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1-03-25王喜英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王喜英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关键字: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创新和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成为了现代人发展必备的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匠精神”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淡化了。但是,“工匠精神”中那种兢兢业业和弃而不舍的精神也符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培养工匠精神,以便让高职教育和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常见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如下几点内容:第一,精神的本质就是通过研究各类作品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常见的工匠精神主要是由敬业精神、精益精神、专注精神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精神共同构成。第二,工作者需要始终对工作保持一定的热情,并让自己在岗位上履行职责[1]。第三,在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探索和突破,为的是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第四,工匠必须在工作中充分集中注意力,并用最高效的状态来直接对待工作。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中国变为制造强国

虽然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核心竞争力却始终不强,最多只能够成为一个制造工厂。这不仅不利于我国人才的不断发展,更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因此中国必须通过不断地弘扬工匠精神来改变这种现状,并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打造一批高科技水平的高素质人才[2]。从以前到现在,那些匠人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类似庖丁解牛、鬼斧神工和其他不同的精神都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并推动我国众多行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实践中,只有将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想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提升我国同类产品的质量,更会慢慢提升我国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二)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工匠精神一直都是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一直也是广大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但是,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只有唤起学生心目中的工匠精神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后的一年或者两年时间内,老师就要想办法唤起学生内心的工匠精神[3]。多数进入高职院校一年左右的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不是很深,也没有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够将高职院校和思政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更好地向前发展,最终自然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从实践的过程看,存在于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在思政教育中推广工匠精神时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不重视思政教育

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会让学生先成为了一个明辨是非和事理的人,其次才是传授给学生合适的专业知识,为的是让学生在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不是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上课不认真,更想办法最大限度地缩短上课的时间,所以更多老师很难在教学时展现出一种“匠人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和学生以及老师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必要时需要将工匠精神和学生对工作的热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4]。

(二)学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

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大都要求人们能够在专注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始终对职业保持一种热爱。但是,从目前教学的情况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没有想好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大都在学校期间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会衍生频繁跳槽的现象[5]。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中,教师指导无力会影响学生最基本的职业发展观念,更不会直接安排自己的未来,如果每个学生都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学生自然无法领略工匠精神的精髓。

(三)教学方法单一

其实在多数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早就强调过“要将思想政治课变得更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非常单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会采用在台上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多数高职院校的课堂内部往往缺少互动,不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工匠精神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学生只有在用心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较为深刻的共鸣,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1.打造特色课堂

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势必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上助力良多。如果确实能够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往往能够改善之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第一,可以先引入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故事来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重点是得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7]。这种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更好地讨论。

2.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多数传统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都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工匠精神可以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例如,在实际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告诉每一位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后再将社会热点和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自然可以让学生明确工匠技能人才是未来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并有效地鼓励学生实际践行。如果能够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课堂内部,自然就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并给学生带来新的课程体验。

3.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环境主要是由学习环境、校园环境、就业环境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环境组成。目前,我国就业部门确实都在不断地强调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存在确实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类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广大高职院校先要具体分析工匠精神内部的内容,之后再分析工匠精神和学生思想道德关系之间的关系,最终讲述思想道德关系内部的重要性为的就是更好地和高职思想教育相互融合。除了邀请一些企业中的名人来讲述工匠精神,学校更可以让学生定期参加一些技能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更能够提升其职业精神。

4.构建高职思想实践教学模式

一定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广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工作的氛围,并借助各类机会来参观各类成品,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每一个行业内部的一线员工或者是表现比较好的精英来进入高职院校课堂内部,并告诉学生在工作中的相关经历。在和学生相互交流之后才能够分享成功的经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更加贴近生活本身,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最终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本人的积极性。这样,不仅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多的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

5.精心建设自媒体微课堂

信息时代手机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借助手机来构建新型的微课堂,从而为高职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设合适的微信群和QQ 群来为学生推送一些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文章和视频,并让学生进行自主观看[8]。更多的学生也可以和教师进行自由的交流和互动,必要时更可以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所见所想直接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重要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够让高职思想政治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

6.有效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思想政治课老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和评价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可以提问类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实践?”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往往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发现内在的问题。

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教育的本质其实并不在于教授学生本领,而是能够更好地激励和唤醒学生。因此,即便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这样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时,我们都应该关注和信任每一个孩子,并充分地信任他们,以便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树立良好的信心。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说出对理论的理解。哪怕学生只是取得了很小的进步,老师也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提升。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1.以工匠精神为武装克服职业倦怠感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自身的理想都和工匠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先理解工匠精神自身的内涵,并给自己找准定位。最终的目的是在端正自己职业态度的基础上有效地寻找自己在工作中的幸福感,这样才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授政治思想这门课时充满干劲。

2.坚持以工匠精神突破自我

从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需要时刻保持终生学习的理念,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增强知识储备,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广大高职教师应该通过参加理论培训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并通过融入大量的社会实践来丰富自身的阅历,最终才能够让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想教育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更需要在和企业交流的基础上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更好地细化技术人才的素质。也只有真正开展具有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才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丰富课程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理想和信念,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殊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时千万不可忘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更需要达到以文育人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4.强化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更是其内部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需要在向学生讲述职业技能的同时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程中与我国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最终能够培养出很多具备职业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综合型人才。

目前比较熟悉的思政教育课程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其他不同内容的课程组成。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门课程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最终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运用工匠精神时一定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六、实践案例

(一)“爱国主义“课程

课堂内部的情感教学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认知,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心中潜藏的爱国情怀。例如,在教授“祖国统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在香港和澳门举办的交接仪式,并了解驻港部队为祖国统一所付出的努力。学生在观看了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中自然能够产生浓浓的爱国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容易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实践对象中。很多学生甚至不再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更立志要通过发挥工匠精神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观看阅兵仪式,让他们知道每位士兵为了迎接阅兵所做的努力。阅兵当天,很多士兵从早上五点就开始不喝水和不吃东西,就是为了能够让阅兵仪式更好地进行。阅兵仪式上整齐划一的画面都是士兵经过多年的训练学习形成的。于是,很多高职学生在看完阅兵仪式之后都发出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感慨,对工匠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法制快讯”课程

法制内容其实是思想政治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在课程改革不断进行的今天,一定要将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开拓性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更能够丰富学生本人的素养。例如,在讲授与法治相关的课程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警察与犯罪分子搏斗的故事,更可以讲述我国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工商局和其他部门为了惩治违法现象时的感人故事。

环保也是和法制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让学生践行环保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内容来体会环保工作内部的不易,更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类似“清理城市牛皮癣”、“社区环保卫士”和其他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清洁工人的辛苦。于是,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虽然路上的清洁工看似做着最普通不过的活,但是却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向前发展,简单的工作中也蕴含着浓浓的“工匠精神”。这样和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以后到了工作岗位上不会出现“眼高手低”和“不能够适应社会”的情况。

只有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够创新高职的思想政治课程,并更好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让学生有更加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