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发展
2021-03-25王娇
王 娇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微传播平台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引入的新型教育载体,既有提升受众关注力、增强教育交互感、凝聚群体正能量的优势,也面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虚拟空间管理失范的现实挑战,如何正视微传播环境中高校思政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已成为当前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理论阐释
(一)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概念
微传播是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微型交互传播媒介实施信息数据传递,让用户实现社会认知、情感体验、自我表达、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的一种传播方式。而专业领域的微传播指必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在交互共享中实施传播任务、达到传播目的、获得传播实效的传播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先进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传播来引导学生践行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1]。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微传播平台作为交互媒介,向大学生广泛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及相关教育资讯信息时,即可称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传播注重以虚拟网络空间为主阵地,较好地配合大学思政课堂教育,积极实现优势互补和教育联动,在促进思政教育向网络空间延伸和确保思政教育整体质量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特点
1.价值导向明确。微传播平台作为开放式网络信息交互媒介,其资讯信息来源较为庞杂,海量信息富集的背后夹杂着多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运作的主体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微传播媒介平台中的信息内容是经过价值评估和遴选的。高校思政工作者会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目标、实施方案等多种要素有效融入微传播的媒介平台,突出其教育导向功能,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2]。
2.学生参与度高。高校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为教师依据课本教案对大学生实施政治理论素养、道德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填鸭式的灌输。而学生则采取识记、背诵等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吸纳,缺少内化于心的坦诚互动和外化于行的主体积极性,甚至有的大学生对过于抽象的政治理论有本能的心理排斥。而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平台的教育内容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较多的媒体语言,从推送教育内容上看具有一定的时政参考价值,形式上则具有更多的新颖性和现实吸引力,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参与评议和互动思考的激情。显然,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相比,微传播平台会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度较好的教育媒介平台。
3.教育互动性强。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平台本身是对网络即时通讯的创新式应用,是网络交互平台的智能化延伸,其媒介平台具有较强的及时交互性。而参与平台学习交流的主要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社会认知、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有着较强的社会交往现实需求,因而对微传播的媒介平台有着浓厚的参与热情,选择积极主动地参与微平台话题的交流互动中来,并使其成为自身日常生活常态[3]。此外,微传播平台能有效突破师生互动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为师生开展实时平等的互动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三)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功能
1.资源整合功能。作为教育形式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平台是将思政教育内容、方法同现代网络数字化技术有效融合的产物。因为在传统思政教育中,课堂教学、名人讲座、主流媒体的宣传在教育形式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课本和新闻媒体的实例宣传。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信息接触范围都出现较大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课堂、讲座实施思政教育受到时空的严格限制,而报纸、广播和新闻媒体也无法实现教育内容的交流互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和深刻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4]。思政教育微传播要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快速整合,让资讯信息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要有震撼人心、启迪智慧的效用,能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问题协调功能。微传播平台具有开放交互性,当中的言论观点均是自由的,也会出现各种思潮文化的现实碰撞。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平台是师生和学生间进行互动评议的交流载体,是微传播平台在思政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高校作为微传播媒介平台的主要管理者,不可任由各种思潮文化随意自由发展,要积极发挥引导协调功能,对其中存在矛盾与冲突的言论进行规范和调解,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协调功能是高校思政教育微平台应该履行的重要职能。
3.宣传教育功能。利用微传播平台实施思政教育很好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但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育人,微传播教育平台作为传统教育活动的延伸,需要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复杂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现实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高校思政微传播平台通过传播微型化的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法制规范、利用理论宣传及实例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微教育[5]。在思政教育的整个进程中,微传播媒介所发挥的选择、教育、引导、激励与纠正作用都将紧扣求知育人的教育宗旨来策划实施。
二、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对教育活动实施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微传播媒介合理应用让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广大学生也趋向借助这些微传播平台进行资讯信息的获取和人际交往活动。而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微传播媒介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微传播平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模式,带来了提高工作成效的机遇,但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复杂化也给思政教育微传播带来一系列新挑战。
(一)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环境发展的机遇
1.拓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增强了控制生态环境的能力。首先,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用微传播媒介平台的优势广泛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各种实时交互讨论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捕捉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问题,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思政教育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传播的可利用价值。最后,微传播媒介平台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视界范围,使他们在课程内容的挑选上不再局限于教材课本,而是广泛地将教育生活化、教育个性化,发展和形成立体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2.提高思政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首先,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微传播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从国家政策方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里面不乏客观准确的评议与正能量的弘扬和传递。大学生受众群体可以在枯燥的学生生活之余广泛涉猎,浏览和参与相关话题的热议,在满足求知心理和好奇欲望的同时增长知识见识,接受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让枯燥的理论灌输变得浸润无痕。其次,微传播拓展了教育对象的社会交往能力,打破了人际交往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局面,丰富的社交平台让大学生可以在更宽的范围内和他人进行心灵思想上的交流,使大学生整体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得到大幅度提升。
3.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优化了校园社会生态环境。首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传播具备组群互动多、传输速度快、便捷性好、技术性强的优势,使得高校学子热于参与社会话题的互动研讨,并能把握主流认清方向,不会被一时的资讯谣言所蒙蔽,也不会困于个人成见之中。其次,微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改善宣教方法,提升宣教水平,为增强校园社会舆论管控提供了极为便利条件。高校教育管理者通过微传播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关于心理普查、创业动态、道德言行等活动的调研,让思政工作在坚持大政方针和道德规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更贴近现实、服务生活,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最后,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媒介平台所完成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容量变大,有利于他们有效预判大学生群体可能存在或出现的负面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政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因势利导地实施理论宣教工作。
(二)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1.教育者的理论信息优势面临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学生往往依据自身的想法收集资料数据,而这些包含网络信息的数据资料本身是未经任何过滤筛选。因此,这种多元而丰富的信息本身是良莠不齐的,里面充斥的一些不良信息容易使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政治素养发生变异[6]。信息资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极易使得教育双方就理论课本上传授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发生争议,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出现较大波动,对传统灌输的知识体系产生消极抵触感,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功能与教师的权威性持续性弱化。此外,多样化来源的数据在传播上呈现实时化、高速化特性,网络信息的负面冲击影响会出现阶段性高涨情况,这无疑会加大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难度。
2.对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提出挑战。由于微传播媒介平台更多地使用手机类的便携智能终端设备,在信息内容上变得更简约,语言运用上更为活泼,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丰富其课余生活。再加上微传播具有及时通讯、电子支付等生活实用功能,种种便利和魔力让很多大学生对微传播平台产生资讯获取、社会交往、便捷生活上的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更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余生活,大学校园中充斥着大量的 “低头族”,这些都是学生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缺乏自我管控能力的突出表现。此外,由于大学生经常活跃于微传播平台,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低俗信息的影响,加之小部分学生乐于评论和分享,不良影响力的扩散能力不可小觑。
三、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环境的现实审视
回归现实、立足现实是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理论研究出发点,通过现实审视、理论提炼能够很好地总结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建设中的成绩和问题,有助于准确客观地反映微传播的现实状况,支撑高校思政微传播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延伸。
(一)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1.培育绿色微生态。从各大高校已经开展的思政教育微传播活动来看,大学生已从单一的教育受众群体转化为利用网络平台接受和传播正能量的新生力量。微传播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彰显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声平台,还推动了微传播参与主体间的交互传播,为师生共同从事社会认知活动、人际交往实践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创造了绿色生态的微空间。
2.创建愉悦微时空。网络虚拟社区是网络舆论生成的重要组织来源,由于思政教育微传播平台集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先进学生群体,更多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学模式也被引入微传播平台。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视频图像以及趣味性动画设计的方式展示出来,结合发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制作出经典的案例教学,吸引广大学子的关注力,逐步让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在微传播中变得生活化、动态化、趣味化。而原先的压抑思政课堂气氛经过微传播愉悦微时空的宣教和互动变得活跃有趣起来。
3.建设精品微文化。如今各大高校都能通过校内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创建大量的微信群和公众号,重点关注校园生活和现实社会里的焦点新闻,精心设计热议话题,紧紧围绕主流媒体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形成了一大批校园精品微文化。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师生、学生间在微传播平台上展开思维互动与交流对话活动,通过精品微文化的创建掌握思政宣教的主动权。
(二)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微传播资源的整合利用程度有限。首先是思政教育微传播的资源开发滞后,按照资源作用的发生效应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显性强调资源的公开性,隐性则强调资源的渗透性。而从微传播活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看,很多高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显然不够,微传播媒介仅仅成为资讯推送和校园主题活动公告的传播平台[7]。其次是资源更新速度迟缓。教育资源更新速度直接决定资源利用价值的大小,微传播信息资源只有具有鲜活性和实效性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而微传播更新速率太慢将引发信息资源价值缩水,不利于大学生对其成为主流信息渠道的认同。最后是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时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活动中,资源利用传播较多地停留在信息原生态的推送上,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这是高校思政教育者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处理和分析资讯信息的结果,很容易导致微传播中资源信息多元化、碎片化,极大地影响微传播正能量的累积效应。
2.微传播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思政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一种宝贵的能力,此种信息素养是基于网络社交文明及其信息整合分析能力而言的。目前很多高校还未能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纳入素质教育考核范围中,校园思政教育微传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学生复制粘贴推送经营广告类信息、甚至是不健康文化垃圾现象,而在某些微信群中大量不文明社交言论的集中式呈现都说明微传播参与者的信息素养需要提升。而大数据时代师生双方都亟需提升信息辨识能力、数据分析与综合利用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宣教,弘扬正能量,通过对互联网相关信息知识应用的深入解读,探寻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契合点,牢牢掌握信息监管和引导的主动权,强化校园网内信息资源的审核过滤与有效监管,这是微传播参与者和管理者都值得深思的一个现实问题。
3.大学生对微传播平台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低。虽然大学微传播平台能够吸引大批学生的关注,但很多学生还是停留粗略浏览教育者在微传播平台传递的教育内容层面,并未达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真正将思政教育微传播平台视为学习平台,获取思想启迪和教育价值并以此升华自身素养的大学生并不多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更重视微传播媒介的交流与娱乐功能,将其视为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微型便捷式工具。而微传播也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这种对微传播平台的过度依赖实际上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对思政教育微传播受众反馈的信息未加重视。时下,很多高校重视通过微传播媒介平台推送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主题信息,而未能依托校园网络微传播媒介平台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时反馈数据库,通过网络平台来采集与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存在密切关联度的信息数据,并用正确的方法和价值理念进行过滤、分析和分类,将学生受众群体日常关注的话题同信息评议热点及时统计反馈给思政教育工作者,然后由思政教育团队依据反馈的数据结果展开深层次解读和挖掘,并有针对性地突出教育内容重点、改变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展开集中定向的思政教育与心理辅导。这条完整双向互动教育的信息数据链未能有效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微传播控制主体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制约。
5.思政教育微传播生态建设发展失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生态建设在新媒体多元化、传播空间多样化并存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播环境也经历着超速的生态变迁,而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也陷入局部失衡发展的现实困境。首先是传播常态容易失控,微传播的虚拟空间是开放多变的,碎片化的微信息极易导致传播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控性,让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生态变得复杂难以控制[8]。其次,文化思潮的多样性让微传播难以形成文化自觉。时下,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各类亚文化在网络世界的滋生蔓延让微传播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娱乐化,这也消解了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文化自觉。而微时空的净化意识及正能量培育意识的缺乏,往往成为部分微传播中主体导向力量式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