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25彭思敏
一、创新创业时代背景分析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文件,规定高校要对高校毕业生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使毕业生具备符合我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观念,对已有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继续深化改进培养目标,营造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走在时代前沿的高等院校是教育和培养国家建设者的关键阵地,且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跨越提供各种富有创新意识、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支撑。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适应时代需求,服务于地方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完善“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打造系统性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必然要求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许多低技能、重复性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大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导致就业市场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的岗位锐减,低技术含量工人却持续增加。近日,国家颁布了推动双创工作的相关政策,明确持续推进双创工作高位提升,塑造双创工作20,一方面,增大有效需求、制造良好供给;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技术革新和产业开发的活力;最后,可以使创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展现,对加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大学生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要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培育:一是创业能力;二是创新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始向两个方面转变:一是技能教育;二是素质教育,学生学习也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化。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競争力,是长久以来困惑高职院校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以及意识为目标,开展对应的教育培训,大学生在毕业后有能力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寻求各种途径,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必备技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严重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中有80%来自粤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的择业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家长还是鼓励孩子选择稳定、有保障、低风险的工作,缺乏对创业的正确认识,有的甚至排斥自主创业。学生长期受家庭观念的影响,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不关注对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二)创新创业缺乏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高职院校布局往往不在中心发达城市,因此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也不高,办学资源、条件有限,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且校企合作融合程度有限,未能为双创教育搭建足够的实践平台,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创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开展实践工作。近几年,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展双创竞赛,为学生打造团队竞赛创造机会,鼓励全员参与。但是由于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具有局限性,社会经验欠缺,过于理想化等,再加上学校也无法提供充分的资金、政策、技术和资源支持,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创新成果缺乏平台难以转化。
(三)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急需革新
虽然高职院校的师资团队专业性较强,但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高校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学设计较为传统,仍然集中在指导、规划方面,较为广泛和浅表,缺乏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具备创业经验的专业的创业导师,因而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每年有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担任创业培训导师的是各个系的教辅行政人员,这些人员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就上岗教授该门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或者只是很少具备双创经历,无法摆脱教学课件的束缚,缺乏实战经验分享和总结,难以深入指导学生开展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活动。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探讨
教职成【2019】5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以专业课程教育为根本,开展双创教育。这进一步表明,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而是要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在夯实专业课程的情况下,着力开展双创培育工作。汕职院立足实际,加强三个方面的协调合作,一是企业,二是政府,三是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以满足双创教育所需,同时,深化内部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师资力量,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具备创新理念和个性。目前,经济增速放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求变,一方面,满足人民对于高等教育需要;另一方面,适宜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创培训,打造教育团队,革新管理机制,使学生两个方面的素质符合未来创业所需:一是技能素质;二是思想素质。教学过程中,地方性高职院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为地方企业输送更多双创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是整合硬件设施,设立双创孵化器,完成培训、练习、实践、科研的深度融合,为双创型人才提供平台支撑;二是引入各类资源,强化校企、政校协作,设置社会化的专业实训基地。
(二)健全双创授课体系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要求,高职院校要将双创内容纳入思政课程内容统一授课,为此,《就业与创业指导》在汕职院是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课程设置的,要求各专业学生都要选修。从源头上打破学生对创业的迷思,正确认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同时,邀请社会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能力研判,设计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设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内容和实训内容。坚持改革导向,围绕加大双创占比,进行课程革新。从四个方面入手,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加大双创课程占比,力图实现专业、双创教育双轮驱动,教授专业课程与培育双创意识相得益彰,一是强化动手能力;二是设置专业课程;三是设置双创课程;四是设置通识课程。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
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培训,教师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专职教师进行创业培训和聘请兼职教师协助授课,是进行教师团队建设的两种有效渠道。对专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训,同时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多渠道获得创业积累。聘请行业精英或者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尤其是本校的杰出校友来兼职授课。让他们深入课堂,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
(四)调动各方资源,助力双创教育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高校要提高站位,勇于担当,严格落实政府相关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在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各方参与的、集新媒体宣传与创业于一体的平台,提供有效的创业支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汕职院校长多次率科研处相关人员走访当地工业和信息化局,和相关部门调研交流,就推进高校和政府协同搭建创新平台、协同育人等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拓宽汕职院与当地政企单位的教研结合计划,将其打造成为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和革新平台。
(五)聚焦学生成长,激发内在动力
重视主体作用发挥,提升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是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把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支持,助推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课堂置入,实训置入,职业置入,三个层次纵向贯穿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每个任务、每门课程、每个环节,在學生思想深处播下创业的种子。通过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动手能力,二是竞争力,使学生两个方面的素质符合未来创业所需:一是能力素质,二是思想素质。
五、结语
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新兴行业接踵而至。培育学生勇于参与市场搏击的精神,并具备相应的素质,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一环。学校抓住这个“双创”教育的契机,多元化实施创新创业活动,增加设备投资,整合教学资源,革新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各种创业平台,孵化创新成果,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助力我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化。
参考文献:
[1]邱宝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0(09).
[2]武兴睿.基于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05).
[3]黄雅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路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9(12).
[4]林娟娟.构建“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43-45.
[5]刘春晖.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校青年教师高等教育学研究课题“服务地方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9GGZ049, 项目主持人:彭思敏)的最终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