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城市军管会的研究述评

2021-03-25杨书瑶

关键词:研究工作

冯 兵 杨书瑶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保护革命成果、稳定社会秩序,中共在新解放的大城市一律实行军事管制制度,建立起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作为临时的人民政权机构统一领导城市的接收与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军管会随之解散。军管会作为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权力机关,在中共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对中共政权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起到关键性作用。对其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共早期城市政权制度建设,也有助于总结其城市工作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军管会独特的历史价值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关于军管会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包括整理发行了一系列关于军管会的档案汇编与文史资料,出版了诸多著作与论文。现对军管会的研究状况作简要分析,以期推动此项有意义的研究走向深入。

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军管会研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各地对解放战争时期档案文献的挖掘整理,学界对军管会的研究力度显著提高,研究视域更为广阔,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对军管会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城市接管这一关键词展开,形成的研究资料与学术成果主要有:

编纂出版了一批有关各地军管会接管实践的文史资料。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征集汇编的《回忆城市接管》《城市接管亲历记》,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合作编辑的《城市解放》系列丛书,中共各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地方卷)》。以地区军管会主任为研究对象,各地党史研究室、档案馆、政协文史委员会等单位联合编写了《陈云在东北》《陈毅在上海》《新北平首任市长叶剑英》《贺龙与四川》《刘伯承在南京》等人物活动传记。上述资料以档案、地方文献为主,融合接管人员的回忆录、接管活动大事记、历史图表等内容,几乎涵盖新中国成立前后实行军管制度的所有大、中型城市,为研究军管会接管工作提供了一手材料。

出版了一些关于军管会接管活动的纪实性著作与研究性著作。纪实性著作方面,周红妮的《中国共产党接管大中城市纪实》、宋彬的《红色大接管》、思嘉的《大接管》等书,记录了中共对全国各省会城市的解放过程与接管改造经历,并对各地军管会在重构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政权建设等方面的路径、举措进行了总结。刘素新的《解放初期的天津》、张凯军的《济南的接收》等书立足单个城市,对军管会在城市的接管改造工作进行了案例展示与评述。这些纪实性著作为全面、直观了解军管会接管活动提供了资料基础,但多为通俗读物,缺乏系统学理分析。研究性著作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有围绕军管会工作开展领域的论著《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刘宋斌),围绕军管会城市工作政策的论著《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李玉荣),围绕地区军管会政权建设的论著《重构与改造:中共对贵阳的接管与政权建设1949-1952》(黄亦君)等书。

另有一些相关研究分散在其他论著中,如杨菁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政权的重构与现代化转型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中审视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管制制度。张秀芬等编的《中国共产党建政史》在梳理中共政权建设的历史中探讨了军管会的性质与任务。何一民主编的《革新与再造——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1949-1957)》、高中伟所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研究——以成都为中心的考察 (1949-1957)》均有论及军事管制下的城市管理。也有学者从行政学或法学的视域出发,采用跨学科研究角度对军事管制制度开展研究。如李金龙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将军管制度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方特殊行政组织制度,探究了这一制度的产生、演变,组织架构与运作方式。赵红的《军事管制法律制度研究》从法学角度出发梳理了军事管制的历史发展,对军事管制的实施条件、效力与法律责任加以明晰阐述。

与较有限的著作类成果相比,军管会相关的期刊论文研究成果颇丰。除有逾百篇探讨军管会城市政策与接管实践的文献外,近年来还发表了一些紧密聚焦军事管制制度和地区军管会组织结构的文章。如李格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军事管制》,李世源、孙力的《军事管制与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政权建构》,王作东的《建国前后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张滢的《解放初期杭州市军管会工作述略——以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为视角》,孙涛、王曰国的《解放初期上海市军管会组织系统研究》,辛航的《北平和平解放初期的军管会》等。对军管会的研究呈现出视角更多样,议题更细化,内容更深刻的显著特征。

二、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军管会研究的主要论域

近年来有关军管会的研究硕果累累,涌现了大批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论证严密的文章,其主要论域可粗略分为对军事管制制度、军管会性质特点及系统结构、军管会接管指导思想与基本政策、军管会接管历史经验、军管会区域性接管工作、军管会专项领域接管工作及中共主要领导人的城市接管思想七个方面。

(一)军管会的制度依据即军事管制制度研究

军管制度是军管会建立的制度依据,军管会是军管制度实施的组织保证。目前对军事管制制度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探讨军管制度产生原因、历史地位及作用。关于军管制度产生的原因,高曙东认为,这一制度产生于共产党战略决战前夕,“军管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初形式,担负着在新解放地区摧毁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既破又立的双重任务”(1)高曙东:《建国初期军管制度的由来与作用》,《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2期,第27页。。李金龙分析“城市曾是敌人统治的据点,反动组织比较严密,反动势力比较顽固,情况极为复杂”,为肃清反动派残余势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产生了城市军管制度。(2)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0页。何立波认为军管制度的产生与当时混乱的社会境况息息相关。“刚解放的城市,问题堆积如山,急需军队进行管理和控制。”(3)何立波:《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军管制度》,《党史纵览》2009年第5期,第11页。

关于军管制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王飞认为“军管制度对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革命政权的巩固与新文化体系的建设有着重大作用,对支援前线作战,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同样意义非凡”。(4)王飞:《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军事管制制度》,《档案天地》2012年第2期。申利莎指出,“军管会以最快速度肃清了土匪和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即将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与建国后社会主义的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申利莎:《论中共在接管城市中的军事管制制度》,《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2期。何虎生认为军管会对“中共顺利接管城市,恢复正常生产、重建社会秩序,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意义重大,是党顺利实现由乡村到城市战略转移的重要保证”(6)何虎生、刘养卉:《论新中国建立前后军事管制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党史》2003年第5期,第16页。。

(二)军管会的性质特点及系统结构研究

对军管会性质的研究上,“是否能将军管会定义为城市初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李格认为“军管制度只是一项特殊性过渡举措,军管会虽担负重要军政任务,却无法代替法定权力机关,不应不加分析地与城市最高权力机关混为一谈”。(7)李格:《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军事管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5期。李世源等人认为军管会是“集军事职能与国家职能于一体的军政领导机关,是城市解放初期的最高权力机关”(8)李世源、孙力:《军事管制与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政权建构》,《天中学刊》2010年第1期。。关于军管会的特点,何一民等人总结其具有高度权威性、集中统一性、灵活机动性与代行政府管理职能的主要特征。(9)何一民:《革新与再造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1949-1957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页。蒲坚等人指出军管会具有不由人民选举产生,而由解放军总部及军区委任人员组成;在形式上是一个军事性质高度集中的对敌专政机构,实质上则是人民民主政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仅限于在解放战争后期新解放的大中城市设立,并非所有城镇都设置的三方面特点。(10)蒲坚:《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6页。

通过对军管会系统结构的考察,表明其基本形式分“主任—副主任—委、部—处”四级领导体制,下设“军事”“政务”“经济”“文教”“交通”等不同接管部门,再辅之以“秘书处”或“综合处”等机构。王作东认为军管会组织结构经历了由简单到完善的过程,沈阳军管会的组织结构对各地军管会组织系统的建设影响最大。(11)王作东:《建国前后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党史纵横》2016年第5期。孙涛等人将上海军管会的组织结构分为“筹备、接收、改造”三个阶段,并就相应阶段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介绍。(12)孙涛、王曰国:《解放初期上海市军管会组织系统研究》,《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23期。任冬梅强调,上海军管会与其他城市相较具有机构设置更完备,干部配置更合理,财政、文教系统接收工作更庞大等显著特征。(13)任冬梅:《解放初期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研究(1949-1953)》,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三)军管会的城市接管思想与政策研究

城市军管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阶段。多数学者认为通过军管会,党不断探索完善出一套管理城市的基本思想体系和具体工作政策。莫岳云将党城市接管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加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强调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实行‘四面八方’城市经济工作政策;组织代表会议推行民主建政;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14)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6期。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王金艳指出,党在领导接管城市工作的实践中构建了由“接管城市工作的客观依据、战略目标、中心任务、经济路线、依靠力量、组织保证”等组成的一整套城市接管工作理论体系,为接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15)王金艳:《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论体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陈松川从城市管理战略、管理体系、管理政策三个层次对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初期城市接管思想与主要政策进行了分析解读。(16)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

在军管会的城市接管政策上,研究者主要围绕接管政策的内容体系、演变过程及具体成效进行了分析。于晶娜将接管政策总结为实行军管制度、接收官僚资本、处置城市机构、发展城市生产、接管旧职员、组织各界代表会议等六个方面的内容。(17)于晶娜:《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城市接管政策》,《长白学刊》1999年第3期。王金艳认为接管城市的政策体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五项系统,每项系统下都有若干具体基本政策。(18)王金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赵增延具体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党城市经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党早期的城市经济政策归纳为物资接管、稳定物价、发展生产三大部分。(19)赵增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陈金龙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处理旧政权公务人员生活、思想、工作的基本政策。(20)陈金龙、李依睿:《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对旧政权公务人员的争取与安置》,《求索》2020年第5期。陈晋文对各地军管会在城市政权、经济、文教建设中的政策实施进行了概括性陈述。(21)陈晋文:《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的政策》,《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

在政策的演变分析上,蔡双全指出军管会执行的城市政策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对中小城市、大城市的逐步接管而制定发展并完善的,经历了从初步制定到完备成熟三个不同阶段。(22)蔡双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李良玉阐述了党的城市接管政策的酝酿、定型过程,认为接管中形成的一套周密的政策,是党工作重心实现战略转移的关键一步。(23)李良玉:《建国前后接管城市的政策》,《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曹佐燕揭示了党对旧职员实行“包下来”政策的形成演变逻辑及不同阶段的内涵变化。(24)曹佐燕:《“胜利负担”:中共对旧政权公务人员处置政策的演变(1945-1952)》,《史林》2017年第2期。孙静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共对城市警察、警务的政策变化及政策实施成效。(25)孙静:《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旧警察系统的接管与治理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20期。

在具体政策成效上,张春英指出,党通过军管会对城市工作的探索,逐渐掌握城市经济工作的特点、规律,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工作逐步走向正轨。(26)张春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城市经济工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孙巧玲认为党实行军管制度、有区别地摧毁旧政权机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等政策避免了新旧政权交替时期可能出现的生产力大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和发展。(27)孙巧玲、闫家龙:《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后恢复发展生产的政策》,《东岳论丛》2003年第4期。杨青认为,党解放战争时期城市私营工商业政策“为新中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政策奠定了基础;为私营工商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民解放战争作出积极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物质基础”(28)杨青:《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城市私营工商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文献》2005年第1期。。

(四)军管会的城市接管历史经验研究

学者一致认为军管会的接管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管理城市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王金艳将党接管城市的经验概括为“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及时制定系统明确的接管政策、注重总结接管经验教训、组建懂政策有能力的接管领导班子、严肃接管的纪律要求、采取适合城市特点的工作方式”(29)王金艳:《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历史经验》,《理论学刊》2013年第10期。。姚志军认为西柏坡时期党城市接管政策的经验是敏锐发现并切实把握调整城市政策的历史时机;实践中探索、丰富和完善方针政策;对旧人员区别对待,奖罚分明;明确“中心任务”,破解实际问题。(30)姚志军:《西柏坡时期党制定城市接管方针政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第2期。王宝丽指出,西柏坡时期党的城市工作经验为“群众的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群众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满足城市人民的需要是城市工作的根本目的;促进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关键之举;协调城市各阶层利益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之源”(31)王宝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西柏坡时期城市接管工作的思考》,《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李珊珊从政党公信力角度对党在接管城市过程中赢得巨大公信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纪律建设提升了中共的形象;民主建政赢得了人民政治上的支持;发展经济赢得了人民经济上的认可;关注民生赢得了人民心理上的认同”四项要点。(32)李珊珊:《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与公信力的提升》,《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五)军管会的区域性接管工作研究

对不同地区军管会接管活动的考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也尤为突出。主要涉及对军管会具体城市接管过程、接管特点与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

对各地军管会城市接管过程的考察,学者主要选取了北京、上海、沈阳等省会城市为分析对象,对其他城市军管会的接管活动研究则较为薄弱。关于军管会接管沈阳的研究,林木考察了中共接管和改造沈阳的历史背景、条件准备与具体过程,指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共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33)林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于华庭回顾了沈阳的解放与接管全过程,认为成功接管沈阳对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34)于化庭:《沈阳的解放与成功接管》,《党史纵横》2008年第8期。韩福国将接管沈阳的过程看作是城市危机治理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城市接管危机的科学处置程序。(35)韩福国:《接管城市:公共治理的历史视角——基于解放后中共对沈阳市接管程序的分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关于军管会接管上海的研究。张晓俊梳理了上海接管的筹备过程与工作实践,认为对上海的接管是党接管城市理论和政策成熟的标志。(36)张晓俊:《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城市接管工作的探索——以接管上海为例》,《西部学刊》2019年第19期。杨丽萍强调,尽管中共为实现顺利接管作了周密准备与细心计划,但上海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军管会面临各方势力斗争与城市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37)杨丽萍:《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城市接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5期。关于军管会接管北京的研究。刘颖(38)刘颖:《中共接管北平的筹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与王峰等人(39)王峰、宋湛:《北平和平接管前的准备工作》,《北京党史》2009年第1期。对中共北平接管前的组织安排、摸底工作、宣传动员、干部培训等进行了探讨。(40)曹海霞、李京桦:《解放时期我党对北平的城市接管述略:改造和重塑》,《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第15期。

另有唐润明考察了重庆的接管历程,指出重庆军管会的成功接管为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秩序的整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物质基础。(41)唐润明:《西南重镇重庆的解放与接管》,《世纪》2019年第5期。丁娅平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昆明军管会工作开展了研究,总结了昆明接管工作的特点、意义、经验教训。(42)丁娅平:《昆明接管工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7年。薛心怡介绍了中共解放和接管西南地区的基本政策,并对贵阳市政建设的基础条件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和分析。(43)薛心怡:《中共对贵阳的接管及市政建设(1949-1956)》,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艾艳以西安市军管会为研究对象,从该机构的设立过程,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主要工作内容三个方面总结了西安军管会的成功经验。(44)艾艳.:《建国前后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研究(1949.5-1950.4)》,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8年。王宇新强调太原接管采取了“系统接管与机动接管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先接管物质再统一处理;设立健全的专管机构等接管方法”(45)王宇新:《解放战争时期接管太原的前前后后》,《党史文汇》2018年第10期。。齐廉允将济南接管成功的原因概括为“充分的接管准备、严明的接收纪律、快速成立的军管会、深入的宣传动员、严格监管金融物价、快速恢复城市运转”。(46)齐廉允:《中共大城市接管的“济南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5期。

对非省会城市的接管工作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探讨,从接管工作历程、政策实施、成绩及经验等方面予以了深入分析。主要成果为白路的《解放战争时期新乡城市接管研究》,管延春、麻福水的《党的城市接管政策的成功运用——以潍坊市接管为个案的历史考察》,胡其柱的《中共对青岛的接管与重塑》,牛建立、陈景娜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接管洛阳述论》、付莹的《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大连的接管(1945-1949)》、钟雪生的《解放初期桂林市接管工作研究》、管笑盈的《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市的接管研究(1948-1950)》等。

由于各个城市解放时间不一,社会状况迥异,各地军管会在接管时又表现出显著的地区接管特点,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吴光祥等人认为南京的接管工作呈现五个特点: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行之有效的指导;军管会与党组织的密切配合;颁布行政命令与深入进行思想发动;突出重点与区分轻重缓急相结合;思想教育与整改提高同步进行。(47)吴光祥,付明华:《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功接管南京的历史过程及启示》,《军事历史》2009年第3期。李珊珊将武汉接管工作概括为与潜伏特务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实现和平接管;准备工作未就绪时仓促入城进行接管;恢复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接管;行政区划的改变中进行接管四个特点。(48)李珊珊:《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市的接管(1949.5—1952.12)》,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路晓龙总结了长沙军管会城市接管的特点:渐进协商、权力的高度集中及抑制有产者倾向。(49)路晓龙:《建国前后中共接管长沙研究——以长沙市军管会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李鲁平认为兰州城市接管工作具有全心全意团结群众、依靠工人阶级、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特点。(50)李鲁平:《解放初期中共对兰州市接管工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

对各地军管会接管经验的探讨在军管会区域性接管工作论域中颇为丰富,但其中同质性研究取向较多,沈阳,上海,北京仍为接管经验总结的热门城市。宋晓东指出,沈阳军管会在接管过程中制定正确接收方法、迅速安定城市秩序、冷静应对突出危机、严格管理部队纪律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经验对党接管上海等大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51)宋晓东、徐国梁:《“沈阳经验”对接管上海的启示》,《上海陈云研究》2010年第1期。张凤翱详细分析了沈阳接管成功的诸多原因,指出“沈阳经验”为接管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多有启迪。(52)张凤翱:《新中国成立前夕党接管城市政策的启示——以接管沈阳为例》,《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1期。张颐全面总结了上海军管会在接管工作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指出该市军管会是在借鉴其他城市接管经验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出许多新鲜的城市工作方法。(53)张颐:《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上海接管的历史经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张文清认为“军事服从政治,解放服从接管”、里应外合、未雨绸缪、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定贯彻中央的接管方针是上海成功接管的主要特点及历史经验。(54)张文清:《接管上海的特点与历史经验》,《上海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马句认为党强大的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解放区干部与原地区党员的协同合作、党中央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民生的迅速安定与经济的快速恢复、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作风建设是北京接管的经验。(55)马句:《北平和平接管的历史经验》,《北京党史》1993年第1期。李玉荣认为中共接管北平的经验为:充分的入城工作准备;接收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接收工作基本完成、社会秩序初步安定后,立即将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实行严格纪律管理。(56)李玉荣:《略论北平和平接管的特点及其基本经验》,《北京党史》1999年第2期。

(六)军管会对专项领域的接管研究

对某一地区军管会的专项接管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文教与政权接管领域。关于军管会经济领域接管的研究,丁启清以苏州市为例,考察了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开展的没收官僚资本、稳定金融秩序、调整私营工商业、废除一系列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工作,指出高效合理的军事接管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城市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57)丁启清:《军管时期苏州地区的经济恢复与社会改造(1949-1952)》,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年。杜艳华强调,上海接管期间,中共出台“三统三平”经济政策,强化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关系是经济接管顺利的重要原因。(58)杜艳华:《1949:中共接管上海的经济治理》,《百年潮》2014年第12期。陈佳秀探讨了中共对辽宁工业体系的接管历程,工业体系的成功接管为东北形成工业基地及新中国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59)陈佳秀:《解放战争时期党接管辽宁工业工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李向前以中共对汉口金融业的接管为例,阐述了其建立一套国家金融体系的具体方法。(60)李向前:《建国初期中共对汉口金融业的接收与管理(1949-1953)》,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关于军管会文教领域接管的研究。宫正探讨了北平军管会接管各类大学的原则、程序、过程与基本经验。(61)宫正:《1949年北平文化接管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12期。刘颖考察了北平军管会对清华大学的接管,(62)刘颖:《北平军管会对清华大学的接管》,《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刘岸冰论述了上海军管会对上海交通大学的接管,(63)刘岸冰:《解放初期上海军管会接管交通大学述论》,《都会遗踪》2018年第4期。一致认为军管会成功接管高校的根本原因是遵循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接管过程维护了高校的稳定与独立。另有学者关注了军管会对新闻等机构的接管问题。周云瑞研讨了太原市军管会新闻接管组接收新闻机构的准备工作、接管过程与经验启示。(64)周云瑞:《太原解放前后党的新闻宣传接管工作》,《党史文汇》2018年第4期。饶泰勇论述了军管会对杭州市新闻报纸行业的接收改造过程。(65)饶泰勇:《中国共产党对杭州报纸的接收与管理考察(1949-1952)》,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8年。

关于军管会政权接管与改造的研究。付启元等以南京政务系统的接管为例,探析了政权接管的一般规律和主要特点,他指出军管会是在摧毁国民党旧政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新生人民政权。新政权重建了社会基础,取缔或改造了社会组织,使国家权力得到扩张,深入到基层社会领域。(66)付启元、卢立菊:《解放战争后期对南京等城市政权的接管工作》,《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8期。张浩指出,对北平政权的和平接管,避免了对古都的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快速稳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67)张浩:《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接管城市旧政权的政策与实践——以北京市为个案》,《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熊阿俊等以成都接管为例,强调“党对旧人员的改造、政权建设中的党权嵌入和社会整合中的组织纽带建立”(68)熊阿俊、郭为桂:《组织嵌入:1949-1953年成都的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年第5期。是新中国初期党实现政权建构与社会整合的内在动力机制。金兴伟认为哈尔滨政权的接管不仅为接管其他大城市积累了经验,也为城市管理培养出一批干部。(69)金兴伟:《哈尔滨解放初期的政权接收与改造》,《兰台世界》2012年第31期。

(七)中共领导人的城市接管思想研究

关于中共领导人城市接管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央领导人城市接管总体指导思想的分析及对地方军管会核心领导人在接管实践中形成的接管思想的考察。对中央领导人城市接管指导思想的研究中,有关毛泽东的学术成果较为丰富。杜君指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提出在解放初期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执行严格城市政策的思想,成功指导了中共对新解放城市的顺利接管。(70)王金艳、杜君:《毛泽东与抗战胜利前后党的城市工作》,《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王金艳认为毛泽东解放战争后期的城市接管思想为党接管城市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心任务、阶级路线及措施途径。(71)王金艳:《论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对党接管城市工作的贡献》,《理论学刊》2006年第7期。杜玉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提出的城市工作指导思想、方针政策。(72)杜玉芳:《毛泽东与建国前后的城市工作》,《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地方军管会主任在领导城市接管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接管思想。陈巧凤将陈云接管沈阳的经验概括为“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73)陈巧凤:《陈云与沈阳接收经验的形成》,《上海陈云研究》2012年第1期。。姚卿善等人阐述了陈云接收与管理城市的基本工作思想,认为陈云的城市接管经验为我党接管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4)姚卿善、洪英俊:《试论解放前夕陈云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程珂分析了陈云在沈阳的外事接管工作思想,认为这一思想对新中国外事工作具有奠基作用。(75)程珂:《陈云对城市接管中外事工作之贡献》,《山西档案》2017年第4期。盛雷肯定了陈云作为工业接收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与领导工业接收工作的实践者,在东北工业的顺利接收与国家工业化力量保存方面的卓越功绩。(76)盛雷:《陈云对东北解放初期工业接收的历史性贡献》,《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11期。任婧认为陈云强大的实践能力是实现沈阳成功接管的根本保证。(77)任婧:《我党成功接管沈阳原因初探》,《兰台世界》2018年第2期。于之伟等人认为陈云周密的准备与正确的接管方法解决了新解放城市恢复秩序、稳定人心的关键问题。(78)于之伟、朱石平:《为全国做样板:陈云与沈阳城市接管的成功》,《兰台世界》2014年第31期。孙成德强调,陈云接收沈阳的经验为我党后来的接管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标准示范。(79)孙成德:《1948,解放沈阳中的陈云》,《档案春秋》2018年第10期。

申登科研究了叶剑英对北平教育机构的接管,强调叶剑英将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妥善处理学校师生员工的问题作为接管教育机构的关键工作。(80)申登科:《叶剑英与接管北平教育机构》,《党史文汇》2019年第2期。袁小伦研讨了叶剑英在北平接管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对北平军管会审慎、严密、尽善尽美的接管工作作风表示赞赏。(81)袁小伦:《叶剑英与北平接管中的文物保护》,《党史博览》2017年第5期。莫岳云认为叶剑英的城市接管思想有力地指导了广州人民接收和管理城市、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82)莫岳云:《叶剑英在广州城市管理中的理论建树(1949—1952)》,《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4期。李明俐比较了叶剑英接管北平和广州的不同政策,北平采取了稳步前进式接管,广州采用了速战速决式接管;北平更为注重文教接管,广州更为注重民生救济;北平接管着重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广州则把目光投向了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侨。(83)李明俐:《叶剑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的接管工作》,《福建党史月刊》2013年第20期。

陈挥认为陈毅主持上海军管会工作时始终秉持“建设人民的新上海”理念,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团结爱国工商业者,为上海经济的恢复,政权的稳固,立下不朽功勋。(84)陈挥:《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论陈毅对上海的接管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杰出贡献》,《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年第4期。胡居成从陈毅颁布的《入城准则》、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开展反投机反封锁斗争、化解劳资纠纷和改造旧上海社会五方面入手,阐述了陈毅接管上海的实际工作效果。(85)胡居成:《陈毅在上海解放初期》,《党史博览》2011年第5期。吴跃农以陈毅建议党中央推迟进入上海、面见国民党最后一位上海代理市长和处理文化接管工作为例,生动展现了陈毅高深灵活、细致沉稳的政治智慧。(86)吴跃农:《陈毅接管上海》,《党史纵横》2018年第11期。李燕以陈毅指导接管上海交响乐团和设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例,突出了陈毅为把上海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城市所作的努力。(87)李燕:《陈毅和上海解放初期的文化事业》,《上海人大月刊》2006年第9期。姚会元介绍了陈毅接管上海时面临的政府人力财力不足、市场失控、经济萎缩等经济难题和解决这些难题的举措。(88)姚会元:《陈毅领导上海解放之初的经济恢复工作》,《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罗其韬等人通过讲述上海解放之初陈毅领导军管会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动员民族资本家恢复经济生产,参与经济建设的史实,指出陈毅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巧妙的政策结合卓有成效地调动了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为上海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89)罗其韬、孔叶磊、梁怡:《中国共产党与解放初期的上海资本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三、几点思考

作为中共城市政权构建的起点,军管会集军事控制和行政管理职能于一身。中共通过设立军管会开展城市接管,逐渐探索出一套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的工作方法,以较快的速度恢复了城市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实现了政权巩固。学界关于军管会的研究,随着资料的日益丰富和档案的整理出版,呈现日益繁盛之势,研究力度不断强化,研究视域更为广阔,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但有待提升的空间仍属广阔。推动此项研究走向深入,仍需进一步强化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突破固有研究思路,拓展研究主题,针对现有研究不足加强学术争鸣与探讨。

现有研究以单个城市军管会为主,缺乏对军管会的全局性关照。军管会出现在新中国城市转型交替之际,其建立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乃至性质内涵上都有其相应跨度。以时间维度而论,军管会发展时段的划分大体与军管制度的产生、定型与法律化一致。以空间维度而论,从济南,长春,沈阳到北平、天津、上海,再到武汉、广州、贵州等地,军管会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相继出现,以济南军管会、沈阳军管会和上海军管会为成长进程的层次体现。以性质内涵而论,作为因特殊需要产生的临时机构,军管会的建立、完善与取缔过程紧跟政治形势变化,经历了在实践中从“军事管理”到“军事管制”的演进路程。但目前学术界对军管会的整体性研究明显薄弱,尚未见任何一部以“军事管制委员会”为题的学术专著,仅有一篇立足整体性视角,考察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硕士论文。未来对军管会的研究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深化区域性研究的同时,遵循宏观视野,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军管会开展整体性研究,以提升此项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城市的接管工作考察,对中小城市研究明显薄弱。对军管会区域性接管工作的既有考察,结构看似完整,研究对象亦涉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实行军管制度的绝大多数城市,但仍存在失衡态势,对华北、华东地区军管会的研究颇多,对西南、西北军管会的研究却鲜有涉猎。研究对象多为省会大城市的军管会,其中对沈阳、北京、上海三地军管会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而对中小城市的军管会却少有探讨。究其原因,既有中小城市所受研究关注度有限的因素,又与当前对中小城市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力度不够相关。由此,对军管会的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在继续强化对热门大城市军管会研究的同时,给予西部城市、非省会城市军管会更多关注,以形成军管会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体系。

现有研究多聚焦军管会的接管工作,忽视对军管会组织运行的探讨。对组织系统的考察是开展一个特定组织机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对军管会组织工作实践的研究远强于对组织系统本身的研究。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多侧重于对军管会城市接管政策及接管过程的分析,重点开展了历史进程研究。对军管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寥寥。由于缺乏深入分析与严谨细致的史料考证,学术界对某些地区军管会的组织结构甚至有多种不同表述,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事实上,军管会作为新旧政权过渡时期的阶段性军政领导机关,其角色功能、组织架构、人事制度、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等与一般行政组织迥异,其组织系统在城市接管的不同阶段有着明显差异,只有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全面考证,厘清军管会的组织运行内在机理,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对军管会的研究,深刻认识到这一组织的历史特殊性。

现有研究多流于对军管会接管工作的综合分析,对专项领域的具体论述有所不足。接管工作绝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和一般的移交、清点、接收等技术工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诸多领域的复杂政治任务。从宏观上综合论述军管会的接管实践固然有利于把握军管会的工作概况,却易流于形式的粗线条概述,无法凸显不同接管领域军管会的具体工作方式和工作推进历程。既有关于军管会专项领域的接管研究多聚焦于军管会有关的经济、文教和政权领域,对市政、涉外事务处理、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进行专题探讨的研究不足。因此,对军管会的研究要拓宽研究视野,发掘新的领域,加强军管会对城市社会问题治理的研究,以总结提炼其工作经验,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启发和借鉴。

现有研究多直接切入对军管会接管实践的分析,对军管会产生运作的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只有少量期刊论文在研究军管会具体议题时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分析和介绍,导致既有研究多为就事论事的平面化阐述,理论深度有所不足。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建立城市军管会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其中既受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理论的指导,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总结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历史经验及中共接管早期解放城市的工作经验。军管会的城市工作理论基础更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多个时段的城市工作思想理论。军管会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城市管理”新命题的智慧结晶,未来对军管会理论基础的引入与分析仍有广阔空间。

现有研究多采用个案分析方法,多案例比较研究较少。个案分析是当前研究军管会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故在军管会区域性研究论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鲜有学者对各地军管会共性与个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异同,可以深入探讨不同事物、不同事件在运动中的本质联系和根本区别,揭示历史矛盾运动的一般和特殊规律。由于各地军管会成立时间不同,接管环境存在个性差异,注重不同地区军管会的比较显得很有必要,早先成立的军管会往往给予解放后期成立的军管会以大量工作经验借鉴。今后的研究,可就不同地区军管会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接管政策等方面作深度对比,以揭示因各地不同社会状况而呈现的不同组织工作特点及军管会发展完善的成长路径。

现有研究多遵循既定思路展开,研究结论同质性强而缺乏创新。目前对军管会接管成效与历史作用的分析普遍依照军管会“成立背景—性质、任务—历史意义、经验启示”的研究路径展开。这样的行文思路固然清晰,但一致采用则会导致类似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反复出现,给人以千文一面之感。这种研究的缺憾还在于较为孤立的看待新中国前后军管会有关的历史事件,缺少将其放置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而进行的研究。未来需将军管会的城市接管活动与其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作联系,系统考察并客观评析,方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军管会对中国政权建设及城市变迁历程的重要意义。此外,军管会作为临时性、应急性的组织机构,并非完美无缺,现有研究多单纯强调其价值作用,对其存在的缺憾避而不谈。实际上,军政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常伴随权力高度集中带来的官僚主义隐患,且在军队文化素质尚不甚高的情况下,军管会充当城市管理者也会存在某些弊端,例如城市工作经验不足、命令式作风浓厚、思想认识存在“左”的情绪、法律意识淡泊而出现执法随意现象等,对此类问题的反思亦是未来军管会研究需要思考的论题。

猜你喜欢

研究工作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工作,爽飞了?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