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儒家学术理念在教师学术行为中的指导作用

2021-03-25常小美

焦作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治学孟子高校教师

常小美

(安徽大学工会, 安徽 合肥 230039)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儒教,它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虽然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日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但其思想影响一直在延续。儒家思想中包含很多教育及学习相关的内容。“性, 相近也; 习, 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先天条件相当,后天差距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儒家学说认为国家应大力发展教育,个人应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礼记·学记》)。高校教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1. 虚心好问、持之以恒的诚信治学精神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阐明了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之情。儒家学说认为要掌握知识、获取真理,必须拥有诚信好问、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虚心好学的思想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门徒。他自己也是为人师者。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他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的观点。他按照智力水平把人分为三类:即“上智”“中人”与“下愚”。他认为“上智”和“下愚”涉及到的人很少。“中人”人数较多, 他们可上、可下,是教育的主要对象。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属于“中人”, 先天条件差距不大。后天的好恶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及其对待学习的态度。虚心好问才有可能掌握更多知识。“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上》)。意思是“有广博的知识,有很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谦恭礼让,努力完善自己的行为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君子”[1]。谦虚礼让是儒家极力推崇的做人品格,谦虚好学的治学精神也是儒家极力倡导的治学态度。韩愈《师说》有云:“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见,在治学方面,孔子非常谦虚好学,甘于向德行不如自己的弟子学习,并不以此为耻。“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圣人也有不足的地方,普通人也会有可取之处。有才能的人当然可以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可以向学识肤浅的人请教。《论语·子张》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表明了孔子珍惜所有学习机会,无一固定老师的学习态度。高校老师也应如此。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专长,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经常向同事取经,有助于取长补短、促进自我提升。

1.2 诚信治学的思想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认为:“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了然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难而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平民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了。”[2]实际上并不存在天生就知道的人,一般人都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得到教化的,学习结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习态度,因而,通过勤学思考而获得知识的人,就显得非常难得。这也从侧面强调了刻苦、勤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治学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论语·为政》)。诚信是高校教师治学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虚心学习的前提。然后才能做到孔子说的“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儒家学说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也提倡治学应当保持实事求是、专心致志的品质。“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用下棋作比喻,说明了无论做事还是治学,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1.3 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会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的缘故”[3]。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知识不会自动进入人的大脑,我们必须经过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真理。“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3]。学习也好比打井,已经挖的很深了,但是还没有出水,必须继续坚持,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中途放弃,等于前功尽弃。高校教师不论是做事情还是治学都要有恒心。只有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孔子也强调治学需要恒心。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阐述了功亏一篑的教训,反证了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他勉励自己和学生无论治学还是做事,都努力做到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能半途而废。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没有恒心将会一事无成,即使连巫医也是做不成的。

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当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教师在求学及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坚持诚实笃信、虚心好问的原则,秉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奋力进取,才能有所收获。

2. 积极作为、不负光阴的勤勉上进思想

儒家思想包含时光易逝、光阴难寻的惜时思想。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的惜时思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叹时光易逝,暗喻应当珍惜时间。《论语·阳货》曰:“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也是感叹时光匆匆、岁月不等人。现代高校环境好,资源丰富,可以提供治学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资源。高校有关部门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时可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惜时思想,引导教师珍惜时间。高校工会可通过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为教师提供切磋技艺、相互学习的机会,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努力在教学、科研方面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状态,最大程度激发教师的学习及工作热情,为其发挥所学、建功立业创造条件。

2.2 积极作为、刻苦钻研的治学思想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儒家倡导奋力进取的积极上进思想。学习上,他们提倡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不用心、不努力就很难有所成就。实在无事可做,可以下棋,那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他反对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消极度日的生活及学习态度,提倡积极作为,认为只有爱动脑、勤思考、勤学苦练、积极作为才有可能有所收获。颜回是孔子特别赏识的学生,经常得到孔子的夸赞。《论语·雍也》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通过颜回和一般同学在学习仁德方面的不同态度,导致学习结果的极大差别,说明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别人做不到的,颜回做到了,因而,可以得到夫子的赞赏。有了颜回学习仁德一般的坚持,才能做到孔子提倡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离不开自身知识的积累。只有奋力进取、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前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孔子还非常看重年轻人的无穷潜力。《论语·子罕》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 遵从爱好、不骄不躁的学而不厌思想

在治学方面,儒家提倡遵从自身爱好,不骄不躁、学而不厌才能有所成就。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尊重兴趣爱好

《论语·雍也》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选择喜欢的领域去从事科研,才能做到“学而不厌”。高校老师都经过了多年系统的专业学习、锻炼,如果说大学阶段的专业选择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那么经过本科阶段的摸索后,到硕士、博士阶段,他们选择的研究方向大多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否则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高校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及从事的研究方向大多同其最近教育阶段的研究方向一致。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事感兴趣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安乐、平和,才能激发更大的科研热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心中有梦想,才能够像颜回一样,身居陋室,不改初衷。正是因为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喜爱的研究方向,才能使得很多高校教师,早已退休多年,依然能够抵制住外界诱惑,自觉自愿地坚持在科研一线,专心致力于科研事业,真正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3.2 发展业余爱好

高校教师在教学或科研方面花费很多时间,长时间处于久坐学习的状态,锻炼机会较少。“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礼记·学记》), 意思是“所以君子对于学业知识,要积累,要练习,劳作休息时要体味,闲暇无事时要涵泳”[1]。儒家提倡劳逸结合,并不提倡牺牲身体健康去从事学习研究。认为既要重视正常学习,也要关注业余爱好。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各类教工协会,举办各种专题培训,吸引教师参与文体活动,参加身体锻炼,在锻炼中交流思想,把德育教育蕴含在活动中。

4.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自我反思精神

在治学精神方面,儒家还倡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自我反思精神。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4.1 温故知新的良好习惯

《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经常温习、练习,才能掌握知识。《论语·为政》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说明了温习的重要性。《礼记·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思是“大学的教育,因时施教必有正式的课程,下课休息必有复习作业”[1]。温习所学知识,才能增进理解,真实把握知识的真谛。真正好学的人不仅要有端正的态度,还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温习就是学习更多知识时,避免遗忘旧知识。《论语·子张篇》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习得知识后不会遗忘,才算真正获得了知识。

4.2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治学思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书本是我们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但是智慧的人不会全部相信和依赖它,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要学会思考,能辨别真伪。

4.3 注重反思的学习方法

儒家学说不仅要求在做人方面秉持“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在治学方面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自我反思精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向他人学习不要盲目地全盘接收,要有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 遵守规律、立足长远的不贪小利思想

儒家学说强调遵从治学规律,认为治学需要有积累的过程,不急于一时,治学者应有长远眼光,不贪图小利。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5.1 遵从规律、循序渐进的治学原则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下》。大禹治水,是因为顺应了水性,才能够取得治水成功。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治学也是如此。“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遵循植物生长的规律,植物才能生长得更加旺盛。治学也是如此,学习非一日之功,只有遵循治学规律,不急功近利,坚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说明即使有再好的先天条件,如果不遵循标准及规律,也不能取得成功。治学也是如此。高校教师在治学之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日常积累,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有一个暴发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更不能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出现剽窃他人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

5.2 放眼长远、不贪小利的原则

儒家对于逆境之中坚持学习的精神是十分推崇和赞赏的。“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孔子因逆境之中不改志向而大赞颜回。孟子则表现出了对身处逆境仍然坚持学习、最终成就大业的舜的极力推崇。高校教师工作听起来好听,看起来体面,但是却存在待遇相对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年轻教师职称低、工龄短,又处于恋爱、结婚的关键人生阶段,花费高,经济压力大。为缓解经济压力,部分年轻老师在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在校外兼带许多课程,赚取课时费。由于职称偏低,一节课大多只能拿到几十元的报酬,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备课、上课,这势必会影响到投入科研的精力和时间,长此以往,必将会造成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后果。《论语·子路》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它教育我们不要急功近利,这样反而做不好事情,也必然成就不了大事。年轻教师虽存在经济方面有暂时困难,但是如果可以稳住心态,有决心、有恒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精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事业,必将会有所收获,甚至名利双收。

6. 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思想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儒家治学思想中还存在很多团队协作思想。“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表明“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切磋、交流,那势必会造成孤陋寡闻。”[1]同一个院系的高校教师一般也会根据科研方向分成多个科研团队。很多团队都会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团队教师和他们所带的学生分别做读书报告,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切磋技艺、交流思想,思想的碰撞有助于诞生新的灵感。同个人相比,团队还有很多资源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团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提升自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历经岁月沉淀,仍然历久弥新。儒家思想就是如此。虽历史久远,但它仍然能够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很多启示。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之时,应充分挖掘儒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为我所用。高校教师应着重学习儒家学说中的治学思想,并把它和社会现实及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治学行为,提升治学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追求。

猜你喜欢

治学孟子高校教师
“大将军”的治学之路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关于“主诉证治学”的思考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