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证融通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价值目标与推进路径
2021-03-25黄一鸥曾绍玮
黄一鸥 曾绍玮
[摘要]1+X证书制度作为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是书证融通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以书证融通为逻辑基础。书证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具有深层次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社会价值、服务价值、服务价值四个层面。基于当前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的实际,应重构高职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能满足书证融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机制,严控证书质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兼顾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多元考核模型;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夯实1+X证书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条件。
[关键词]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职业培训
[作者简介]黄一鸥(1976- ),女,重庆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572)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5-0012-08
经过多年的萌芽和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书证融通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职业教育书证融通尚未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2019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以1+X证书制度为表现形式的书证融通终于有了实践之“锚”。书证融通背景下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领悟1+X证书制度的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向。
一、书证融通与1+X证书制度的关系
(一)书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逻辑基础
书证融通中的“书”不仅代表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也代表取得学历证书需要完成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证”不仅代表着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还代表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基于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书证融通的内涵:一是在理论内涵层面,书证融通是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二是在实践内涵层面,书证融通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培养过程与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融合。众所周知,1+X证书制度指的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从两者概念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分析,可知书证融通正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逻辑基础。
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与1+X证书制度相比,书证融通的内涵外延更广,即广义的书证融通囊括了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代表的各类国家通用证书,而1+X证书制度中的“X”通常代表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书证融通相比,1+X证书制度的内涵更深,1+X证书制度本身内在地蕴含了书证融通的要求,其特有属性涵盖了书证融通的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实践指向。书证融通显然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逻辑基础。其次,从实践层面分析,书证融通的本质是要求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在过程和内容上高度融合、一体化实施。高职院校学生从入校接受学历教育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同步接受职业培训。这是书证融通的应然要求,也是其理想状态。与之相比,1+X证书制度主要是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努力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多地是在高职教育的后期,即人才评价环节践行书证融通的要求。可见,在人才培养实践层面,书证融通也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逻辑基础。
(二)1+X证书制度是书证融通的具体表现形式
正如前文所述,书证融通的内涵外延明显大于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的内涵则比书证融通更深,这意味着在概念上1+X证书制度是书证融通的具象化,在实践中1+X证书制度则是书证融通的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通过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明确了自身的实现路径。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书证融通思想早已有之,它曾以课程融通、双证融通等多种提法出现在国家和地方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长期未能找到合适的实现路径。2019年,教育部在系统总结过去高职教育书证融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1+X证书制度的改革措施。1+X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高职院校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实质是以人才考核评价环节为突破口,倒逼高职院校重构专业教学内容、重塑人才培養过程,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朝着书证融通的方向深化改革,如此就为高职教育全面实现书证融通明确了实践路径。其次,实施1+X证书制度,是书证融通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高职教育书证融通是一项系统工程,1+X证书制度则是这项系统工程下的子系统。书证融通表面是职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本质则是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融合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各方面,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抓手,就很难真正落地见效。实施1+X证书制度,就是要以学历证书的“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X”相互融合为契机,以“X”证书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统筹组织、同步实施为抓手,逐步实现职业培训与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体化,促进高职教育书证融通的全面落实。
(三)书证融通与1+X证书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书证融通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特点,1+X证书制度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在需要,充分说明书证融通与1+X证书制度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2014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书证融通的要义就在于打破传统国民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两条线运行”的格局,以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类国家通用证书的衔接为切入点,带动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提升职业培训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促进职业培训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从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书证融通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趋势。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书证融通的具体措施和表现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强化职业培训的重要功能。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实践层面实现良好的衔接与统一,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培训特性得到显著强化,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全民性、职业性,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的内在要求。在上述意义上,1+X证书制度可以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基于书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实施的价值目标
(一)教育价值——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要凸显类型教育定位,走特色化办学和育人道路,必须牢牢把握内在的技术性、职业性特征,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实施1+X证书制度,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以建立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1+X证书制度,是从制度层面要求高职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责,切實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体系。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推广,将倒逼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学设计等环节更加充分地考虑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从而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深入。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还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促进高职院校投入更多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群体的实践教学水平,督促专业教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进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从制度特性上看,1+X证书制度是一种人才评价制度,在高职领域实施1+X证书制度,必须进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与证书颁发均由第三方机构完成,部分职业培训资源也由第三方机构或者企业开发。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评价一元化的格局,促进高职教育教考分离,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的客观化、科学化,有助于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二)社会价值——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引入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客观上发挥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办学格局多元化的社会作用,而这也正是新时期实施1+X证书制度的重要社会价值取向。
书证融通本身即体现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层面的要求,基于书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则在实践层面为校企“双元”育人明确了具体路径。一方面,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的开放性,联合企业共同打造职业培训资源,依托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职业培训活动,这就强化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育人、互相依存、融合发展的耦合关系,有力促进了高职校企“双元”育人;另一方面,实施1+X证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应地就需要将最新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把职业岗位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1+X证书制度凸显了行业企业在高职教育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办学层面,《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是职业教育评价组织,其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并协助试点院校实施证书培训。可以说,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高职教育的办学格局将迎来重大转变,不仅行业企业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教育评价组织也将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一极,未来会全面介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发和人才考核评价工作,促使高职教育办学从传统的一元主体独立实施向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评价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演进。
(三)服务价值——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提升高职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举办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除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外,主要就是向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基于书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有效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首先,1+X证书制度能够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到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产业端表现为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推动全产业链整合重组,促使全社会职业结构深度调整,职业岗位内容与形态快速变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产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对产业变化、市场变化、职业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反应,这样才能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更新频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施1+X证书制度,将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企业生产中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引入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大大加强了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系,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从而强化高职院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次,1+X证书制度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能力。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教育类型,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高职院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职业培训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不论是职业培训资源建设还是职业培训能力,都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实施1+X证书制度,为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性职业培训机构全面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提供了契机和路径,这将倒逼高职院校加强职业培训资源建设,并向社会劳动者群体提供职业培训服务,从而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并有力地支撑社会经济发展。
(四)建设价值——吸引社会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助力学习型社会构建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教育类型之一,应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承担并完成好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任务。基于书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在高职教育建设价值指向下,通过实施高质量职业培训、建立国家学分银行等措施,发挥着助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作用。
首先,引导社会大众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实现自我增值。客观来讲,我国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对体制外教育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群想要接受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很难找到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途径和机构。1+X证书制度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在面向本校学生开展培训的同时,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培训服务;允许社会劳动者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类别、等级,并在试点院校内、外进行培训。一旦以上举措得到贯彻落实,会显著增加全社会的职业培训资源,拓宽社会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空间,从而让更多劳动者走进校园,接受职业再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构建。其次,《试点方案》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研制相关规范,建设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公民个人学习账号,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登记和存储,推动不同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学分银行的建设将使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成果都被置于同一个评价体系之下,将从根本上扭转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得到权威部门认可的现状。这无疑会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学习热情,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基于书证融通的1+X证书制度推进路径
(一)重构高职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有能力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院校必须重构专业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纳入日常教学,构建融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首先,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设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要按照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重构专业教学内容,应从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入手,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丰富和完善现有课程教学标准,探寻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共同点和衔接处,以此为切入点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等级分若干层次,高职院校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学年、学期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解为若干细化标准,使之与专业课程教学进度相契合。
其次,完善专业课程结构,融入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实施1+X证书制度,将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带来两大变化,一是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凸显,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二是学分银行建设推动高职专业课程向模块化方向改革。为了适应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也应加快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一方面,适度精简专业理论和知识教学课时,删减非必要的理论教学内容,及时淘汰落后和过时的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腾出课时和空间;另一方面,逐步推进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改革,在横向上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位一体的课程系统,纵向上建立阶段性更加明显、层次更加分明的专业教学进阶系统。
最后,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全面融入职业技能培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落实1+X证书制度,完善专业课程内容,需要分别从教材内容打造和课堂教学内容打造两方面着手。在教材建设上,高职院校要摒弃“闭门造车”式的传统做法,与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联动,共同开发教材,在教材内容上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在课堂教学内容建设上,高职院校要在做精做细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更多贴近产业生产实践组织和实施教学。
(二)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能满足书证融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实施主力则是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因此,要实施1+X证书制度,相应地就需要建立一支与高职书证融通相适应,能满足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组织实施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新的专业教师岗位标准。1+X证书制度的实施,无论是“1”教育的素养,还是“X”培训的能力,都对高职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建立新的专业教师岗位标准为抓手,改变专业教师群体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形成的“书斋化”素质与能力结构,重点提升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严格执行现有教师标准中关于技术技能实操水平的考核标准,并在現有标准上进行补强和拓展,让技术技能实操标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选拔任用的核心标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上不能唯“学历”,要将符合本专业要求并拥有企业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任用的“门槛”,将受聘者的实际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引进的核心指标之一。
其次,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受传统高职教育专业教师培养机制的影响,高职院校中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难以承担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的教学任务,应通过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的办法强化“双师型”教学力量。一方面,积极从行业一线引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拓展“双师型”教师聘任渠道;另一方面,优化教师聘任机制,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对于各个行业内专业素养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级人才、企业管理者,不便于长期担任教职的,可以邀请聘任为兼职教师,借助其专业能力指导院校教学以及师资建设工作。
最后,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校外高端人才是必要补充,但不能成为主要方式,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来持续提升在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资源,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常态化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要建立教师定期入企挂职锻炼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端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合作机构甚至是国外进修深造,持续提升在职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机制,严控证书质量
1+X证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引入哪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开发优质证书是绕不开的主题。要确保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取得良好的成效,应加快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机制,把好证书质量关。
首先,建立科学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选取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多、数量大、覆盖行业广泛,只有科学选取相关证书,才能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并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最大化。高职院校在选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时,总体上要按照市场需求旺盛、对应岗位(群)清晰明确、发展前景广阔的原则。同时,要注意保持选取原则的灵活性,对一些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需求增速较高但对应岗位(群)尚不清晰的新兴行业,也要有选择地引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持证书选取的前瞻性。
其次,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应用涉及众多部门和环节,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制,保障1+X证书制度的有序运作。一是建立证书管理组织。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从各相关单位抽调骨干人员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构,明确证书管理责任人。二是建立权责分担机制。根据各参与主体的类型和功能,做好内部分工,明确证书开发建设调研主体、设计主体、评估主体、协调主体,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证书建设管理合力。三是建立内部沟通协商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机构应建立例会制度,定期通报证书管理情况,促进内部信息共享,在遇到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问题、新情况时,还应当及时召开协调会议,确保证书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最后,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新机制。当今时代,产业变革加剧,职业变迁迅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必须保持自身内涵、形式和类型的更新。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更新机制建设,积极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传统手段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各类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变化趋势,研判相关证书标准的适用性,并及时进行更新,使职业技能新标准的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此外,还应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增和退出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内资深人士对证书标准、内容、类型进行审核和调整,保持证书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兼顾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多元考核模型
围绕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颁发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新型学业考核模式,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出发点。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评价理念,深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模式改革,建立与书证融通相适应、满足1+X证书制度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
首先, 确立人才培养评价原则。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基于1+X证书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评价原则,一是应注重德技并修,明确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基本要求,将优秀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二是应突出职业能力导向原则,注重专业素养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把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融入評价体系。三是应遵循动态评价原则,注重对市场需求、产业动态、技术前沿的监测,及时根据市场和产业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评价的内容、指标、手段和方式,确保人才评价的科学性。
其次,设立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1+X证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在人才培养指标上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以求全面评价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一是应遵循科学性、职业性、操作性和发展性原则,各项指标既要反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素质特征,又要反映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主要要求;二是应易于分解和量化,可操作性强;三是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个性优点和能力特长,便于企业识别学生职业潜力,也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借鉴和帮助。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教育内容,考量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总体要求,应着重从品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其中,品德修养的指标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四个子项,用以全面考察人才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专业知识的指标内容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素养、交叉学科知识三个层面,以全面评估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宽度以及厚度;专业能力的指标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三项,不仅应考核人才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其结合客观条件、生产环境灵活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综合素质的指标内容应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重点考察学生的可迁移能力。通过上述各类指标的综合评价,形成科学、全面、客观的人才培养评价结果,为教育主体提供教育成效参考。
最后,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1+X证书制度参与主体众多,开展人才评价工作时也应当邀请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进来,保障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育人的工作内容不同,主体性质不同,在承担评价工作时也应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可以重点承担人才品德修养、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工作;行业组织可以重点承担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工作;企业可以重点承担人才专业能力方面的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各参与主体适当分工、相互配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质量。
(五)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夯实1+X证书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条件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训练实操技能的主要场所,在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为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保障。
首先,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建立共同投入机制。高职院校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种类有很多,除了一般性实训基地以外,还有实训平台、工程训练中心等。根据已有的职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经验,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是最受企业欢迎的,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依托企业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要调动企业参与X培训的积极性,就要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在具体操作方式选择上,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以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联合投资、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建设,政府給予建设企业金融、税费、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以后,既方便企业安排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织开展生产活动,又可以吸纳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实训,一举两得。
其次,完善管理机制,实施双重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生产性企业类似,又因为纳入了在校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在管理上难度更大。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充分沟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需要。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可以根据产权比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共同成立1+X证书制度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实训基地高效率、高效益运行。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管理者联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机制和制度。院校专业教师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实训项目、训练计划、实训方案等,实训流程既要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也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获取合理回报的需求。在实训过程中,应注意引入国家生产标准、行业标准,积极采用行业生产中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标准化管理、前沿化训练。
[参考文献]
[1]罗皓月,李化树,王梦豪.1+X证书制度下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构探析[J].成人教育,2020(8):72-76.
[2]高彩霞.百万扩招背景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点、难点及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20(13):11-18.
[3]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3-17+64.
[4]杜怡萍.1+X证书制度实施的要件、挑战及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20(4):35-41.
[5]金萍.技能人才培养视域下1+X证书制度实施影响与落实透视[J].职教论坛,2020(1):154-157.
[6]潘海生,李阳.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5-12.
[8]何元皓,马立超.“政策工具·三螺旋”二维分析框架下的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研究——基于《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文本分析[J].职教通讯,2020(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