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势分析
2021-03-25张新瑶
蒋 锴,张新瑶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1],具有人传人的能力且传染性极强。卫生防疫专家强调,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情危重,甚至可致死亡。WHO将本次疫情认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目前,我国本土的疫情传播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只有极少数地区偶见少数输入性病例,或在传播后发生的聚集性传染。在各国积极努力防控和治疗下,现今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可能会呈现常态化趋势,这种形势有可能会导致其在国内的持续传播和扩散[2]。因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病防治,我们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以及早治疗,正确佩戴口罩加强防护,居家隔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对居住生活的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在几千年的抗疫防病实践中,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对传染病的常态化预防和理论治疗体系。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出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与特色。
1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家将其分为湿温疫,湿毒疫,寒湿疫,瘀毒等,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分为湿邪郁肺,寒热雍肺,湿毒闭肺等不同证型的分期治疗。疫病四季皆可发生,多发生秋末与初春,依据四时主气,可见脾胃、肺卫等证。正如《素问·本病论》中“四时不节,即生大疫”,即指出不同季节气候,易受不同瘟疫侵袭。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应为湿邪侵袭导致的病情变化。其病因病机为湿、寒、毒等邪气从口鼻而入,侵袭犯肺,进而脾胃受邪,气机升降失司,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进而湿毒日久化热,阳明腑实,湿毒郁热内闭而发病。根据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描述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中医疫病机理相对应:潜伏期长、症状多样,波及肺、脾、肾、心、肝等多个脏器[3]。依据《黄帝内经》确立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基本原则,中医强调应在保持环境洁净、重视隔离的同时,以扶正祛邪、解表散寒、宣肺透邪、益气养阴为法进行防治。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丰富,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中医药结合病因病机的治疗优势与特色正不断彰显。
2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特色
中医学在防治疾病时提出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理论为指导,以“治未病”为核心观点。“治未病”思想最早源自于《灵枢·顺逆篇》“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故此,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新冠肺炎关键在于存正气、避毒气,也就是依据《黄帝内经》确立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基本原则。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结合“治未病”理论,运用调摄精神、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药防治、针灸疗法、中医香疗等方法进行防治。主要起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畅气机、避秽驱邪等积极作用。
2.1 “治未病”,以养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在面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等在内的各种环境或者心理的异常情况时,强调要内心平静、心胸豁达,则不易患病。载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神,“心者,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指出神的活动由“五志”表现,即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面对烈性传染病时,保持心情舒畅,五脏功能正常,则不易受到外邪侵袭。情绪稳定,心境开阔,可作为防止病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在疫病流行期间,更要注重劳逸结合,使形神调和,精神内守,则邪不可侵。
2.2 增强机体免疫力
正气的抗邪作用主要可表现为消除病邪,调节自身修复能力。对邪气入侵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损伤等生理机能失常,也可通过正气的修复、调节和补充作用来使疾病得以痊愈。我国古代传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都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气机,来改善心肺功能[4],通过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且不同人群可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使得后天精气充实,从而增强治病防病的作用。中国营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营养膳食指导工作组推荐: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能量,补充微生物、微量元素等营养素,能够保持与改善机体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2.3 中药防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区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具有明确名称的中药方剂多达40种,中成药32种[5]。中医学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不仅针对病因病机采取祛邪的治疗方法,同时强调扶正预防。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引入“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观点,利用中药的性味偏性寒热温凉,改善人体出现的异常的寒热温凉等症状。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中药预防的工作,预治新冠肺炎的中药多以芳香避秽、固护卫气、提高免疫力为主。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的特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的基础上,将中医治疗方案应用于预治新冠肺炎疾病中。参考方如下:对于在医学观察期的人群的预防,推荐给予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中成药;对于临床治疗期的确诊病例:1)轻型给予寒湿疫方加减;2)普通型给予宣肺败毒方加减;3)重型给予化湿败毒方加减;4)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及危重型患者,在救治中均可给予口服清肺排毒汤进行治疗。除口服中药外,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也可用于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高热伴意识障碍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免疫抑制等病症的控制与治疗。
2.4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形式多样,在防治疫病方面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医学著作中均有记载。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并且在参与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6]。针灸在新冠肺炎并发高热、呼吸衰竭、心脑血管类疾病等[7]方面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康复专家共识》[8],艾灸取穴如下:轻型、普通型:取穴:合谷、太冲、足三里、神阙。恢复期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1)在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以艾灸为主,按摩耳穴贴压为辅,取穴:足三里(双)、气海、迎香、关元、中脘、神阙(灸)、涌泉(最后灸);2)增强肺脏及呼吸功能: 如肺俞、中府、尺泽、鱼际、膻中、气海、天突。3)增强健脾和胃化痰功能:辅以耳穴和其他经穴,针刺用泻法,并在大椎、肺俞、定喘采取,刺血拨罐法:合谷(双)、肺俞(双)、中府(双)、大肠俞、定喘(双)、丰隆(双)、阴陵泉、地机。
2.5 中医香疗
中医香疗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借助芳香中药所特有的治疗功效,将其制成适宜剂型,通过外涂、按摩、熏香、艾灸、内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防治或使疾病康复的一种传统物理治疗方法。中医香疗防疫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华佗《中藏经》中记载用绛囊盛安息香以防治肺痿、时气、瘴疟等疾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十神汤“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及香苏散“治四时瘟疫、伤寒”。通过口、鼻、皮肤等途径,利用药物的性味,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起到扶正、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针对疫病预防及 “治未病”调理具有深远意义。周仲瑛指出佩戴香囊(藿香10 g,苍术10 g,白芷10 g,草果10 g,菖蒲10 g,艾 叶10 g,冰片5 g),可以起到芳香避秽、化浊解毒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中部分推荐使用中医香疗防疫。香疗药物以其芳香走窜之性作用于口鼻、玄府、经络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
3 结语
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急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乱、疟疾、麻疹、痢疾、猩红热及 SARS等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中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案,在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有着中医药治疗瘟疫的重要优势。因此应进一步推广中医药防治力度,全面提高全国乃至国际防治新冠肺炎的能力和水平,彰显中医药在防治恶性传染性疾病的独特优势,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以使中医药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融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整体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家喻户晓,遇到重大疫病事件,都会从中寻找解决办法。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中医治疗已经交出了阶段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