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道求法寻诗意—语文诗歌复习方法指导

2021-03-25王晓婷

考试与招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宋诗史书变法

>>>王晓婷

诗歌专题往往令人生畏,很多考生对诗歌的复习层次感不强,目标模糊。下面笔者就二轮复习中诗歌的学习进行探讨,以期对考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眼中有方向

就诗歌而言,一轮复习以教材为根基,重在梳理诗歌的基本知识;二轮复习要对照课标和往年试题,融会贯通,总结读诗和做题的思维方法、规律技巧。

对于诗歌,很多考生感觉晦涩难懂,没有兴趣,总在枯燥地背诵默写;对于试题,难以理解内容情感,缺乏文化积淀和情境代入感。考生答题往往不是三言两语没话说,就是长篇大论无采分点。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备考中也存在死记硬背鉴赏术语、照抄照搬答题套路、不能将术语和文本结合的情况。

基于考生对诗歌在感情上畏难、在答题中无章法的现状,下面笔者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帮助考生明确复习方向。

(一)明晰课标的考查要求

古诗鉴赏,高考的能力要求为D 级。D 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能力层级。具体到诗歌备考,指以下四个方面: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结合评论家的评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和创作的风格特点。

语文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到诗歌备考上,就是要求考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灵活的阅读技能;运用联想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直觉体验,进而比较辨识以发展逻辑思维;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鉴赏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歌;理解认同诗词文化,传承诗词品格。

(二)透视2018-2020 年高考诗歌试题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2020年全国卷Ⅰ唐诗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年全国卷Ⅱ宋诗 王安石《读史》2020年全国卷Ⅲ宋诗 陆游《苦笋》2020年新课标卷(山东)唐诗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全国卷Ⅰ宋诗陈与义《题许道宁画》2019年2019年全国卷Ⅱ唐诗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2019年全国卷Ⅲ唐诗 刘禹锡《插田歌(节选)》2018年全国卷Ⅰ唐诗 李贺《野歌》2018年全国卷Ⅱ宋诗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018年全国卷Ⅲ唐诗 王建《精卫词》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 2018年卷Ⅰ《野歌》考查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二轮复习时,同学们需要重点关注近几年试题命制的特点,将高考的考查重点与二轮复习对接,明确备考方向。

二、手中有脉络

方向明确后关键在于如何落实,笔者认为,二轮诗歌复习重在夯实知识、构建网络、提升品析能力,下面从多元化构建知识网络和多信息综合审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多元化构建知识网络

在一轮复习按题材类别整理的基础上,建议二轮复习过程中将“大家类作品”和“题材类作品”综合整理,这样既能知人论世感受“诗词人格”,又能术业专攻领略“诗词风景”。比如,对于高考题垂青的诗人杜甫,考生可在平时积累整合其赠别诗、咏怀诗等不同题材的诗作时,结合诗人年少优游、困守长安、战乱流离、短期任职、蜀中漂泊、舟中逝世的经历进行整合。只有丰富了文化积淀,阅读诗歌时才有代入感,才能增强情境感。再如,考生备考时要注意联系特定时代,唐朝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诗人,诗作有个性,也有时代的共性。

针对2018-2020 年高考题选材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诗歌交际功能的特点,考生还要查漏补缺,关注整合酬(戏)赠、投谒、题卷、题画、哲理等不熟悉的题材,总结通性通法。

(二)多信息综合审读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近三年诗歌命题的思路切合了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特点,题型灵活多变,情境性强,有效地检验了考生是否领会到诗歌的意蕴,避免了考生运用“答题套路”来蒙混过关。鉴于此,阅读诗歌的方法至关重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训练才能综合运用。笔者认为解读诗歌要读懂、品情、析法。读懂意味着表层理解,是最重要的一环,是针对“写什么”的考查;品情意味着深层理解,解决“为什么而写的”的问题;析法是审美鉴赏层面,针对“怎么写得这么好”而考查。多信息综合审读诗歌才能应对深层次的考查。这里所说的多信息综合审读,是指整合式译读,读诗要读朝代,读题目,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并进行整合式翻译。下面以相对较难的2020 年全国卷Ⅱ试歌试题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读题目—可知该诗是诗人在读史书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所写的,考生读诗时要带着“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来读。

读作者—考生很熟悉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最终失败。

整合题目和作者,考生应该思考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读史过程中有何感受?考生在译读的过程中应将“王安石、变法改革、读史书”结合起来。首联可以翻译为“自古以来获取功名也辛苦,行为事迹最终交付给谁记载在史书中呢?我变法的事迹谁来记载,如何记载呢?”;颔联译为“写史的人(补主语)当时糊涂还会承传错误,末等俗人纷纭相传更会以假乱真。(如果)我的变法不被客观记载,世间的人更会误解”;颈联译为“典籍所记载的不全是精粹,绘画难以画出精神,对于我的变法,史书也许难以记载我变革的精神”;尾联译为“小小的史书怎么能全部写尽先贤的深意?我只能面对落满灰尘且不真实的史书了”,联系诗人自身,可理解为:小小的我(变法受阻的我)哪里能顺应高贤(史官)的意思,将来会被不客观地记录到史书中。

高考题“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 分)”考查“是什么”的问题。

通过翻译,我们明白了史书典籍记载有不真实的现象,在读史书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精神。通过翻译,考生还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变法可能不被真实记载的担忧悲愤之情。这样整合考生脑中的知识和题干的内容就能较为顺利地答题了。

总之,诗歌在二轮复习中应有明确的方向、可运用的知识网络、可实现的目标、可操作的方法,也要有突破诗歌难点的恒心和毅力。希望考生在练习中不盲目、不混沌,悟道求法寻诗意。

猜你喜欢

宋诗史书变法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徙木立信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徙木立信
“汗青”原来是史书
反复变法
为小人物喝彩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