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书》《南史》异文同素异序双音词研究

2021-03-25肖丽容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宋书异文祖父

肖丽容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

一、引言

《宋书》记述了南朝刘宋王朝60年的历史,全书共100卷,包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作者沈约(441-513年),《梁书》卷十三有传。

《南史》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全书共8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作者是唐代的李延寿,《旧唐书》卷七十七、《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传。

异文是古代文献中存在的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关于“异文”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界定,本文所称的“异文”是指不同典籍记载相同事物时在字、词、句等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异文又叫“载体异文”,以区别于“版本异文”和“引文异文”。

目前已见的《宋书》异文语言研究成果主要是朱湘云的《〈宋书〉与〈南史〉异文之字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该文从字和词的角度对《宋书》《南史》中存在的2000多条异文进行了考察,对理清古今字词体系流变和丰富汉语史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由于成书时代有先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南史》是李延寿在简单删削与增补南朝四史的基础上形成的①具体的删削与增补情况,可以参看高敏《南北史掇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南史》《北史》,《旧唐书》与《新唐书》等都能用来校读[1]388。本文讨论的异文是以《宋书》中的传纪为基础,对照《南史》所记载的相同历史事实,找出二者同素异序双音词存在差异的部分,以此来证明《宋书》《南史》在相同史事的记载上有语言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工作底本为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2]和《南史》[3]。

同素异序双音词是指两个语素完全相同而字序截然相反,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着同素异序双音词,是汉语里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同素异序双音词出现得很早,在先秦文献里已有用例[4]48,[5]85。前人对同素异序双音词研究的起步也比较早,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倒句倒字”条指出:“《汉书》……又多倒字,如妃后、子父、论议、失得、贵富、旧故、疑嫌、病利、病疾、并兼、悦喜、苦勤、惧震、柔宽、思心、候伺、激诡、讳忌、稾草之类是也。”[6]302目前,学术界对同素异序双音词的研究已经取得的共识如下:(1)同素异序双音词属于联合式复合词中的一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顺序可以互相调换;(2)构成同素异序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词性大致相同;(3)构成同素异序双音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4)经过发展,同素异序双音词,有的长期并存,形成一组同义词,有的则消失一个,只保留一个,有的则完全消失,毫不保留。

二、《宋书》《南史》异文同素异序双音词概况

《宋书》《南史》异文中的同素异序双音词共有31组,可以分为两类:词性不变且词义相同,词性不同而词义相同。

1.词性不变且词义相同

《宋书》《南史》异文中词性不变且词义相同的同素异序双音词共29组,其中名词13组,动词13组,形容词3组。例如:

【名声—声名】

A.君名声远闻,足使我知。(《宋书·张畅列传》,卷46)

B.君声名远闻,足使我知。(《南史·张畅列传》,卷32)

《法言·重黎》:“名者,谓令名也。”《字汇·口部》:“名,声称也。”《正字通·口部》:“名,声称也。”《字汇·耳部》:“声,声誉。”《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有“声名驰其右”句,李周翰注:“声名,令闻也。”可见,“名声”“声名”都是名词,均有“名誉声望”义,故可换用。

“名声”“声名”均战国时已见,如《吕氏春秋·先己》:“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晏子春秋·谏下》:“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可见,《南史》用旧词“声名”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名声”。

【声名】《汉语大词典》义项①释为“名声”。书证首引《礼记·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7]5015时代过晚,可补。

【小大—大小】

A.奉兄轨如父,家事小大,皆咨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宋书·蔡廓列传》,卷57)

B.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咨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南史·蔡廓列传》,卷29)

《说文·小部》:“小,物之微也。”《玉篇·小部》:“小,物之微也。”《字汇·小部》:“小,微也。”《广韵·小韵》:“小,微也。”《字汇·大部》:“大,小之对也。”可见,“小大”“大小”都是名词,均有“大的和小的,可泛指一切”义,故可换用。

“小大”西周时已见,如《尚书·顾命》:“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大小”战国时已见,如《墨子·备城门》:“伐操之法,大小尽木断之,以十尺为断,离而深狸坚筑之,毋使可拔。”可见《南史》用旧词“大小”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小大”。

【大小】《汉语大词典》义项①释为“大与小;大或小”。书证首引《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审棺椁之薄厚,茔丘垄之大小。”[7]1299时代过晚,可补。

【小大—大小】

A.左右小大咸稽颡请救,然后得免。(《宋书·孝义·郭原平列传》,卷91)

B.左右大小咸稽颡请救,然后得免。(《南史·孝义上·郭原平列传》,卷73)

《说文·小部》:“小,物之微也。”《玉篇·小部》:“小,物之微也。”《字汇·小部》:“小,微也。”《广韵·小韵》:“小,微也。”《字汇·大部》:“大,小之对也。”可见“小大”“大小”都是名词,均有“年长的和年幼的”义,故可换用。

“小大”西周时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既醉既饱,小大稽首。”郑玄笺:“小大,犹长幼也。”“大小”战国时已见,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可见,《南史》用旧词“大小”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小大”。

【贤才—才贤】

A.高祖为之愍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诸君恋本之意,今留第二儿,令文武贤才共镇此境。”(《宋书·武三王·庐陵孝献王义真列传》,卷61)

B.武帝为之悯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今留第二儿与文武才贤共镇此境。”(《南史·武帝诸子·庐陵孝献王义真列传》,卷13)

《说文·贝部》:“贤,多才也。”段注:“引申之,凡多皆曰贤。”《集韵·谆韵》:“贤,多才也。”《玉篇·贝部》:“贤,多也。”《正字通·贝部》:“德行才能过人者曰贤。”《玉篇·才部》:“才,才能也。”《广韵·咍韵》:“才,文才也。”《集韵·咍韵》:“才,能也。”《字汇·手部》:“才,才能。”可见“贤才”“才贤”均是名词,都有“才智出众的人”义,故可换用。

“贤才”战国时已见,如《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朱熹集注:“才,有能者。”刘宝楠正义:“贤才,谓才之贤者。”“才贤”晋代已见,如王恭《让太子詹事表》:“今皇储始建,四方是式。总司之任,崇替所由。宜妙简才贤,尽一时之胜,岂臣最庸所可叨忝。”可见《南史》用旧词“才贤”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贤才”。

【父祖—祖父】

A.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宋书·谢灵运列传》,卷67)

B.灵运因祖父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南史·谢灵运列传》,卷19)

《说文·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者。”《玉篇·示部》:“祖,父之父也。”可见“父祖”“祖父”同义,均有“父亲和祖父,可泛指祖先”义,故可换用。

“父祖”战国时已见,如《孔子家语·辩政》:“禁后世易耳,大王万岁之后,起山陵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祖父”南朝时已见,如《南齐书·徐伯珍列传》:“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祖父并郡掾史。”可见《南史》用旧词“祖父”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父祖”。

【父祖】《汉语大词典》释为“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书证首引《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7]3854时代过晚,可补。

【祖父】《汉语大词典》义项②释为“祖父与父亲”。书证首引唐白行简《李娃传》:“生因投刺,谒于邮亭。父不敢认,见其祖父官讳,方大惊,命登阶,抚背恸哭移时。”[7]4425时代过晚,可补。

【爱赏—赏爱】

A.天祚妙善针术,焘深加爱赏,或与同舆,常不离于侧,封为南安公。(《宋书·鲁秀列传》,卷74)

B.以善针术,深被太武赏爱,封南安公,常置左右。(《南史·鲁秀列传》,卷40)

《字汇·心部》:“爱,慕也,怜也。”《说文·贝部》:“赏,赐有功也。”段注:“锴曰:赏之言尚也,尚其功也。”可见“爱赏”“赏爱”都是动词,均有“赏识喜爱”义,故可换用。

“爱赏”战国时已见,如《管子·七法》:“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故有罪者不怨上,爱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本兵之极也。”“赏爱”南朝时已见,如《南齐书·柳世隆列传》:“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可见《南史》用旧词“赏爱”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爱赏”。

【爱赏】《汉语大词典》释为“喜爱赞赏”。书证首引《宋书·谢晦传》:“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7]4336时代过晚,可补。

【赠贶—贶赠】

A.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赌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宋书·朱修之列传》,卷76)

B.修之立身清约,百城贶赠,一无所受。(《南史·朱修之列传》,卷16)

《说文·贝部》:“赠,玩好相送也。”段注:“赠送迭韵。”《龙龛手鉴·贝部》:“赠,送也,以物相遗送也。”《玉篇·贝部》:“赠,以玩好相送也。”《广韵·嶝韵》:“赠,相送也。”《广雅·释诂四》:“赠,送也。”《说文·贝部》:“贶,赐也。”《玉篇·贝部》:“贶,赐也。”《广韵·漾韵》:“贶,赐也,与也。”可见“赠贶”“贶赠”属于同义复用,都是动词,均有“赠送、馈赠”义,故可换用。

“赠贶”南朝时已见,如《世说新语·文学》:“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贶赠”如上文所举《南史》例。可见《南史》用新词“贶赠”替换了《宋书》中的新词“赠贶”。

【贶赠】《汉语大词典》释为“馈赠”。书证仅引《南史·朱修之传》:“立身清约,百城贶赠,一无所受。”[7]5985孤证,可补,但我们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暂未找到其他用例。

【买籴—籴买】

A.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宋书·孝义·郭原平列传》,卷91)

B.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南史·孝义上·郭原平列传》,卷73)

《说文·贝部》:“买,市也。”段注:“市者、买物之所。因之买物亦言市。”《字汇·贝部》:“买,市也,售人之物也。”《正字通·贝部》:“售人之物曰买。”《玉篇·贝部》:“买,市买也。”《说文·入部》:“籴,市谷也。”《玉篇·入部》:“籴,入米也。”《广韵·锡韵》:“籴,市谷米。”《字汇·米部》:“籴,买谷也。”可见“买籴”“籴买”属于同义复用,都是动词,均有“购买”义,故可换用。

“买籴”南朝时已见,如上文所举《宋书》例。“籴买”西汉时已见,如《韩诗外传》:“人得气则生,失气则死;其气非金帛珠玉也,不可求于人也;非缯布五谷也,不可籴买而得也;在吾身耳,不可不慎也。”可见《南史》用旧词“籴买”替换了《宋书》中的新词“买籴”。

【买籴】《汉语大词典》释为“买进粮食”。书证仅引《宋书·孝义传·郭原平》:“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7]5988孤证,可补,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神宗熙宁六年》:“安石曰:‘借与钱岂不能自买籴?’上曰:‘无可籴买故也。’安石曰:‘若私下散行籴买,尚患其无,即鄜延见草不支数月,卒然兵马食尽,如何令转运司买籴,此臣所以不敢不言。’”

《汉语大词典》未收“籴买”。

【沈深—深沉】

A.僧绰沈深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宋书·王僧绰列传》,卷71)

B.僧绰深沉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南史·王僧绰列传》,卷22)

《玉篇·水部》:“沉,同沈,俗。”《广韵·侵韵》:“沉,俗。”《字汇·水部》:“沈,同沉。”《正字通·水部》:“沉,俗沈字。”可知“沉-沈”是一组异体字。“沈深”“深沉”都是形容词,均有“沉着持重”义,故可换用。

“沈深”西汉时已见,如《史记·刺客·荆轲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深沉”东汉时已见,如《汉书·王嘉列传》:“相计谋深沉,谭颇知雅文,凤经明行修,圣王有计功除过,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可见《南史》用旧词“深沉”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沈深”。

2.词性不同而词义相同

《宋书》《南史》异文中词性不同而词义相同的同素异序双音词共2组,例如:

【节峻—峻节】

A.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节峻,颇从之游。(《宋书·周续之列传》,卷93)

B.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峻节,颇从之游。(《南史·周续之列传》,卷75)

《广韵·屑韵》:“节,操也。”《集韵·屑韵》:“节,操也。”《字汇·竹部》:“节,操也。”《说文·山部》:“峻,高也。”《小尔雅·广诂》:“峻,高也。”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峻节贯云霄”句,王琦辑注:“峻节,高节也。”可见,“节峻”是形容词,“峻节”是名词,均有“高尚的节操”义,故可换用。

“节峻”“峻节”均南朝时已见,“节峻”如上文所举《宋书》例。“峻节”如《南齐书·高逸列传·杜京产》:“会稽孔觊,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可见《南史》用旧词“峻节”替换了《宋书》中的新词“节峻”。

【节峻】《汉语大词典》释为“犹峻节”。书证仅引《宋书·隐逸传·周续之》:“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节峻,颇从之游。”按,《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作“峻节”[7]5225。孤证,可补,如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陈同甫谈兵》:“先生才高志忠,文雄节峻,原送入祀,庶修缺典。”

【年少—少年】

A.乡里年少,相率受学。(《宋书·沈道虔列传》,卷93)

B.乡里少年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以立学徒。(《南史·沈道虔列传》,卷75)

《说文·禾部》:“年,谷孰也。”《玉篇·小部》:“少,幼也。”《广韵·笑韵》:“少,幼少。”《孟子·万章上》“人少则慕父母”句,赵岐注:“人少,年少也。”可见“年少”是形容词,“少年”是名词,均有“青年男子”义,故可换用。

“年少”东汉时已见,如樊鯈《上言选举》:“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少年”战国时已见,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故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形,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雚泽,将遂以为郑祸。”可见《南史》用旧词“少年”替换了《宋书》中的旧词“年少”。

【年少】《汉语大词典》义项②释为“犹少年”。书证首引《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好交结豪杰,年少争附之。”[7]275时代过晚,可补。

三、《宋书》《南史》异文同素异序双音词结构变化

《宋书》《南史》异文中同素异序双音词的内部序列变异方式全部为AB/BA式,这也是同素异序词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从字序变换前后同素异序词的内部结构形式来看,就相对要复杂一些,主要有五种类型。

1.“联合式-联合式”。字序变换前后均为联合式,有26组:引接/接引、折倒/倒折、坐起/起坐、并兼/兼并、譬止/止譬、爱赏/赏爱、赠贶/贶赠、叛逃/逃叛、奔逃/逃奔、买籴/籴买、复兴/兴复;名声/声名、生平/平生、平生/生平、腹心/心腹、近远/远近、小大/大小、小大/大小、异同/同异、失得/得失、外内/内外、父祖/祖父;贫贱/贱贫、沈深/深沉、乱扰/扰乱、惧忧/忧惧。

2.“主谓式-偏正式”。字序变换前为主谓式,字序变换后为偏正式,有2组:节峻/峻节、年少/少年。

3.“偏正式-偏正式”。字序变换前后均为偏正式,仅1组:礼敬/敬礼。

4.“偏正式-主谓式”。字序变换前为偏正式,字序变换后为主谓式,仅1组:贤才/才贤。

5.“偏正式-联合式”。字序变换前为偏正式,字序变换后为联合式,仅1组:鞞鼓/鼓鞞。

马真认为先秦时期的同素异序词,其意义和语法性质都是相同的[8]83,《宋书》《南史》异文中的同素异序词意义都是相同的,但有少数同素异序词的词性和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与先秦汉语的发展趋势不同。

四、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情况及形成原因

与现代汉语[9]相比,《宋书》《南史》异文中同素异序双音词的使用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词形全部保留。有6组词语全部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它们是:奔逃/逃奔、名声/声名、生平/平生、平生/生平、腹心/心腹、年少/少年。这些词语的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只保留一个词形。有15组词语只保留了其中的一个词形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它们是:兼并、叛逃、复兴、远近、大小2①说明:在本文中,词语右边的数字表示该词语在文中的出现次数。、异同、得失、内外、祖父、贫贱、深沉、扰乱、忧惧、敬礼。正如王力所说:“在口语里,同义词达到了意义完全相等的地步是不能持久的。”[10]474由于同素异序双音词在功能、语义上都完全一致,而根据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那么必然会有一种形式成为冗余,所以有一种形式就逐渐被淘汰了。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消失,如“大小”的“大的和小的,可泛指一切”义;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祖父”不再指“祖父和父亲”,而仅表示“父亲的父亲”;“扰乱”不再表示“混乱”,而是指“搅扰,使混乱或不安”。其他12个词语的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三是词形完全消失。还有10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被收录,它们是:引接/接引、折倒/倒折、坐起/起坐、譬止/止譬、爱赏/赏爱、赠贶/贶赠、买籴/籴买、节峻/峻节、贤才/才贤、鞞鼓/鼓鞞。

一组同素异序双音词中的某一个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消失或者极少使用,主要是由声调顺序和意义差别导致的。古代汉语声调以平、上、去、入的次序为调序,这也适用于以并列式为主的同素异序双音词。汉语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问题,郑奠[11]445-453、曹先擢[12]406-411,454、陈爱文和于平[13]101-105、敏春芳[14]107-111、万献初[15]39-45、王云路[16]497-519等已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经考查②来源: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潘悟云制作的“《广韵》查询系统”。,在《宋书》《南史》异文同素异序双音词的52个联合式复合词中,有“折倒、兼并、深沉、逃叛、兴复、同异、贫贱、忧惧、心腹、止譬、赏爱、小大2、扰乱、买籴、引接”等16个词语是按照平、上、去、入的顺序组合的③具体来说,按照“平上”顺序组合的有“折倒、兼并、深沉”等3个,按照“平去”顺序组合的有“逃叛、兴复、同异、贫贱、忧惧”等5个,按照“平入”顺序组合的有“心腹”,按照“上去”顺序组合的有“止譬、赏爱、小大2、扰乱”等5个,按照“上入”顺序组合的有“买籴”,按照“去入”顺序组合的有“引接”。,有“奔逃/逃奔、名声/声名、生平/平生、平生/生平、坐起/起坐、近远/远近、父祖/祖父、赠贶/贶赠、外内/内外、失得/得失”等20个词语是按照平平、上上、去去、入入的声调顺序排列的④具体来说,按照“平平”顺序组合的有“奔逃、逃奔、名声、声名、生平2、平生2”等8个,按照“上上”顺序组合的有“坐起、起坐、近远、远近、父祖、祖父”等6个,按照“去去”顺序组合的有“赠贶、贶赠、外内、内外”等4个,按照“入入”顺序组合的有“失得、得失”等2个。,这两类词占52个联合式复合词总数的近70%①具体说来,其他16个词语的声调排列顺序是:“入去”的有“接引”,“上平”的有“倒折、并兼”等2个,“去上”的有“譬止、爱赏”等2个,“去平”的有“叛逃、复兴、异同、贱贫、惧忧”等5个,“入上”的有“籴买”,“入平”的有“腹心”,“去上”的有“大小2”等2个,“上平”的有“沈深”,“去上”的有“乱扰”。,这表明《宋书》《南史》异文中的联合式同素异序双音词也遵循了古代汉语声调平、上、去、入的排列顺序。另外,意义差别对联合式同素异序双音词字序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人们在选择字序时的习惯是:尊者在前、卑者在后;通指在前、专指在后;“吉、正、好”义的词在前,“凶、反、坏”义的词在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汉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等[17]72-75,[18]65,[16]505-510。

关于同素异序双音词的形成原因,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平仄押韵的需要产生了同素异序词;(2)方言产生了同素异序词[12]409;(3)构词之初语素的不稳定性产生了同素异序词;(4)颠倒词序构造新词说[19]70;(5)汉语词序的灵活性及巧合[20]79;(6)综合因素。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同素异序双音词的形成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占主导因素的应该是汉语词序的灵活性和语素结合初期的随意性及不稳定性[21]185。

猜你喜欢

宋书异文祖父
祖父瓷
一顶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祖父的一封信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宋书寒吴焕琴招贴设计作品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