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
2021-03-25崔传刚
崔传刚
皮尔·卡丹,服装设计师,2020年12月29日逝世,享年98岁
在路易·威登和香奈儿变成中国人的奢侈品标配之前,中国人最熟悉的时尚品牌非皮尔·卡丹莫属。它也是中国人最长情的西方品牌之一。2020年12月29日,该品牌的同名创始人皮尔·卡丹先生于法国悄然离世,享年98岁。
天才设计师
1922年7月7日,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生于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一座小城。卡丹家族资产颇丰,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红酒商人。但为了躲避意大利的法西斯,整个家庭在1924年迁往法国,卡丹也因此成了一名意大利裔法国人。
皮尔·卡丹自小便有些桀骜不驯。他的父亲本希望他继承家业,可他却坚信自己有艺术天赋,不愿唯父命是从。无奈之下,父母做了折中,把他送到一所建筑学校学习。但年轻的皮尔钟爱的仍旧是戏剧和芭蕾。起初,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但后来他发现自己迷上了服装设计和舞台布景。1936年,刚满14岁的他只身离开故土前往维希,开始跟随当地的一位裁缝学习服饰设计。
皮尔·卡丹本来想快速进入时尚界,怎奈二战很快爆发,时装学徒生涯也只能暂时中断。时年17岁的他前往巴黎,并在那里参军入伍。二战期间,在法国的红十字会担任行政职务。他后来承认,自己对财务的理解以及财务管理能力,都是自这份工作中学到的。
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皮尔·卡丹再次前往巴黎,继续在不同的著名时装品牌下做学徒。在这一时期,皮尔·卡丹仍保持着对戏剧的爱好,并参与了不少戏剧服装的设计。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兴趣着实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带来了灵感和机遇。当时他曾负责为法国著名导演让·科克托的电影《美女与野兽》剪裁和缝制服装,剧中野兽的那些宽领阔肩的怪异服饰显然对他后来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外科克托对这位年轻人也颇为赏识,他把皮尔推荐给了当时正在筹划工作室并急需人才的克里斯汀·迪奥。
1946年到1950年,皮尔·卡丹一直在迪奥品牌下负责时装设计工作。随着羽翼丰满,他也开始筹备自立门户,而迪奥对此不仅没有表示反对,反而乐见其成。据说当时有位搞戏剧的客户恰好关门歇业,于是皮尔马上出手,买下了戏剧工作坊所在的一间阁楼。这里成了皮尔·卡丹的起点,他最早的品牌也因此被命名为“卡丹之屋”。后来随着业务不断扩大,他就把整栋楼都逐层买了下来。
独立之后的皮尔·卡丹,业务蒸蒸日上。1951年,他为大富豪卡洛斯·德·贝斯特吉的假面舞会设计了30套礼服。皮尔·卡丹也正是借此而声名鹊起。两年之后,他的高级时装定制生意就走上了正轨。
从总体来说,皮尔·卡丹的服装设计并不讲求舒适,而是在于形式的标新立异。他是一名典型的未来主义者,热衷进步,崇尚科技。
在设计风格上,他对几何造型情有独钟,也特别喜欢使用各种酷炫的新材料,经常将银箔、纸张、塑料等作为服装材料使用。代表宇宙的圆形与代表服装的直线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通过织物营造出的建筑感也构成了皮尔·卡丹时装的一种鲜明标签。尽管这样的设计极度容易落伍,但在20世纪60年代,它的确曾经风行一时。
在时人看来,皮尔·卡丹的设计还颇具反叛性。那些夸张的羊毛领子以及气球裙等既不同于西方讲求线条的传统,也和东方的舒适自然不相协调。一般的女性成衣讲究凸显女性之美,但卡丹却说:“我看的是衣服,女人不重要。”所以女性模特对他而言,不过只是个衣架子。他热衷于从外部世界,而非身体本身中获得设计灵感。
这种离经叛道在一开始显然不能为人所接受。同僚对他的设计不以为然,他自己更是一度被巴黎时装工会学院除名。但这种否定人体自然轮廓的创意却也恰好呼应了当时的性别解放思潮,因此它们也成了一种无法被阻挡的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他把男装改成修身型,还设计出低腰裤,一改当时男性服装的宽大雄壮之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皮尔·卡丹变成了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设计师之一,包括画家达利、演员格里高利·派克以及肯尼迪家族成员等诸多名流都成了他的常客。
光时尚是不够的
“光时尚是不够的,我不想只当个设计师。”虽然皮尔·卡丹是位设计天才,但他的野心却绝不止于时尚。他显然没兴趣进入艺术的至高殿堂,相反,他认为品牌大于设计,因此他的目标是将自己品牌的价值尽量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皮尔·卡丹开始把设计师的标志展示在自己设计的服装上,这一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
尽管从迪奥开始,一些时尚品牌就开始将袜子之类需要专业工业制造的产品分包出去,并从其大批量的销售中获取利润,但皮尔·卡丹的做法要更为赤裸。他认为只要把设计师的名字印制到产品上,那些制造商就会愿意发出订单,设计师根本不用去操心设计,甚至连制造上的监督也不用管。秉承着这一思想,他把自己的品牌用于配饰、家具、浴室产品、香水、内衣等等,据说光是经过他合法授权的产品就遍布140个国家,种类超过800个。他从这些产品中获取5%-12%的授权费用,而这些源源不斷的财富让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品牌授权界拿破仑”。
皮尔·卡丹说,我虽然是个天生的艺术家,但我也是个商人。在面对金钱时,皮尔·卡丹非常现实,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它甚至要比自己更受欢迎,更为重要。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他近乎完全放弃了服装设计,如何从皮尔·卡丹这个名字上攫取价值反倒成了他的重点。他开始进军地产、艺术中心,甚至还开起了餐馆。1981年,在吃过了一顿饭之后,他就大手笔买下了巴黎赫赫有名的马克西姆餐厅。这家餐厅本是巴黎的一处独一无二的胜景,但皮尔·卡丹后来却把它变成了连锁,除了相继在北京和纽约开出分店,他还把品牌授权的套路用到了马克西姆品牌上,并先后推出了同名的授权连锁酒店、鱼子酱和果汁。这种一切皆可复制和买卖的做派显然不受精致巴黎人的欢迎,但在皮尔·卡丹的眼里,他的世界还有着无限可能,“我能把餐馆开到北京,也就能把餐馆开到月亮上。”
当然,真实情况或许未必和他所自述的那么完美。他的宫殿以及建在巴黎的艺术中心都需要巨额资金来维系,这些物业和经营消耗掉了皮尔·卡丹的大量财富。
这样的做派当然少不了外界的批评。例如有一位记者就曾在关于皮尔·卡丹的书中写道,皮尔·卡丹其实是一个怪人,他把品牌授权给了沙丁鱼罐头、平底锅、腌菜罐子等等,其目的只是为了敛财。这些媒体人还抨击说,皮尔·卡丹之所以要靠授权吃饭,根源是他缺乏优秀的企业管理能力。
离巴黎越远,价值越大
皮尔·卡丹知道,自己离巴黎越远,他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其他地方的时尚业还都在仰望巴黎、效仿西方之际,他就决定要反其道而行之。早在1959年,他就开始和日本商家展开商业合作,在当时正值强劲复苏的日本销售高级成衣制品。为了迎合当地市场,他还从日本引进了巴黎的第一位亚洲时装模特。他从60年代开始就注重开拓中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服装市场。他也是最早在苏联开设品牌专卖店和成衣制作工厂的法国设计师。
皮尔·卡丹与中国的结缘,显然也是他这一商业策略下的结果。改革开放伊始,皮尔·卡丹就看到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机会,1978年,他率先来到中国,实地参观考察中国的情况。在得到了积极回应之后,便一马当先迈入中國市场。1979年,他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对内时装表演。1983年,他又在中国举办了第一次国际产品展销会,同时也把马克西姆餐厅开到了北京。捷足先登显然让皮尔·卡丹获利颇丰。正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变成西餐的代表,在当时那种信息闭塞的条件下,首先进入国内的皮尔·卡丹,自然变成了国人眼中的西方第一高级时装品牌。
这种品牌占领持续多年,至今仍在让皮尔·卡丹受益。然而,多年来不加筛选的品牌授权显然降低了皮尔·卡丹这一品牌的美誉度,而各种仿造品横行更是打击了这一品牌在中国的形象。如今的皮尔·卡丹在中国早已不是时尚街区的阳春白雪,而是变成了频繁现身各大电商直播平台的下里巴人。
当然,关于无差别品牌授权的弊端乃至外界的批评,皮尔·卡丹本人其实一清二楚,但他似乎根本不以为意。按照他的说法,等到下个世纪,马克西姆餐厅兴许还会矗立在巴黎,但时装设计却不过是过眼烟云,以后谁还能记得伊夫·圣·罗兰或者皮尔·卡丹呢。
很多设计师的全球业务都是由跨国企业负责运营,卡丹却没有走这样的道路。他向来对那些银行家和大企业缺乏信任。他说,“我自己就是银行家、金融家以及创造者。我从没有老板,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行我素这个词,或许是对这位近百岁逝者一生最好的写照。
(编辑: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