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脂肪定量评估在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1-03-25李璐梁宗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脂肪组织能谱内脏

李璐 梁宗辉*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s,CD)是一种可发生在全胃肠道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疾病。近年来该病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病因与遗传、环境及免疫等多重因素相关[1]。该病的病理特征除炎症、溃疡、纤维化等改变外,病变段肠壁周围出现脂肪增生并包绕肠壁[2],由肠系膜根部向肠壁表面爬行样增生,又称为“爬行脂肪(creeping fat,CF)”。近年来,研究[3-4]认为脂肪组织不仅是过剩营养物质的储存库,也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是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的动态组织,其中肠系膜脂肪组织在CD 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大量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如 IL-6、IL-10)和其他促炎因子的重要来源。CF 在CD 病人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近期有研究[6]发现,CD 比较常见的特征表现包括体脂分布的改变、腹腔内白色脂肪组织(WAT)的积聚和肠系膜脂肪增生。因此,腹部脂肪组织被认为是影响CD 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组织结构,本文旨在探讨量化腹部脂肪的可行性,并就量化方法以及CD 病人的临床应用展开论述。

目前用于脂肪分析的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CT 及 MRI,3 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较好[7]。DEXA 使用2 种不同能量的放射线,最早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检测,后来扩展应用于身体脂肪组织、非脂肪组织和骨矿物质含量的测定,其操作简便且放射性小,可用于测定全身或局部成分以及体脂分布,但受皮下脂肪及成像方式的影响,腹部内脏脂肪不能直接测量,通过引入算法的测定值会存在误差[8]。基于CT 及MRI 技术进行的半定量或定量分析是腹部脂肪测量的金标准,CD 病人的腹部CT 或MRI影像作为诊疗过程的必不可少的临床资料,其操作性及可行性更好,目前的临床研究常应用CT 及MRI 进行腹部脂肪测量。

1 CT 及MR 脂肪定量评估方法

1.1 常规CT 在影像学检查方法中,CT 被认为是测量内脏脂肪组织面积的金标准,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脂肪分析方法。如Yoshizumi 等[9]的早期研究表明,通过测量脐层面CT 值为-190~-30 HU 的脂肪面积能够量化腹部脂肪,该方法有较好可重复性。常规CT 上多通过工作站或相关软件测量第3 腰椎(L3)层面或脐平面的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VFA 能够反映内脏脂肪的厚度,一般认为VFA≥130 cm2是评估内脏脂肪肥厚的一个简单且可重复的指标[7]。多数研究[10-12]同时测量相同层面的腰背部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并计算其相对比值即内脏脂肪比(mesenteric fat index,MFI;MFI=VFA/SFA),作为评价腹部脂肪的一个量化指标。

1.2 能谱CT 能谱CT 通过产生40~140 keV 的不同X 线能量影像,能够比常规CT 提供更多的参数,扫描影像经软件处理后可获得单能量图、能谱曲线、物质分离图像。单能量影像比常规CT 有更好的影像质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并可有效消除硬化伪影。CF 为CD 的特征性病变,在组织及形态学上均与正常皮下脂肪或肠系膜脂肪存在差异,而不同组织结构的能谱曲线不同,利用腹部脂肪的能谱曲线分析, 有助于鉴别不同性质的脂肪组织。能谱CT 利用物质分离技术可以得到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图像及碘基图,VNC 减少辐射剂量,而碘基图对组织增强前后碘含量的变化较为敏感,有利于病灶的检出。目前能谱CT 临床研究较多应用于肿瘤鉴别、斑块成分及尿路结石化学成分分析等,亦有研究[13-14]计算病变周围肠系膜脂肪组织的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水浓度(normalized water concentration,NWC)等定量参数,发现其对评估病变的活动性有一定作用。

1.3 MRI 基于MRI 的脂肪定量技术在临床使用中日益增多,有研究[15]显示在量化分析腹部脂肪及皮下脂肪上,MRI 与CT 效果相当,并且能避免辐射暴露。目前常用于组织和器官的MR 脂肪定量分析技术主要为化学位移成像技术(chemical shift imagine, CSI),即同反相位成像(in and out phase imaging,IOP)、质子波谱成像(1H-MRS)和水-脂分离成像(Dixon)技术。Dixon 又包括单点、两点、三点式或改良Dixon 技术,改良后Dixon 技术即三点式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成像(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IDEAL),该技术及在其基础上发展的IDEAL-IQ(IDEAL-iron sequence)序列,目前研究多在肝脏、骨关节等方面,应用于腹部脂肪的研究较少。IOP 是最早用于脂肪测量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目前仍在临床研究中广泛使用,腹部脂肪的面积测量可通过软件(如Image J)测得。有研究[16]基于Dixon 进行半自动脂肪定量对脂肪信号或质子密度脂肪含量(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s,PDFF)50%的像素求和得到脂肪面积,并与螺旋CT 所测相应层面脂肪面积比较,结果表明MR 与CT 的内脏脂肪定量高度相关,一致性较好。MR 波谱成像(MRS)是目前能够检测器官组织内特殊代谢物质的唯一无创性方法,有利于对CF 进行识别和评估[17]。MRS 技术对脂肪定量准确度高,能分析组织内脂肪酸成分及定量细胞内脂肪沉积,但是MRS 分辨率低,信噪比差,覆盖面积较小,要求扫描范围较均质,其适用范围相对局限。

1.4 影像组学 影像组学主要通过大样本人群提取兴趣区特征性表现,运用特征提取算法将影像数据转化高阶数据,从而评价病灶的异质性,目前在肿瘤中的相关研究应用较多。近年来有研究者[18]将影像组学运用于CD 病人的内脏脂肪分析,通过纳入大量的腹部肠系膜脂肪影像资料,采用纹理分析计算熵和惰性来评价兴趣区的异质性,从而评估病人组与对照组内脏脂肪之间的差异,对疾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有一定提示作用。

2 CT 及MR 脂肪定量评估在CD 中的临床应用

CF 是CD 的特征性病变征象,但目前影像学研究多以定量评价内脏脂肪为主,亦有部分研究对CF本身进行分析评估。目前临床上的主要应用为通过定量参数对CD 的活动性、复杂性及治疗前后效果进行评估。

2.1 病变活动性的判断 CD 病变肠管周围CF 在活动期可出现密度增高、持续性强化,研究者[19]通过测定增强前后CF 的CT 值变化,认为其对CD 活动性判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Büning 等[20]采用MRI 测算腹部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体积及与总脂肪量(fat mass,FM)发现,VAT 体积或VAT/FM 比率增高与炎症因子浓度、疾病表型相关,与CD病人疾病活动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与Desreumaux等[21]较早的研究结果一致。能谱CT 能获得CD 病人CF 能谱曲线斜率(λHU),Feng 等[13]的能谱 CT 研究发现CD 病人CF 的λHU与内镜下评分高度相关,相比测算内脏脂肪面积能更准确地发现炎性病灶。另有研究者[14]认为运用能谱CTE 定量分析CF 对鉴别CD与UC 有一定的价值。

2.2 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Erhayiem 等[10]测量并计算 50 例 CD 病人脐平面的 VFA、SFA 及 MFI 发现,MFI 在穿透型和狭窄型病人中显著高于单纯炎症型病人,因此认为MFI 升高对复杂性CD 具有提示作用。近年有研究者[18]基于影像组学的定量方法发现,儿童CD 病人内脏脂肪的异质性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这种脂肪的异质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3 与病人药物疗效及手术预后相关 Shen 等[11]回顾性研究了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CD 溃疡病人治疗前的CT 测量下的VFA 和MFI 发现,黏膜非愈合组的VFA 和MFI 均高于黏膜愈合组,提示黏膜愈合与腹部脂肪增生相关。Li 等[12]随访了CD 病人术后6 个月的复发情况发现,较高的VFA 和MFI 值与术后复发明显相关,尤其VFA 值与CD 术后复发相关性更高,具有临床意义。Ding 等[22]的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通过随访164 例CD 病人术后30 d发现,腹部内脏脂肪肥厚的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近年有研究[23]也发现腹部肌肉减少及脂肪增多在重度CD 病人中与不良预后相关。另外,VFA 也被认为是CD 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VFA 高的CD 病人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24]。

2.4 与肠结核鉴别 腹部CT 测定内脏脂肪对鉴别CD 及肠结核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Ko 等[25]研究发现CT 测量CD 病人的内脏脂肪面积与皮下脂肪的比值高于肠结核病人,对鉴别CD 和肠结核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3 小结

CD 的炎症过程通常是不连续的、跨壁的,涉及肠壁的所有层;病理上CD 受累肠段附近出现CF,其脂肪细胞较正常缩小,数量明显增多,同时分泌促炎因子,系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系膜增生肥厚,系膜面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膜增生。目前评估腹部脂肪仍多采用传统CT 及MRI,常测定单一层面的脂肪面积来间接反映肠系膜肥厚程度,但由于CD 病灶多呈节段性分布,单一层面测量值并不足以代表病变肠段层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26]。如Argeny 等[27]随访了95 例术后CD 病人发现,VFA对CD 病人的术后情况并无明显的预测作用,VFA与疾病表型亦无明显相关性。另外,测定的脂肪面积更倾向于反映慢性炎症的积累效应,如Frivolt等[28]运用MR 半定量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发现,儿童CD 病人腹部脂肪增生与病程有相关性,但其仍需要进一步更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证实后才能用于临床。能谱CT、影像组学等新兴技术从兴趣区本身的性质出发,目前分别在成分分析及肿瘤领域相关研究较多,理论上对CF 的分析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价其诊断效能。总的来说,肠系膜脂肪的研究为CD 诊疗提供了新的角度,丰富了对CD 的发病机制的理解,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肠系膜脂肪测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CD 病人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脂肪组织能谱内脏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M87的多波段辐射过程及其能谱拟合
电子材料分析中的能谱干扰峰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