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中的中国神话精神
2021-03-25饶晓明洪威雷
饶晓明 洪威雷 柯 昱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2.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3.暨南大学,广州 广东510632)
作为一个民族童年时期的美丽创想,神话是各民族文明的基石,孕育出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奠定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中国神话精神是应用文写作的活水之源,是应用文写作革新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随着三星堆考古研究的进行,神话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三星堆出土的巨大青铜树印证了《山海经》中“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扶桑树之状貌。其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眼睛呈柱状向外,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在两侧延展,夸张的双耳与双眼令人联想到“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成,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的神兽烛龙。[1]出土文物进一步揭开了三星堆的神秘面纱,其丰硕的神话资源散发着远古文化的强大魅力。
神话虽诞生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阶段,却蕴含了先民的生命体验与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对后世影响至深,在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均可见神话精神的踪影。应用文是古老的常用文体,经典的应用文在传达信息、处理事务、达成目标、交流感情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国神话精神,对今日应用文写作亦有启发。
一、中国神话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神话源于先民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期望。远古时期,受生产力水平、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达到正确科学的认识,对未知事物充满想象。面对现实的苦难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在精神需求的驱动下,神话应运而生。中国神话除了口耳相传,还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可大致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类别[2]。其内涵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厚生爱民的奉献精神
中国神话体现了浓烈的厚生爱民意识。
起于创世,盘古开天辟地,划分阴阳,在盘古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垂死化身,盘古在开创天地之后,用身体各个部分成就世间万物,是其奉献精神的体现。
女娲创造人类,更是人类的守护神。当民众生存出现挑战时,她全力保护民众的生命安全。《淮南子》记录女娲的事迹[3]:在四极废、九州裂之际,“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百姓生活处境恶劣。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救民于水火之中,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大禹治水,拯救生民。洪水灾害胁迫民生安危。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挑起治水大任。通过疏与堵方式的结合,大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治理了祸害人间的洪水灾害,是人类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一次胜利。而治水过程中,禹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决江,十年未返其家。这种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舍己爱民的诠释。
(二)砥砺前行的顽强精神
先民在谋求生存之时,面临着自然条件对生活生存造成的不便,需要坚定不移的意志方可跨越重重障碍,达到目的。《列子》记载愚公移山的故事[4]: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行,愚公感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在环境对人的生活造成不便时,思考改变方式并付诸行动。而愚公意志坚韧不拔,感天动地,天神最终将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巨山移开。虽是借助神力完成,本质上是精诚所至。当智叟嘲笑愚公时,愚公表明其一代之力虽不能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通过世世代代接力前行,“何苦而不平?”艰难困苦,只要在砥砺之中顽强前进,终能完成目标。
无独有偶。“不自量力”的另一个案例为夸父追日。《山海经》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5]夸父追求光明锲而不舍,意志顽强,显示出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为后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先民探索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壮丽理想。
(三)战天斗地的反抗精神
先民不屈的反抗精神在神话中得以充分体现。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6]刑天反抗黄帝,即使断首以死,仍以尚存的意志作斗争,对天帝大舞干戚,是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表现出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在自然面前,人类弱小无助,但仍坚强地生存,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展现出战天斗地的抗争精神,即使是纤弱女子,也勇作反抗。女娃于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在东海溺亡便奋起填海,面对自然界的艰难险恶不屈不挠,正是这种反抗精神,驱动人类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探索自然。
(四)革弊救世的英雄精神
当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生民造成威胁时,英雄挺身而出,革弊兴利,谱写救世创举。
《淮南子》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7]
上有十日炙烤,百姓衣食成忧,下有凶兽横行,黎民安危不保。在艰难时刻,英雄的出现扭转乾坤。羿射十日,杀猛兽,为民除弊,救民于危难之际,彰显了英雄的气势,形成了典型的救世英雄形象,其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在紧急艰难的时刻,涌现革弊救世的英雄,拯救黎民百姓,保障民生安稳有序。
(五)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
诸多的发明创造神话,展现了先民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造与征服,表明人类自身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人类运用自身智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更好的生活与生存创造出新的方式;仓颉造字,是在生活经验积累之中进行发明创造,产生新的符号,方便记录与交流;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尊为“先蚕”,对中国养蚕农业和丝绸文化有开创之功;更有有巢氏、神农氏等积极开拓,不断创新,在解决先民衣食住行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神话中蕴藏的民族精神,是基于厚生爱民之上的人本精神,是先民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智慧财富。在忧患意识中,激励人们与未知的自然、强大的势力作斗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开拓进取中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形成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意义。
世界五大神话体系中,中国神话是唯一绵延至今且从未间断的独特存在。与西方神话的悲剧精神进行对比,中国神话虽也在忧患意识之中应运而生,但其展现的是积极反抗的乐天精神。在面对洪水这一自然灾害时,中西神话呈现出明显的区别。[8]西方洪水神话将灾难源于原罪,强调神的无所不能,同时弱化人类的作用,人常以个体形式消极对抗洪水,反映了西方的神本主义思想和孤独意识;中国神话中,灾害产生于自然界,人类积极对抗,并在英雄的带领下集体进行英勇的抗争,体现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团结一致的集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刻苦顽强,在历史的磨砺中创造出辉煌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历代应用文写作中的神话精神
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性文体,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需要。上古已有应用文存在,直到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阐述:“辞命体,推之既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9]此为应用文概念的明确提出。应用文讲求实用性、真实性、针对性与时效性,是处理公私事务、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历代优秀的应用文写作中,渗透着神话精神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应用文为甲骨卜辞,记录王室的公务政事与占卜过程。随后,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记载了祀典、赐命、征伐、契约等相关内容。而《尚书》是我国早期的应用文集,其中《商书·汤誓》[10]是一篇商汤伐夏之前的宣言。文中第一段说明兴师征伐的原因,“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点明夏桀的罪过;又指出“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夏桀有悖民心,进一步说明了伐夏的必要性。最后,“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表明伐夏的坚定信念,慷慨激昂。夏桀残暴,民不聊生,商汤伐夏建立在夏桀天怨人怒,众叛亲离的基础之上,以民为本,欲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体现了厚生爱民的精神。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应用文得以迅速发展,其体例与写作方式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唐宋时期,应用文写作趋于成熟。
中唐时期,韩愈流寓潮州,时值鳄鱼肆虐,为平鳄鱼之害,韩愈建祭鳄台,作《祭鳄鱼文》[11]。文章开头交代韩愈作为潮州刺史的祭鳄背景,首先回顾历史,将先王与后王比较,阐明鳄鱼肆虐的原因,为下文蓄势,以作铺垫。进而折笔回锋,以天子百官、宗庙百神震慑鳄鱼,而鳄鱼仍与受命守护一方黎民的刺史相抗衡,危害百姓,韩愈“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行文之中表明刺史虽驽弱,却不肯屈服的态度。继而发令,驱逐鳄鱼向南海而去,若鳄鱼冥顽不灵,继续祸害民众,“必尽杀乃止”。该文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守护民众安全作为出发点,敢于与自然界中的险恶势力作斗争,彰显了勇毅顽强的反抗精神。
至于北宋,苏轼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创作了大量的应用文。如在《思治论》中,针对时之“三患”——“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苏轼指出要“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体现出他心系民众,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辨试馆职札子之二》中,力斥时弊,苏轼向神宗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改革纲领;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力主择贤选能,苏轼希望神宗能“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由上可见,苏东坡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务实进取、为黎民百姓除弊兴利[12]的政治态度,在应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明清承袭唐宋,类别与体式略有变化,是应用文写作的平稳发展时期。应用文的范式确立,要求严格,在官府公文与私人信札中,应用文发挥了巨大作用。总体而言,历代应用文的背后是写作者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向外呈现出内在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神话精神。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厚生爱民,无私奉献,面对势力强大的险恶环境,勇于与未知的大自然进行对抗,顽强拼搏。同时,创新进取,更加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的力量,是人类不断进化,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
三、近现代应用文写作中的神话精神
在社会变革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近现代应用文写作开启了新的发展趋势。清末民初,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白话文运动。社会通用语言由“文言文”逐步转向“白话文”,奠定了现代应用文的语言基础。同时,实用主义教育的兴起,使以国语为写作语言的现代应用文得以推广,极大提高了应用文在群众之中的接受程度。虽然语言形式产生了变更,但其精神内核仍保留着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延续。在革命事业的不同阶段中,应用文在唤醒国民觉知、组织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精神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崩塌,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积极求索,探寻国家的出路。该时期的应用文写作,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其独特的意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3]一文,是毛泽东为1928年10月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所写决议的一部分。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这篇文章写于湘赣边界割据和八月失败的背景之下。毛泽东积极分析原因,科学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与11月份的长篇报告《井冈山的斗争》共同深刻地探讨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向旧民主主义发起抗争。
顽强不屈,坚韧勇毅的中华民族,在敌人入侵之时浴血奋战,与强敌战斗到底,书写卓绝的爱国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4]。该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十大纲领》明确提出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口号。总结归纳十大纲领,是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给全国人民指明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道路。其中,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实行为战时服务的财政经济政策而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外交政策,抗日的教育政策,根据特别时期的特殊要求采用革新政策。同时,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对于今日的廉洁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大纲领》简洁有力,全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忧患之际团结一致、勇作斗争的民生主义观念。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以愚公移山的故事召唤人民群众争取反蒋斗争的胜利。愚公坚毅的意志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神仙下凡,背走太行和王屋两座阻碍出行的大山。而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也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帝国主义,一座是封建主义。毛主席鼓舞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15]毛主席的这篇报告是篇宣言书,激励中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终于取得了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胜利。
应用文以感召的力量团结人心,一鼓作气,勇猛向前。在解放战争结束前夕,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6]。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命令》文风雄劲,体现了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英雄主义气概。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积极摸索的开拓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待建设。各种场合产生的应用文,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中国神话精神,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凝聚人民的力量,举国同心,积极摸索,开拓建设道路。
20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为了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央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点明“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并详细讲述任务的重点部分,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与国际合作等全方位工作布局,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一次成功管理实践。其中,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此后,仅用4年时间,1960年中国就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应用文的发布,集中体现了“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神话精神的有力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横行霸道,侵略朝鲜,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毛泽东主席讲话和周恩来总理声明不是一般应用文,而是钢铁般宣言书。二次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所谓“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梦呓,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扭转朝鲜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彭德怀总司令亲自给38军起草嘉奖令,提到“尤以113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的神勇姿态,勉励“万岁军”,寄予期盼:“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嘉奖令这一应用文鼓舞人心,激励志愿军继续作战,力克强敌,最终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57年,中共林县第二届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布了一系列应用文。杨贵代表县委发出了“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为红旗渠的修筑打下基础。1960年召开的盘阳会议是红旗渠工程推进的关键性会议。会议决定“树立长远作战思想,拿出愚公移山精神,渠不修成决不收兵”,传承中国神话精神,发扬愚公认定目标,奋勇拼搏,矢志不渝。此次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要高举红旗前进”。十载春秋,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水长城”。兴修水利,为民除弊,带领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是现代的愚公精神,凝结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神话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党令应用文件实践的伟大成就。
(三)社会主义新时代来临之际: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神话中奋斗不息、执着追梦的精神成为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鼓励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前赴后继,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不是一般的党令应用文,而是中国神话精神的复活。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秉承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与夸父逐日的执着追求,发扬精卫填海的抗争志气和神农尝草的开拓精神。中国神话精神和党的号令深深融入于华夏民族的血液之中,全民勇于攀登,直面挑战,锐意进取,朝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迈进。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振兴助力国家富强的实现。当代企业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能够走向更远,变得更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发表演讲《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17],指出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危险,不进则退,点明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任正非提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认为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联系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任正非演讲应用文更富有神奇力量。夸父锲而不舍地追逐太阳,虽渴死道中,但他身上的执着与无畏,使其获得了英雄的称谓。在企业的发展乃至科技的进步中,发扬钻木取火的精神,厚积薄发,以革新作为驱动力,用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创造新的辉煌。
国家繁荣昌盛,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奋斗。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党与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姿态抵御外敌入侵,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发扬吃苦耐劳,辛勤勇敢的优良品质,积极开拓建设的道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基因,将创新创造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华儿女愈战愈勇,夺取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次伟大成就。游离太大了。建议此段全部删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神话精神与西方的不同。西方的神话是以纯粹的个人主义思想昂扬作为个体英雄;而在中国神话中,历史由人民创造,英雄起的是引领作用。在对抗自然灾害时,体现出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重视人民,依靠人民,方取得持久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无不传递着中国神话精神。不畏前进的困苦,不惧征程的挑战。以民为本,团结一致,继往开来,勇于攀登,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我们应用文的写作,大有天地。就是把中国神话精神融合进时代精神中,激励中华儿女精神饱满,自信地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昂首迈进。
在纷繁的文学体裁中,应用文以其真实性与感召性传递信息、凝聚人心,其目的性使该文体发挥出实用性的功能。在经典的应用文写作中,融汇文道,其思想根基与中国神话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中国神话中透露着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开拓,对未知的探索,对压迫的反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五千年因神话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赋予中国人百折不挠的顽强与坚韧,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时代精神的形成。“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把东山岛荒岛变宝岛的“愚公”谷文昌,一心为民,勇攀科学高峰,造福人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仁心仁术、勇敢无畏投身于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的钟南山,时代的杰出代表身上无不传递着中国神话的气质、禀赋、精神和品格,无一不出现于各种文体尤其通信、报告文学、文件等应用文中。
蕴藏着中国神话精神的应用文,是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也是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神话精神的复兴,只有学者的自信与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广大党政干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应用文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应用文写作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传播中国神话精神力量的有效文体之一。广大应用文撰写者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自觉将应用文写作建立在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之上。在新征程中,以应用文为载体,广泛传播的中国神话精神,以其民本思想,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勉励中华儿女继续前行,一步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