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1-03-25丘金平
丘金平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2014〕9号)提出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粤教高〔2016〕1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些文件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中职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达到此目标,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训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因此校企共同探索切合专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教學体系是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途径。通过现代学徒制实训教学“六对接”模式,既能达到学校培养的目标也能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以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通信运营服务专业(以下统称“通信专业”)与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10000号深圳区域中心从2012年起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采用“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完成后考核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员工。据几年来的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如表1)。调查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校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脱节,难以适应企业要求或环境变化而造成大量流失。从2017年起,校企共同开展了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出现代学徒制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从岗位能力分析出发,校企共同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实行六对接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流失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六对接”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通信专业与中国电信10000号深圳区域中心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尤其在共同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下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中探索出“六对接”实训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六对接”: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项目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实训教学管理与企业车间管理对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生产车间对接、实训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学生实训考核与企业生产标准对接(如图1)。
(一)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则,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从而促进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通信专业在构建实训教学体系过程中,由校企双组成师资团队进行大量的、不同种类呼叫中心的客服岗位调研,形成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能力进行职业分析,再形成客服代表岗位职业标准。行业专家、专业指导委会员对客服岗位职业标准进行论证和审定,校企师资团队根据审定后的标准共同开发校本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整个过程保障了学生的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精准对接,学生所学即是企业所要求达到的技能(见图2)。
(二)实训项目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通信专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为能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实现“学生”—“准员工”—“员工”的转换,有效提高技能培养的效率。在开展实训教学时,校企实训教学团队把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出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关键技术要领和实训步骤,再将岗位工作过程转化成实训项目,然后带领学生直接到校内生产车间(校中厂)工作岗位,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岗位工作过程,由师傅带领他们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并且对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评价,从而达成实训目的和培养目标。
(三)实训教学管理与企业车间管理对接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都由学校完成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培养的学生生活随意性较强,进入企业后,由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及时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无法适应岗位要求。我校通信运营服务专业在现代学徒制模式实训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真实情境教学,强化实训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实训过程完成按企业车间要求进行,从实操内容、工作时间、身着礼仪、工作用语、生活用品摆放、课堂秩序、工作纪律、保密要求等,全部都按企业车间真实场景管理。校企教学团队还制定《实训室/车间8S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日常教学管理办法》《用户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等,校企共同创设与生产车间管理、情境相同实训场景,让学生在学校培养过程中提前感受严肃的职场氛围和管理规范。
(四)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生产车间对接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基地的功能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为实现零距离教学、零距离就业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岗位、设备、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建成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实训实习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能实现跟岗实习、上岗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同时教师在校内能实现企业跟岗的学习过程。
(五)学校实训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
校企共建的教学师资团队,学校专任实训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企业师傅操作经验丰富,针对这些特点,团队内部扬长避短、发挥专长,实施专任教师与企业师傅一对一拜师制度,不断提高专任实训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另外,实施企业引进学校专业教师互拜师傅,企业引进教师帮助无企业经历专业教师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实操能力;优秀专业教师指导企业师傅提升教学理念,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通信专业与10000号深圳区域中心每年进行师资互聘,转岗结对拜师,专任教师能学到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企业师傅也能深入了解学校教学开展的全过程。
(六)学生实训考核与企业生产考核对接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素“双主体”育人,学校对学生课程考核评价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采用教学、生产、鉴定并行的操作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岗位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徒的学业状况进行考核,适时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实训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结合10000号深圳区域中心运营情境,创设学徒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快乐学习积分、月、季全能王、星级员工等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徒成长的促动作用。三是实施面向学徒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徒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徒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考核评价贯通整个教学过程,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每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三、效果与推广
(一)“六对接”实训模式提升了学生职业素质
通过基于生产岗位“六对接”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生产场景,体验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的技能意识、质量意识,企业文化意识,熟练掌握了企业呼叫中心客服業务的全过程和技术要点,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通过“六对接”的实训,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技能,还可以通过上岗实践获职一定的报酬,实现产、学、训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入职后的薪资相对以前学生明显提高,上岗期间离职率大幅降低。
(二)校企有机对接实现了合作多赢
“六对接”的实训教学模式,不仅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而且,通过引进真实生产项目,解决了学生实训的企业情境实训教学问题。经过呼叫岗位轮训的学生,进企业后就能上岗操作,企业认可度高,工资待遇相对较好。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由校企老师共同授课,由企业师傅带岗,在校企双引领下,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技能,还可以通过上岗实践获职一定的报酬,实现产、学、训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三)教学质量提高结出了丰硕成果
以“六对接”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参训学生与企业实际生产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对工作岗位流程,岗位技能要求更符合实际,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幅度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实训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参加201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参加2018清远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2名学生皆获一等奖;专业群带动辐射效果明显。
四、体会与思考
“六对接”的实训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实训与企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对学生实训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对师资及教学管理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师资要求高,教学组织难
“六对接”的实训教学模式,尽管效果明显,但对于学校的专业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不但要是“双师型”教师,技术过硬,专业能力强,更要熟悉企业呼叫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熟悉企业文化,还要会组织学生参加真实呼叫业务、手把手培训学生,适时适度评价学生的实训效能、评估学生呼叫过程规范性。
(二)学生要求高,管理难度大
在生产岗位上参加实训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一定水平的岗位业务知识和呼叫技能,同时对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要细心、专心,用心、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否则就会遭到客户投诉,不但学不到技术,体验不到企业运作,还会适得其反。
(三)运作较复杂,质量难保障
“六对接”的实训教学模式,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对学生实训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安排的时间要求比较固定,实训学生不能变动频繁,实训过程实时性强,实训质量控制难度大且无补救措施。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