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时代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3-25蔡文成,张艳艳
蔡 文 成, 张 艳 艳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尤其党的十九大首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并赋予党的政治建设以统领性的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首要性”和“根本性”界定,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突出地彰显出来。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党建方向、突出建设重点的现实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走质量强党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理论。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不断深入,党的建设理论也不断系统化、结构化。党的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提出,这是新时代对党的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
1.经典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对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基本阐释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共产党的诞生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阶段上升到自觉阶段,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斗争途径由经济上物质条件的改善转变为政治性要求。《共产党宣言》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开端,包含着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丰富思想。
《共产党宣言》在强调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信仰等政治主张时,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具体来讲,《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包括了以下4个方面。第一,《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2]35。与其他政党不同,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这种不讲私利的政治品格决定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第二,在政治立场上,《共产党宣言》强调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革命的出发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因而,共产党在政治立场上坚持人民性。第三,在政治目标上,作为革命的党,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担负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任。在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行动中,共产党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实现无产阶级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第四,在政治信仰上,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共产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根本原因在于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其中,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探讨包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内监察、发扬民主集中制等。在他看来,共产党是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新型政党”。“新型政党”之“新”在于它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一方面,共产党凝聚了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最优秀的分子,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另一方面,作为革命性政党,共产党应革命的现实需要而生、在革命斗争中锻造成熟。无产阶级实现了夺权之后,共产党由一个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党转变成为长期执政的党,对于执政的共产党而言,能否实现人民利益是判断执政好坏的标准。列宁说:“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3]121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人民群众3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对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继续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强调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属性。讲政治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中,体现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和使命担当中。邓小平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4]166,政治决定方向,政治问题是根本问题。党的性质、宗旨从根本上规定了党的政治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性质论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革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发展壮大。这种在革命中锻造的斗争精神熔铸于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中。战争年代表现为夺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平年代表现为强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作为领导型政党,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邓小平强调:“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4]248党的领导既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秩序与性质,也不断筹划着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与发展方向。作为使命型政党,党肩负着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双重使命。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担当。
3.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时代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在各个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分析。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来看,党的政治建设关系着党的政治方向、政治领导、政治立场。其中,政治方向决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5]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在方向上明确建设目标,将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策略结合起来,落实在具体的政治行动中。党的政治领导是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仅要提高政治意识、权威意识,更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站稳政治立场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来看,党的政治建设是解决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问题的必要途径。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着力点。必须以先进的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坏境;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判断政治问题、明辨是非对错;以高尚的政治品德净化干部队伍,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党性自律和制度他律推动党的自我革命,锻造驾驭、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逻辑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政治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建构和功能定位。新时代表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中的历史新方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既是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中国特色与民族性的动力源泉,也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矛盾、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支撑,更是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内在要求。
1.全球化与党的政治建设
全球化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参与全球化并保持自身民族性,这是政党面临的政治难题。作为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诸多考验。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党的政治能力的考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融合,市场自由化、利益冲突、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等全球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党一方面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党要不断应对外部考验,提高驾驭市场、化解冲突、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共产党能否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同时解决全球问题和自身发展问题,这是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的现实考验。
其次,世界多极化对党的政治领导的考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世界政治力量发展的多极化。国际竞争加剧、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种族主义等问题随之而来,这些问题都对党的政治领导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在世界前列,如何抵御、反对大国霸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阻碍,如何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和平……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从自身出发,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第三,文化多样化对党的政治品质的考验。国际交往的普遍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入。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自身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品质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能不被腐蚀。同时,必须识别西方文化传播的政治意图,保持政治定力、坚定政治立场。
第四,信息普遍化对党的执政方式的考验。全球化时代,世界是被各种信息编织的网络空间。其中,互联网的发展对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中,党的政治领导如何实现“宏观调控”,如何借助网络完善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式,这是网络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6]新时代,党必须加强对网信领域的政治领导、利用网络平台改进党群联系方式、引导网络舆论宣传的政治方向,适应网络执政、利用网络建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执政党建设。
2.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
现代化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化界定,其核心是工业化。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在于通过明确的政治路线、政治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方向与道路,以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起步晚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党的建设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要求不断做出调整与变革,以确保党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党的政治建设起着政治谋划作用。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目标设定——分两步走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离不开党的政治领导。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调适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旨在凝聚各种社会力量、保证现代化进程的稳定与秩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建构,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引领。
其次,在应对和解决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起着政治统摄作用。新时代宣告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协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重心在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党和国家重新部署、调整事业发展的重心与方向。因此,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就在于规划政治路线、把控政治方向,在推动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中,促进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最后,党的政治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方向,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着政治引领作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提出来的囊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在内的发展目标。其中,党的领导是协调“五位”的核心力量。“四个全面”作为“五位一体”的具体落实,是新时代谋求创新发展的实践部署。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因此,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是核心与关键。
3.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
政党建设是政党为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而采取的巩固措施,包含一系列为保证自身性质而进行的自我建设与完善活动。作为政治组织,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政治性。因此,对于任何政党来说,政治建设是关乎自身属性的必要建设。新时代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性”的地位上,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本质认定,也是党的建设要素在新形势下的序列组合和功能新定位。
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其他建设之中并统领着其他建设。其中,思想建设的核心是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教育,思想建设以政治信仰为前提,以政治理想为旨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前提,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组织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党的政治领导贯穿于党的各级各类组织之中,党组织本身具有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是组织建设的灵魂。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纯洁的政治品质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纪律建设旨在通过党纪党规约束党员干部、规范党内政治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纪律建设的首要内容。制度建设是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的建立与完善,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制度所规定的政治标准是党员干部活动的政治高线,也是政治底线。反腐倡廉建设是通过反对贪污腐败,弘扬清正廉洁的政治品质、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可以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政治灵魂的持续塑造。在党的建设各要素中,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建设。“首要性”的序列规定决定了政治建设的迫切性,“根本性”的功能规定决定了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依然存在,党的政治建设不可或缺。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下实现全党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同时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与要求。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增强领导能力,始终确保领导核心地位。与此同时,党的政治建设要从党自身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现实出发,经受考验、克服危险,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以党的政治建设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起着政治指引作用,新形势下必须突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性,将政治建设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同时聚焦当前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与党的政治建设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推动。
1.党的政治建设之“严”:突出政治性
全面从严治党既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也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政治建设之“严”体现在其政治性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净化政治生态,既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又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首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治权威是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包含着政治认同建设。在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保证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稳定和统一,又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拥护核心必须增强“四个意识”,确保思想和行动与党一致;维护权威必须坚定“四个自信”,自信来自信仰,信仰产出自信。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来自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党的领导本身又坚定了这种自信,加深了这种认同。
其次,坚定政治立场。党的十九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201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又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定政治立场就在于坚定人民立场。党的政治领导和人民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为人民,人民才能始终拥护党。人民在政治上拥护党、思想上支持党、行动上跟随党,党才能始终领导人民、服务人民。
再次,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良好的政治生态离不开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与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作为强制性的外部保障规约着党内政治生活、涵养着党内政治文化。在保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这个根本前提下,政治生态建设旨在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永葆党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党的政治建设之“全”:突出系统性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工程。它不仅体现在党统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政治领导中,也体现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的功能定位、党的政治建设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联动中。
首先,要突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全面领导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身离不开党的领导对其发展属性的规定与保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政治建设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与建设成效。
其次,要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在党的建设要素中,政治建设是对党的政治灵魂的塑造,有了政治建设才能谈及其他建设,党的建设要从政治建设出发来把握建设方向与建设内容。党的政治建设既是平行于其他建设的独立要素,又是渗透于其他建设之中的统领要素,其重要性体现在政治建设本身的功能与作用中。
最后,党的政治建设要协调政治建设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党的政治建设由政治路线、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等内在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区别、有各自的特点与倾向,同时,它们又在互联互动中统一于政治建设的总体布局。
3.党的政治建设之“治”:突出实践性
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围绕着社会发展的现实,社会发展即矛盾运动的结果,解决矛盾则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难题。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本身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回应现实、解决矛盾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不仅要求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自身建设的矛盾进行总体把握,也要求以政治眼光看待、解决具体工作中的政治问题。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这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必要途径。
首先,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第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强调党的决策必须集思广益,从人民群众出发、增进共识、科学决策。集中强调党的统一领导,强调党在社会发展中凝心聚力、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坚持有集中的民主与有民主的集中相统一,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及其制度实践。第二,群众路线是党的领导的基本方法。走群众路线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确保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胜利。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依然不能动摇。站稳群众立场必须深入群众、深入调研,利用网络改进党联系群众的途径,把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第三,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通过法律,党和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要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践行法律要求、发挥法律效力,将党的活动纳入到制度与法律的轨道之内。
其次,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党本身的力量来自于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决定着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因此,党组织要增强组织力、突出政治性。从党中央到地方党委、从党的基层组织到党支部,要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党的组织体系整体合力”[6]。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明确政治属性、把准政治方向、发挥政治作用、增强政治导向。同时,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直接关系着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实践,践行政治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在错误思潮面前敢于亮剑,确保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正确。
最后,强化党的组织实施。在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把主体担责、制度保障、监督问责贯穿始终。第一,落实党的政治建设任务,必须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第一责任人”进行总体把握,参与、分配党的政治建设任务。“具体负责人”进行细节安排,分管、抓严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坚持既统筹协调又各司其职。第二,党内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既是党内活动的遵循与规范,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标准与要求。党内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外部保障必须系统完备、运行有效,强化党内制度保障、狠抓实践落实,党的政治建设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三,监督问责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强化政治监督、纠正政治偏差。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确立符合具体历史条件与地区发展特色的政治生态考评体系,有利于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同时,对于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要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四、结 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鲜明的时代逻辑、明确的实践要求。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新经验与新要求,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建设的理论来源,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供给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现代化任务、党的自身建设实际,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的基本逻辑,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现代化提出的发展要求、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考验,标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目标、任务与方向。突出政治性、系统性、实践性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政治性突出政治建党的严格性;系统性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性;实践性体现党的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时代逻辑、实践路径密切相关、互联互动,分别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厘清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逻辑、优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这是新时代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