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信
2021-03-25吴宁
吴宁
【关键词】高中生;自信;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积极评价的结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质。学生在高中时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发展的任务,开始形成全面的自我认识,因此,建立自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及自我认同感有着重要影响。
本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极速拍手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在一分钟内连续不断地拍手,你们觉得自己能拍多少下?
学生:100 下,120 下,200 下……
教师:我来帮大家计时,看看一分钟能拍多少下。
学生拍手,教师计时。
教师:好,时间到!大家都拍了多少下呢?
学生:160 下,200 下,140 下……
教师:跟你们设想的数字有没有差别?
学生1:差不多。
学生2:比我原来想的要多。
教师:有的同学说,跟自己原来的设想差不多,有的同学说,比想象中的多。你们知不知道老师刚刚只计时了30 秒钟?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1:挺惊讶的。我没想到自己半分钟可以拍这么多下。
学生2:我没有拍到自己设想的数字,但是如果再给我半分钟,我相信我能做到。
教师: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挺惊讶的。同时,我也发现同学们很自信,相信再过半分钟肯定能拍得更多。那么,如何建立自信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索关于自信的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引入话题。另外,在计时上进行了小小的变动,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同时引入应对未知挑战的态度,再过渡到自信的话题。
二、主题引入:心理剧场——《传奇的诞生》
教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变得不自信。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种情况呢?我们先来看电影《传奇的诞生》的片段。
播放电影《传奇的诞生》的片段。
教师:我们看到,贝利在进入集训队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来自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嘲笑、自己的球技不专业、教练的训斥和贬低等。他逐渐怀疑自己的水平,变得不自信了。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
学生1:当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周围的人不认可的时候,我就会变得不自信。
学生2:进入高中,我发现周围的人成绩都很好,大家都有特长,而我成绩一般,也没有什么特长,就变得不太自信。
学生3:有一次,老师让我报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比赛,感觉很紧张,也很担心,那个时候就特别不自信。
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片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让学生回顾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不自信时刻,感受是什么给自己带来不自信。
三、主题探索:特别的黑点
教师:在面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会担心、紧张、怀疑,开始变得不自信。而这些感受也慢慢出现在我们的自我评价当中,应该如何面对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个大大的黑点。
教师:是的,一个黑点。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把黑点去掉。请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有什么方法把黑点去掉。
PPT 展示活动规则:每组至少给出3 种方法;小组成员各自选取不同的方法去除黑点;观察去除黑点之后的白纸,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
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的几种方法是用胶带纸将黑点粘掉,会留下一点点痕迹;用剪刀剪掉黑点的部分,纸上会留下一个窟窿;还可以把其他部分都涂成黑色,这样全都是黑色,黑点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小组2: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在黑点的周围画上其他图案,如这位同学把黑点当作眼睛,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就看不出黑点了;可以把纸折起来,这样黑点就被折在里面看不见了;还可以用涂改液涂上一层白色,仔细看才能看出来有个黑点。
小组3: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用其他颜色把黑点涂成彩色,黑点没有了,留下一个彩色的点;可以在黑点的位置贴上白纸盖住它;还有一种比较佛系的方法就是当它不存在,即使它在白纸上,也不需要特别在意它。
教师:同学们刚刚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处理白纸上的黑点,有撕掉、有涂抹掉、有盖住、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其他的图案等。有的方法可以保持白纸的完整,有的方法虽然去掉了黑点,但是白纸也受到了损伤。现在,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白纸代表的是我们自己,而这个黑点代表的是我们不完美的地方、让我们不自信的地方,或者代表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樣的处理方式?
学生:有点困难啊,没办法直接去掉……
教师: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启发。
播放视频《你比你想象得更美》。
视频内容:视频拍摄者找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像素描师。人像素描师隔着布帘,通过被画者的描述,画出被画者。然后,再找一位稍早见过被画者的人,描述长相特征,画成一幅别人眼中的被画者。完成后,将两幅画并排,对照被画者与别人眼中的被画者。奇妙的是,大部分人在别人眼中都比自己描述得更美、更开朗、更有自信。
教师:在刚刚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真正的自信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我们身上的“黑点”呢?
学生1: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黑点”吧,有的时候就是自己不如别人,有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做得很好,但是因为不自信,才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真正的自信不是没有缺点,而是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缺点。
学生2: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不好的地方,其他人会觉得挺好的。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楚,也会带来不自信。
学生3:如果像处理白纸上的黑点一样简单就好了,可是很多时候并不容易。我觉得有个方法还挺好的,就是在黑点的周围画上其他的图案,白纸反而变得更丰富了。对待不自信的地方,如果能改变最好,如果改不了,可以尽量豐富自己,黑点自然就变得没有那么突出了。
教师:我们身上都会有缺点和不完美的地方。有时候,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也让我们怀疑自己,产生自卑。真正的自信不是没有缺点,而是能够合理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悦纳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对黑点的处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处理方式会给“白纸”带来哪些改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让自己觉得不自信的地方。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
四、实践活动:帮帮小欣
教师:最近我收到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 展示:××老师,您好!我叫小欣(化名),是一名高一学生,经过中考的洗礼进入心仪的高中本该是兴奋和充满期待的。但是现在的我经常感到自卑和紧张。进入高中后,我不再优秀,周围都是佼佼者,有的时候感觉别人都很厉害,而我没有任何优点。我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不敢问别人问题,害怕别人因为我成绩不好而嘲笑我。我该怎么办呢?
教师:让我们结合课上的收获给小欣出出主意。面对入学之后的情况,你觉得她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呢?
学生1:我觉得小欣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进入高中,周围都是优秀的同学,并不代表自己不优秀了,可以重新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学生2:小欣在学习上可能不是很优秀,但是她可以去找到或者培养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特长,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找回自信心。
学生3:小欣可以多交一些朋友,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会增强她的自信心。平时也要多尝试参加一些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学生4: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其他人怎么看待自己,而是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即使没有任何长处,也能抱着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这就是自信吧。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小欣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也都可能是小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会因为与其他人比较变得不自信。这时候,如何看待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何建立自信呢?在这里总结一下提升自信的几个方法。
PPT 展示:悦纳自我,允许缺点的存在;允许否定,但不盲目否定;提高能力,面对未知;通过外在自信带动内在。
设计意图:通过来信的形式展示高一新生入校后产生的不自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给小欣出主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立自信心的方法,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将“知道”转化为“行动”。
五、总结提升:我的自信之树
教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你在课上的收获,对于未来的自己,你想说什么?请将想说的话写在便签纸上并贴在小组的“自信之树”上。
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合作完成“ 自信之树”。
学生1:努力提升自己。只要有实力了,就会变得自信。
学生2:只有悦纳自我,才能自信向前。
学生3:自信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取决于他人。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相信大家对“自信”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的自己也有了一些期待。现在,请回到我们的主题——“真正的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耀眼的地方,也都有不那么耀眼的地方,如何发现自己耀眼的地方,如何面对他人的耀眼,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够正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建立自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主题“建立真正的自信”,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自信,学习建立信心的方法。高中生的想法很多,但在主动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却往往“吝啬开口”。本节课通过心理电影、小组活动、给他人出主意等方法,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整体结构还需优化,引入环节略显草率,主题切入不够。同时,对教师来说,需要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及观点提炼能力。
【点评】
“自信”是高中生面临“自我同一性”成长任务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初中进入高中会面临多种适应性的问题,其中包括对自我的合理认识。本课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掘课堂素材,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和课堂探索。
本课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设计层层推进,从关注他人到内省自我。同时,呈现同龄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来帮助自己,逐步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另外,本节课聚焦高中生的实际问题,以“体验—合作—探索—行动”为主线贯穿课堂,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将“知道”转化为“做到”,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