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书法的历史重任
——论坚持新时代文化自信

2021-03-25

焦作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孙 倩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软实力。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发明与智慧结晶,是记载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书法是关于中国汉字书写的一门艺术。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十八大之前,不少学者从传统文化、社会、艺术等不同领域,探讨文化自信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整体性。十八大之后,从整体性出发,研究文化自信已是大势所趋。沈壮海教授提出:“理解文化自信,要有整体性思维。”[2]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二是“四个自信”的整体性。

首先,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就当代中国而言,我们讲的“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它既包括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形成的可歌可泣、激越刚健的红色革命文化,更包括数十年来我们所积极推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次,“四个自信”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融为一体。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根本。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它不仅渗透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四个自信”紧紧联系在一起,必然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概言之,从整体性视角理解文化自信,需要把握两点:一是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身份归属的标志,更是促进一个民族发展繁荣最深沉的软实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和魂。

2. 文化自信与中国书法的内在关联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它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创造性的转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与魂,而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因此,中国书法应积极承担起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对自身文化生命的坚定信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何处?除了文化“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之外,文化自信还取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彰显。脱离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根本谈不上文化自信。一言以蔽之,“文化自信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4]。这是由文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新,都是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来进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要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不懂自己的历史甚至搞文化历史虚无主义,不敢正视甚至否定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希望,不可能发展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并不少见,有许多曾经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国家和民族,在后来的发展中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迷失了方向,最终昙花一现,成为历史上的过眼云烟。因此,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其次,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和身份归属的标志。它是促进一个民族发展富强最深沉的软实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如果没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就谈不上文化自信。只有接续民族传承,重塑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才能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

概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各方面的条件, 需要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支撑,但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彰显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无疑是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中国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艺术。汉字与书法虽不是同一概念,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必须具备写字的基本要求,“书法艺术是写字的艺术”[6]。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和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汉字和书法。“书法通过时代的变化反映到字形上的流变来诉说历史,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表达潜在的内在精神”[7]。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同时在其自身的结构中又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

第一,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胎记。文字是记录人类社会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同语言一起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相互交流和联系的重要工具。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随着历史的演进形成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汉字莫属。汉字从产生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中华文明的优秀篇章。

首先,汉字记录并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汉字本身以及汉字记载的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图景。一方面,汉字自身的演变,展现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汉字本身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就具有独特的价值。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汉字这一符号是中华民族同外部世界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发生联系,汉字符号造型与各种外界事物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类比和对应关系。汉字的“六书”都以象形写意为基础,用抽象的线条钩画和展现客观事物与生命形态的感性造型。“象形写意”是汉字的基本特点。因此,汉字符号就是一座中华民族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万事万物,囊括了中华民族天地人间的生息变化,浸透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厚的生命根基。另一方面,汉字记录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形式和符号系统,不仅使汉语本身条理化、规范化,而且作为一种符号载体,突破了语言口耳相传的时空局限性,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汉字以其独特的特征,塑造了每个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

其次,汉字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文化基因。汉字自创立以来,形音义保持了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它具有超越各地方言、达四方的功能。自秦始皇统一汉字以来,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书面语,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桥梁。汉字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化已为同,四海归一,把不同方言、不同习俗、不同血缘的中华各民族连结在一起,形成了大一统、大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的统一,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更需要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文化和思想上的统一,离不开文字的统一。梁启超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8]失去汉字,就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源于汉字文化的自信。

第二,中国书法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志,它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了五千多年,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很多内容。书法不仅仅是写字,书法还蕴含了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聪明才智。“中国书法架构合理,造型优美,最大限度地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9]。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烙在了中国书法上。书法与文化、书法与学问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文人,自幼童起,既要学诗文,又要学书写。书法与文人的结合,使得中国书法逐渐走向了艺术化的道路。中国书法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一方面,从个人角度看,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中国历代书法经典,都是书法家人品修养和文化修养相互交融的结果。书法是靠一个个具体的书家来进行艺术创作。书家的文化修养的高低,决定了其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写字的人性格、气质、情操、审美趣味的不同,写出来的字也不尽相同,创作出独特的书法作品。黄庭坚论书有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 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10]

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书法意识反映一定社会时代的精神文化风貌。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书法艺术通过两个方面反映时代精神文化的变迁。一是通过字形结构的变迁来述说历史的变迁。二是字体风格,即外在的表现形式表达潜在的文化精神。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都是特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姿、明尚趣、清尚朴等。因此,任何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都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3. 新时代中国书法的历史重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书法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蕴含着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书法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任务,积极承担起构建文化自信的历史重任。

第一,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它指明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但科学的理论,需要本土化才能起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睿智方式,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书法创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字方式表达出来,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第二,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在当代世界,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优秀文化作品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渴望的精神追求。汉字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载体,具有增进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功能。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有超越方言分歧的功能,所以能够长期承担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新时代中国书法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第三,提高民族修养,培育时代新人。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是技法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书法家不仅要有娴熟的书写技巧,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技法熟练的前提是写字,技法解决了之后,书法水平受个人的灵性和文化学养的影响。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人的中华传统文化水准和精神境界的过程。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因此,中国书法要发扬自身优势,自觉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怀、审美情操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魂育人。

第四,植根传统文化,建构精神家园。中国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之中,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书法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时代精神,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物质生活的富裕,不代表精神生活的充实。培育和建设我们新时代的精神家园,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关系到我们的精神福祉。中国书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精神领域都有家的感觉,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五,彰显民族品格,展现中国形象。文化自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直面外来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优势,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彰显中华民族品格和民族特质。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熊秉明称其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书法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早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吸引世界各民族的好奇心,同时又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较为顺利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因此,中国书法能够在传播与交流中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品质。

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基础工程,是树立新时代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也是增强中华软实力、提升中华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应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民族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