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型化写作教学
2021-03-25孙俊秀
孙俊秀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集宁 012000)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论博士邓彤这样概括微型写作课:“微型写作课之‘微’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它的写作主体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增强写作能力;关注学生的写作觉悟,围绕微型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构写作情境和活动,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解决学生写作困难。”[1]P277-281慈溪市教研员沈建军在《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中则这样概括:“微型写作课,立足于学生写作过程的精细化指导,在细微处指导学生写作,在困难处解决写作问题。其关键词是:聚焦、分解、归纳、还原、反省。”[2]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微型写作课:微型写作课从“微”出发,教学内容具体,涉及面小,运转快,教学上以片段式为主,以学生在写作中切切实实存在的困难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强调一课一得。
一、微型写作教学的特点
(一)微
微型写作教学是一种为了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而实施的写作教学手段,在具体教学中必须聚焦写作者的具体目的、具体任务来确定目标与内容,所以,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呈现出微型化的特点。
1.教学目标微型化
微型写作课程之“微”首先体现在目标的微型化。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国外研究者提出:“教师已经习惯用教学内容而不是参照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规划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对导致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分析研究还不全面,所以教师的写作教学指导通常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写作困难,这直接导致当前写作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目标设定,是基于学情而非写作理论系统知识。微型写作课程的目标不求面面俱到传授写作理论知识,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实际困难,所以,目标设置必须微型化。
2.教学内容微型化
微型化写作教学中,我们不会去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学生写作学习的核心困难,去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选择核心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微”,教学目标才更加集中,才更具有实效性。
微型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尤其适用于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利于开展写作教师的教学培训活动。
(二)针对性强
微型化写作教学是可以有效地针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实际困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具体的学情而展开的写作训练方式,是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行为与结果,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然后针对学生的需求,为学生量身打造微型化教学方案。
当然,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许多困难,但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同时解决许多困难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针对这些困难“各个击破”,而不是“并驾齐驱”的解决。
(三)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
微型化写作教学还应为学生写作学习提供必要学习支架。在微型写作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写作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避免学生在次要问题上过分耗费认知资源而妨碍主要目标的实现。
目前,学习支架一般可分为三类:
1. 接收支架——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2. 转换支架——帮助学生将所获得的素材加以转化(通过整合、举要、修改、完善等);
3. 产品支架——帮助学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顺利表现。
总之,微型写作课程教学目标集中,内容明确,而且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这便于集中精力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有利于写作水平的顺利提高。
二、微型化写作教学的方法
在体系化写作教学为主的现在,我们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表达能力差、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创造力;对于写作课程来说,面临着课程定位不准、课程的重要性得不到认可、教学任务重、难以创新等问题。由此,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途径来改变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
(一) 以专项训练为途径
“专项”训练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需求而进行有效的训练模式。
1. 按专业进行专项训练
术业有专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志趣,其职业技能需求不同,针对这些,我们可以改变传统作文全方位训练全面提高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流培养。
譬如,针对部分学生考公务员的需求,可以专门开设申论写作课,进行申论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有毕业后从事文秘工作方面的需求,可以专门开设应用文写作课,进行专项训练;针对对文学创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对他们进行诗歌、小说、散文等微创作训练。
这样的训练,目标微小、内容具体明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志趣,均可得到系统的专项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从长远来看,从专项入手,逐一训练,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按文体进行专项训练
对于文学院的写作课程,因课程改革,培养方案调整,讲授课时大为减少,实践课时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全方位、全系统、全覆盖的授课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设置,就必须开展进度课程改革,完全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按照文体分类进行专项训练。
从文体的视角入手确定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内容,在微型化写作中写作文体的确立可为学生写作实践提供一种写作基调,学生在写作中有法可依,可写出符合文体特点的作品。以文体为信托进行微型写作教学,可根据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各种文体的特点在语言风格、结构特点以及主题立意等方面进行专项指导,一方面使学生具有文体意识,能写出符合文体特点的文章;另一方面,能以文体为依托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 按学情进行专项训练
学情是推动教学开展的指南。从学生的写作学情入手,分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体需要提升的方面,以解决学生的写作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并以此为教学目标进一步确立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实践存在的困难,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的文章。微型化写作教学中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全面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和具体可行的写作方法,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种方式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与能力脱节、词不达意等弊端,引导学生融合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并培养写作素养,将写作知识和能力真正吸收和内化。“以写作学情为教学逻辑起点,依据学生的写作困难变换教学组织形式、组建单元教学群落、设计写作情境和实践活动,提供有效学习支援。”[1]P243-254
(二) 有效利用线上资源拓展知识量
集宁师范学院在进行转型改革时,将写作课程作为改革试点课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在2020版的最新培养方案中,大学写作课程不仅课时大为缩减,最为主要的是讲授课时减少,实践课时增加,这直接导致教师无法按照以往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讲授,学生的动笔时间虽然增加了,但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缺失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利用线上资源拓展知识量就变得非常及时。
有效利用线上资源和现有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一方面可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短板,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为顺利正式授课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正式授课时,就不用花太多时间解释一些基本概念,甚至在学生准备得非常好的情况下,还可以翻转课堂,师生互换角色;另一方面,通过线上资源和网络平台,学生可拓展知识量,使所学知识更为系统和全面。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被动授课变得积极而主动,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 巧妙利用互评提高写作能力
在微型写作教学中除采用教师的点拨引导之外,增加学生互评的方式,既得到有效的指导,又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并交流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同时实现写作资源的共享,能短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当然,微型写作教学方法不止这些,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总的来说,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原则,或从学情入手、或从文体入手、或从遣词造句入手,或从作品风格入手、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在写作有困难的细微处入手,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问题。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操作路径,都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能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微型化写作教学引发的深层思考
20世纪60年代,“微型课程”被引入了中小学课堂。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微型课程”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微型写作课教学也进入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大学写作课的教学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一直盛行的八大块教学,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单元式训练,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提出的“写作技法训练”,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的“写作构思训练”等,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微型课程这一概念,在美国也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写作教室”。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出现,引发了写作教学和写作学科的一些思考。
(一) 重新建构写作课程
微型写作教学的出现,打破了写作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平衡点,它的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使写作教学完全向工具性倾斜,这种个体性、碎片化、自由化的教学方式是课程教学的微观层面,而不是课程的宏观设计。
这种微型化的写作教学方式在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在采用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微型化写作能否成为写作课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否广泛推广,能否广泛应用于文学院的大学写作教学当中?我们到底如何重新建构我们的写作教学体系?
从课程设计上来说,写作课程应该遵循“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上应该摒弃那种追求绝对的基于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系统化训练方法,而将课程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和言语生命成长中来,在他们生活、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安排写作任务。在具体教学中,既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系统化的现代教学论的知识技能,也不应持续碎片化的教学。
从实际上说,写作课程是宏观的教学掌控和实施过程中的“微型课程”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以一种范式代替另一种范式,这样能从一种更高层面上深度来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更合理、更实际地筹划我国的写作课程与教学,从而为写作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与方案。
所以,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完全代替传统写作教学,而是为了丰富、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它们的互补作用更好地促进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 吸收多样形态的写作教学改革
现阶段从课程来讲,很多学校都加强了写作教育:武汉大学文学院每个本科生必修6个学分的写作课,共108个学时;清华大学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并计划到2021年覆盖所有本科生,而且力争给研究生提供写作指导。而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将写作课纳入中文专业八门核心基础课。但与此相反,有些高校的写作课程却遭遇诸多困境,忽视写作课的重要性,课时大量减少,学分减少,写作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进行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情感性、过程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有多重功能和价值。微型写作课程聚焦学生学习中的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去解决要害问题。这种基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微型课程扭转了以往写作课程的设计路径,它立足学生写作的现状,根据学生写作实际情况,结合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调整写作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从这个层面上看,微型写作课程的出现,可引发我国写作课程的改革思路。
具体地说,我们在基于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写作教学形态多样化的特点,除了采用微型化写作教学之外,还可以多方面考虑,可以有“宏”写作教学、翻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学情教学等等。
写作课程作为实践性课程,我们固有的观念是从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出发,理论涉及较多,而学生动笔能力欠缺。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写作课程在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时,应该着力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写作课程教学不能根据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进行划分,而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教师能力、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编定。
裴显生先生说:“深化写作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感悟生活、品评佳作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提高整体素质结合起来,把‘作文’和‘做人’统一起来。”[3]写作课程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整体素质的作用,而且通过学习作文,进而学习做人,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这是中国传统文章学的传家宝,也是传统写作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忘了这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