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合三层双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为例
2021-03-25
(浙江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310018)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的全新的征程,中发〔2016〕31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教党62号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要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2]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需要系统梳理归纳各个育人元素,注重育人成效,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本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为例,围绕“十大育人”之一的实践育人体系深入研究,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探索构建“双合三层双轨”实践育人新模式,并进行多年实践实施,期望以点带面,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一、“双合三层双轨”实践育人模式的目标确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针对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明确指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3]而财政税务学院两个专业财政学和税收学因为其专业的鲜明特色,天然地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我们的育人理念是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财税专业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财税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在此培养目标中非常明确指出了社会责任、公共意识等,而社会实践是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4]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5]所以实践育人体系的目标确立,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专业实践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双合”,即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契合,二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要求相契合,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素养。
图1 实践育人目标的“双合”
二、“双合三层双轨”实践育人模式的整体思路
实践育人具有主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6]因此要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则要根据实践育人的自身特征进行设计。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教学内容体系和一个行之有效的实施执行体系,因此整体思路是坚持分层分类培养的理念,[7]一方面是根据时间轴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比如大一的社会实践、大二经济调查、大三专业实习、大四毕业设计等;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有的社会调研,有的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等,[8]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三层”体系以及实践育人实施的“双轨”体系。
(一)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三层”体系
贯彻分层分类的培养理念,将实践教学分为多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三层,在不同的层级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形成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分类架构如下图:
图2 实践教学内容的“三层”体系
1.基础层
基础层是实践教学中最基础的学习环节,其他实践训练的基础,在此层灵活设计实践内容,比如采取“低年级理论课+高年级实践课”、“前半部分理论课+后半部分实践课”、“理论讲授+实践作业”、“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践课”等组合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同时持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科理论最新前沿相结合。与之相适应的,在该层级学院设计了“税法知识竞赛”、“税法宣传进社区”、财经新闻解读大赛、“kan财经”学术新闻专栏等实践内容,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提高层
该层级是综合应用实践教学的提高层,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相关案例,提供基础数据,供学生课外进一步实践训练,实现课内仿真模拟与课外实践实训的联通。这是在学生学完一定课程,做过一些实践作业后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基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活动并形成实践报告,例如暑期社会实践、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调查等,此外就是在积累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后进行的专业实习、跟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毕业实习等等,该层级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9]学院设计暑期社会实践评比、三项调查报告评比,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估。
3.创新层
该层级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为载体,锻炼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该层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前期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进行实践辅导,同时给学生充分的主导权,自行实践锻炼,即“引导—辅导—主导”有机结合。利用短学期开展竞赛孵化、学科竞赛集训等实践课程,一方面将课外学科竞赛引入课内实训教学,根据行业著名企业所涉典型实际案例开发学科竞赛题目,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课内实训教学也推动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迅速发展。
(二)建立实践育人实施“双轨”体系
在实践育人的具体实施环节则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共建单位等形式,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10]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校内校外的“双轨”体系(图3),即在校内形成由“实训课程—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毕业论文”构成的第一轨道体系,在校外形成由“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构成的第二轨道体系,同时校内外实践育人实施双轨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从而到达实践育人目标。
图3 实践育人实施的“双轨”体系
1.校内轨道层面
校内的轨道有四个育人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通过实训课程,例如ERP实训课程、财政沙盘实训课程等,让学生在仿真模拟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第二个模块是通过第二课堂教育,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进取的内在动力和专业学习兴趣;第三个模块是通过第三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学创中心社团组织,搭建学科竞赛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等竞赛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第四个模块是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是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旨在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加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研究型学习和合作研究能力。
2.校外轨道层面
校外的轨道也分为四个育人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第二个模块是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假期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走入乡村、走进企业、走向政府,开展长时间的社会调研活动,帮助学生在初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确立成长目标;第三个模块是结合专业特征,引导学生聚焦专业相关的具体问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学习的方向性、自觉性和内驱力;第四个模块是开展毕业实习,让学生真正尝试步入社会,可以让学生在“准就业”的过程中,将校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思考总结,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能力。
三、“双合三层双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在目标明确和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以建机制、强队伍、搭平台和强保障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1+2+3+x”工作法,整合各方资源,高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完善一套实践育人管理机制
1.完善实践育人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指导委员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外组织管理团队;成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实践基地的管理工作;成立全国税务风险案例大赛办公室,加强对竞赛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华东地区大学生财税论坛联席会,加强对学术论坛的指导和支持;成立学院学科竞赛办公室,加强学院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的辅导和孵化。
2.健全实践育人规章制度建设
制定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完善学生暑期调查、毕业实习的相关规定;制定暑期优秀调查报告评选及奖励办法;出台税务英才和财通助学促教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师生的激励。
(二)建强两支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1.选优配强校内指导教师
学校选派专业教师担任综合导师、实践基地单位选任业务骨干担任社会导师,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实践教师队伍,完善实习教学队伍体系,共同指导实践过程、评审实践总结。目前学院共有27人担任校外财税实践教育基地的综合导师,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5人,博士18人。同时培育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目前已有4人获创业导师资格,2人获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3人获KAB师资培训证书。此外,建立了一支以辅导员为主,学生干部、班主任、综合导师为补充的思政实践育人队伍。
2.选优配强校外实践导师
从实践基地合作单位中选出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能胜任教学或学生指导就业的人才,聘请其为校外实践基地的社会导师。培训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选择总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浙江省财政、税务机关干部和浙江省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全国知名专业中介机构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负责校外实践中的合作性指导和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同时,积极联络校友,聘请杰出校友为社会导师、创业导师和职业指导师。
(三)加强三类实践育人经费支持
1.专项经费支持
依托国家级实践基地,按照‘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每年预算一定金额的经费,为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2.学院经费支持
学院每年划拨专门经费,用于支持学院教师带队指导学生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毕业实习,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3.社会经费支持
学院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校友基金和企业赞助等形式,获取校外资金,支持学院学生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活动,累计拓展经费支持近500万元,对学院实践育人活动经费进行了大力补充。
(四)打造“x”个实践育人平台
依托国家级实习基地——“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育人载体,重点打造“x”个实践育人平台。
1.校内“1+1+1”
积极开拓与财经类高校财税学科学院的合作,共同打造符合财税特色的学科竞赛品牌。税务专业打造全国税务风险管控案例大赛,吸引全国140多所高校参与,每年有近700多名学生参加,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目前已认定为国家C级的学科竞赛;财政专业联合全国财经类高校,15年坚持举办全国大学生财税学术论坛,每年有近40多所高校参与同台角逐;同时,积极邀请业内精英进校园,开展“红鹄好课堂”活动,开展“师友分享吧”、“相约星期四”、“红鹄好课堂”、“这就是财税人—听校友说”等活动,为学生分享实务讲解、职业规划、理想信念等活动,形成了1赛1论坛1课堂的特色实践育人平台。
2.校外“x”
拓展实践挂牌单位,同时加强科研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横向课题研究和调研工作,教师带着学生加入调研团队;发挥学院专业特色,积极服务于财税系统公务员的业务更新、政策理论提高等系列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让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事务;开设校外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中国财税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还开展海外课堂,组织学生去英国剑桥大学游学,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组织和安排财税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业务骨干来样讲授财税改革动态、业务管理流程优化等实践性较强、特色优势明显的专题,让更多的在校学生受益。
四、“双合三层双轨”实践育人模式的成效和启示
(一)取得的成效
经过前期多年的培育实施,取了较好的实践育人成效,实现基地建设、实践平台、竞赛成果三丰收。
首先是基地建设有拓展。建立50多个实习基地,累计300余名学生赴实践基地实习。建立多个志愿服务基地,4个党建共建基地,连续5年累计50余位学生赴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岩樟乡、查田镇,紧密围绕“三扶三创”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当地提供志愿服务,累计受益人群2500人次。服务项目受到了媒体人民日报、青年时报、搜狐网、团省委官方微博等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并获得2018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2018年龙泉市“新青年乡村振兴创梦行动”先进集体,2019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更有200余名学生参与学院教师扶贫调研和实践活动,遍布全省26个县,为浙江扶贫事业贡献浙财智慧。
其次是实践平台有特色。着力打造X个实践育人平台,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让实践育人更切合专业培养特色。其中“全国税收风险管控案例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财税学术论坛”均在全国取得较大影响力,吸引了全国100多个高校参与,受到了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经济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两个项目也都被列入全校精品活动项目。此外,学院积极打造“红鹄书院”思政品牌,以“红鹄好课堂”、“红鹄思享汇”、“红鹄实践营”等为依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方式,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田,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发展,投身社会实践,践行青春梦想。学院被评为浙江省“三育人”建功先进单位。
最后是竞赛成果突破。积极落实创新育人机制,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新苗项目立项数逐年攀升;创新创业类比赛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50余项,其中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1支队伍以省第二名进入国赛并取得国家级铜奖,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上的新突破。
(二)经验启示
通过前期的积累,努力的探索实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初具雏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点,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培养实践育人思维,提高育人认识
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意识不够,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部分实践活动受众面较小,尤其是第二、三课堂实践活动,关注度较低或者存在应付的现象,这归因于师生没有形成实践育人思维,因此实践育人“双合”的目标实现会有些不太理想。因此要从实践组织者到实践实施者再到实践受益者,逐步渗透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对实践育人的认识。
2.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
虽然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践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但仍存在校企脱钩,部分实习流于形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和实践基地需求,将“双轨”中的校外轨道做得更加扎实,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实践教育,或者以单位为核心开展实习,并经常性了解学生情况,加强与校外导师沟通联络,形成合力,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与实践基地双满足。
3.精心设计育人内容,促进三层融合
尽管三个层级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基础层到提高层再到创新层,层层递进,但是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加强各个层级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融合,而不能进行分割。三个层级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逐步提升和延伸的过程。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层”实践内容的顶层设计,贴合专业特色,契合学生需求,为学生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同时要注意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4.建立实践育人保障,确保育人实施
在目前已有的保障体系中,实践育人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实施,但仍会存在受制于缺乏诸如时间、资金和基地等情况。因此要继续建立指导教师保障制度,例如除了工作量之外,可以考虑教师的实践育人成果可以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学生实践学分认定制度,确保实践育人活动能有充分的政策保障。
5.重视实践育人评价,提升育人质量
目前学院已逐步探索实践育人的评价机制,但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均是基于学生学业效果的评价,对于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政育人成效缺乏有效的评判标准,因此需要在学业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思政教育成果的评价指标或者体系,只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更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敦促实践育人的积极开展,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