成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个体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