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日常课堂评价的适切方式

2021-03-25顾媛媛傅蓉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顾媛媛 傅蓉

【关键词】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当下教师的课堂评价往往侧重“对于学习的评价”,而忽视“为了学习的评价”。简单的“好”“不错”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必然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热情上。教师在课堂中适切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亮点或误区要及时指出,聚焦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基于学情且具差异性的课堂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课堂评价的五种方式: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和互动式课堂小结评价。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不同教师在选用评价方式时要注意有所侧重:文科理科不一样,各个学段也应采用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与课堂特点相匹配。本文将选取三个不同级段、不同学科的课堂片段来阐释课堂评价方式的选用。

一、选择性反应评价与论述式评价

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俞小卫所授的读后续写课的课堂评价为例。在写作指导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聚焦于微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和教师一起点评了几种可能性,确立了故事发展的大致方向,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习作完成后,學生需要根据表格对自己的作品打分(见表1)。

写作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记叙文写得更加生动:动作描写2~5个、环境描写1~2个、对话1~2个、表情或心理1~2个。在自评之后,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生生互评。学生先通过同桌互评发现问题,然后在小组讨论时重点提出,由组长汇报本次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并展开讨论。在互评过程中使用的量表即为自评表格的最后一列。自评与互评差异较大的习作,也是教师突出展示、讨论的对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要在测评中得到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与肯定。及时的当堂测试,如句子翻译、文本概括等,可以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与同伴进行比对。与此同时,我们课前所设置的评价表,能够精准对应学生不同方面的量化标准。表格中既有“自评”又有“互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习作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讲评就会失去时效性。所以,写作练习课的及时讲评与讨论,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学生之间的互评要给出具体的评价意见,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互评以及学生的代表习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导。分小组的生生互评,教师要放下话语权,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走出“语法改错”的限制圈。这对学生自我也是一种提高,因为它是思维的互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同学的评价会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合理的建议。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不断巡视,适时提醒。要防止“放羊式”讨论,防止话语权过于集中于少数优秀学生,从而确保小组讨论的切实有效。作为教师,横向评价时不仅要表扬优秀作文,还要能发现平庸之作中段落、句子、词汇的巧用之处。其实,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作文,也可能在书写方面可圈可点;纵向评价时既要看到学生作文整体上的进步,还要留意学生在细节上的改观,尤其对依据评价标准所做的改变要做充分的褒奖。

二、交流式评价

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顾媛媛的一堂公开课《动量和动量定理》上的课堂评价为例。

教师采取交流式评价,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清思路。例如:“你觉得有橡皮筋就不应该断,那么橡皮筋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哪些生活经验让你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蹦极、运送玻璃制品时要在纸箱里垫上泡沫等实例。

“为什么作用时间延长了,作用力就会减小?”师生利用牛顿定律分析单个物体动量变化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要求从相同高度处下落,这个要求有没有必要?为什么?”“为什么有时候绳子断了,有时候没有断?”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教师给出原理和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不断思考,推翻旧观念,得出新论点,并通过讨论不断补充、完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通过暂停、回放不断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很多的实验结论,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得到的,必须建立在很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在每一次现象中寻找突破点,从每一次“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可能,分析实验误差,梳理实验原理,最后得出结论。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特点与评价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选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交流式评价对于高中理科课堂尤为重要,学生在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便是教师的课前设计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课堂内的交流能够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路,通过设问与回答,学生在一问一答之中进入深度学习。高中生的学习主要是思维的形成、建立和总结提升,不能以会不会默写公式或背诵概念为评价标准,也不能仅仅以模仿正确的解题思路为目标,而是要在基本形成思路的基础上,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进行交流式评价,引导他自己发现错误从而得以提升。该评价方式在应用时,相较于论述式评价可能会更耗时,但理科学习需要对原理的深层把握,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启发性和循序性两个原则,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要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续不断深入。通过犯错,再不断反转,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能真正参与课堂,通过思考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熟悉公式和定理的应用。交流式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从而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表现性评价

以南京市滨江小学傅蓉老师所授的This isChicago 课外阅读教学课的课堂评价为例。

为了让课堂评价有效实施,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将学生按教室座位进行自然分组,通过竞争机制直观及时地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在任务指令下达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读,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如齐声朗读、配动作朗读、轮流朗读,教师即时给出评价,并开展小组竞争活动。最后每组4名同学为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海报。学生用答题器投票,选出最佳小组并说明原因,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表现性评价是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此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需要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有所提升。表现性评价不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而是构建场景,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开放式的问题设置往往具有很强的任务感和真实性,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小学生善于表现,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思维活跃,渴望得到教师的及时点评与认可。因此,针对特定活动做出即时或延时评判的表现性评价,无疑是最符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点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给学生营造完整而真实的情境,强调在完成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层设计的小组活动中,学习能力较高的同学可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除了承担难度较大的任务外,还要帮助能力较弱的组员一同完成活动。从课堂反馈来看,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仅有利于合作学习,也有利于每个成员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做出自我评价,在互评和师评的互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分享成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与促进,获得学习的喜悦。表现性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应包含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表现性评价中来,有利于加速学生知识的习得,提升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表现性评价对课堂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城市,并收集好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为制作宣传册做准备。提前将任务下达的好处,在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制作和讨论,为表现性评价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引导,教学信息的反馈。当下中小学课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过于注重目标的达成,而忽视评价的过程,缺乏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式;过分追求客观化、形式化和数量化,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以及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有鉴于此,教师应积极主动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施“为了学生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回答的亮点及时予以肯定,对课堂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语言类的教学更多采用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高年级课堂可以加大论述式评价和交流式评价的比重,理科教学要注重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

需要說明的是,课堂小结评价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习惯,这是当下常态教学过程中最为缺乏的一大教学技能。这一评价方式应推广应用到每一节课,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小结中得到当堂巩固,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评价的实施甚至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通过个性化的面批等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能具备个性化的特点。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
学得愉快 玩得精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初探
搭建孩子自我表现的舞台
初中思想品德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