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安全视角下水利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白云湖水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为例

2021-03-25邓穗鹏

乡村科技 2021年35期
关键词:水利白云景观

邓穗鹏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水利景观作为水利工程的有效延伸,体现了人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为做好生态安全理念下的水利景观改造设计,需确保水生态保护修复和功能景观建造同步进行,从安全、系统、多样、生态及人性化多个角度进行景观规划与改造。

目前,我国城市水利工程多由水利部门进行统筹实施,而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城市设计多层面的考量,往往重点突出防洪安全,缺乏对水利生态保护与持续发展、环境多元价值、景观效果和使用价值的重视,最终导致建设的水利工程出现河道生态性差、景观效果欠佳、使用功能单一等问题。结合工程与景观这两个元素,把握好水利景观的建设方向,将水利工程与水利景观规划相结合迫在眉睫[1]。因此,结合在广州白云湖水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深度挖掘项目的生态地域特色,就生态修复、景观融合方面进行实践分析与总结,提出水利公园景观生态自然特色的塑造方法,以期为水利公园景观工程的设计、建设、改造与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1 项目概况

白云湖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湖街道和石井街道辖区内,是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水域面积最大的人工湖。2015 年,白云湖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但园内缺乏可供游人游玩的景观节点,道路系统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游人精神需求,需完善园内游览景观设施。白云湖景观提升改造围绕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3 个基本要素进行,景观改造过程中重点保留岭南特色,运用本土植物、大量湿地植物、低碳高新材料和创新的施工技术进行造园,打造一个四季景象分明的湿地园林景观,并使其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白云湖公园水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计划分4 期进行,笔者重点分析二期公共部分的景观改造工程。建设内容如下:东湖东入口山体跌水景区(含白云阁)、东湖停车场、东湖东北岸的休闲绿地景观(含栈道、亲水平台、休憩亭廊和儿童活动场地)、西湖北岸休闲绿地景观(含园路、栈道、古水闸和休息设施)、西湖西岸休闲绿地景观(含亲水平台和休憩亭廊)、西湖湖心岛(含岭南庭院)、西湖南入口(含入口广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及水电工程等。

2 水利公园景观建设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公园生态廊道的建设要求

水利公园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及公共空间。在当今“可持续发展”“城市有机更新”“河道生态恢复”等理念愈发受重视的背景下,人们对水利公园景观改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能拓展更多生态空间,而不仅仅关注水域的防洪、灌溉、水源供给等传统、单一的使用功能,凸显水利工程的人文景观、生态价值[2]。因此,水利公园生态廊道和配套工程的景观建设要立足水域水体特征,以自然生境为基础,重点应用当地的天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突出植物的生态效应,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水利工程的价值。

2.2 水利公园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对自然生态的日益关注,如何突出水利公园生态性和多功能性成为城市更新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已出现很多水利工程项目景观改造的优秀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水利工程景观改造修复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2.2.1 安全隐患凸显,生态功能欠缺。水利公园一般沿着水系建设而成,并借此进行水体与其他城市空间的沟通连接。但在早期水利工程规划中,由于忽视了河流本身的自然特征,导致出现与城市生态空间规划错位的现象,生态效益不佳。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布置不合理,导致水域生态廊道破坏加剧,影响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2.2 功能空间破碎。受早期城市开发无序状况的影响,出现水利公园被公路、桥梁或工业区分割隔离的情况,导致水利公园整体空间结构破碎,从而破坏了空间系统的连续性,最终导致水利公园开发利用率低、步行骑行等慢行交通系统不完善和游憩服务设施欠缺。

2.2.3 历史文化断层,地域文化缺乏。改造水利公园景观时,要充分发掘特色文化,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改造设计中,从而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人文品牌[3]。但目前部分水利公园项目未能充分挖掘场地资源和当地文化特色,往往为了突出水利功能,通过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对场地本土特色造成损害,城市历史文脉难以得到有效延续。

3 水利公园景观改造思路与策略

3.1 水利公园景观改造思路

生态安全视角下水利公园景观改造设计要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类型及政府部门的要求,再叠加实地调研,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从市民的诉求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得出适合水利公园建设的设计思路。

为进一步分析生态视角下水利公园景观改造实践思路,笔者以广州白云湖水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的公共部分景观改造为例展开具体阐述。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湖街道和石井街道辖区内,以打造集观赏、游憩、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区属大型综合性水利公园,突出生态公园的景观资源和传统岭南的造园特色,彰显水利文化特征,以塑造高品质滨水空间为设计愿景,在改造设计上总结4 条思路。

3.1.1 强调水利公园景观改造建设对城市生态的作用。白云湖作为白云区生态休闲、旅游休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地区小气候等生态功能[4]。在白云湖景观改造中,通过寻求综合改造思路,以整体性、系统性为导向,运用低冲击开发和低碳节能理念,合理控制工艺绿地的开发强度,完善公园绿地系统,注重高透水园路规划,采用给水净化和水循环,使整个系统的改造与城市发展协同共生。

3.1.2 充分挖掘岭南地域人文特色。在滨湖公园建设中尊重地方特色,除了体现在常见适宜性较强树种的选用外,还体现在地方建筑风格的延续、场地资源的利用、地方材料的运用及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融入。白云湖现有的园林建筑别具岭南风格特色,极具地方魅力。此次项目景观改造设计应沿用岭南风格,充分利用园内岭南园林建筑,进一步挖掘岭南地域人文特色,塑造独特的场所精神,让游客在游赏过程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3.1.3 突出人性化。改造白云湖景观空间时,合理规划公园,在功能上要以公共空间景观为主,同时兼顾功能多样化、设施便利化、服务多元化等方面,体现公园改造的人本关怀。同时,注重营造体验式地域特色空间,结合周边地域环境,提升公共空间功能的复合性与宜居性;充分考虑儿童活动需求,增加多种互动体验设施和保护设施,体现人文关怀。

3.1.4 突出水利特色。白云湖作为广州市北部水系首期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对周边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同时兼具雨洪调蓄和供人们休憩娱乐的功能。对于白云湖公园,应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分析和总结生态景观改造思路,以发展性思维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同时,充分利用好公园内的水利景观资源,打造出具有水利风景特色的公园环境,为开展生态环保、水利科普、防洪宣传等提供条件,便于向广大市民科普宣传环保知识。

3.2 生态安全视角下水利公园设计策略

3.2.1 合理布局开放公共空间。一方面,合理布局开放公共空间,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续。在白云湖景观改造开放空间营造上,合理充分调研、掌握场地周边的情况,以水域为主线,针对不同区域用地性质、建筑立面特征、城市节点等意象元素组织空间序列,构建水陆联动的发展廊道,满足不同空间功能需求,白云湖公园二期工程公共部分总平面规划图如图1 所示。该项目不同区段的景观建设各有侧重,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使冗长的长轴序列不再单调乏味,同时切合人们的使用要求。

图1 白云湖公园二期工程公共部分总平面规划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开放公共空间时,增加空间序列组织的多样性。对于长轴方向上的游憩空间,通过运用空间性质对比组织序列空间,能有效解决较长空间序列平铺直叙出现的呆板问题[5]。多种活动路径组织空间序列,通过不同的游憩路线串联不同的空间,进而给游客多种游览体验。在白云湖公园改造中,可沿长轴平行设置多条游憩路径,给游客提供不同的穿行体验。对于短轴方向的游憩空间,注重垂直界面的层次性营造,利用植被、地形和构筑物3 种元素在公园短轴方向上的有机结合,增加空间层次性,提升空间的功能性和游憩舒适度。

3.2.2 保留本土文化特色。改造白云湖项目景观时,需充分考虑广东省地域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结合广州市的特色植物和岭南文化特点,以“岭南特色”为本土记忆切入点。例如,在园林建筑的改造中,在岸上休闲空间及岛中庭院内设计具有岭南风格的亭廊,亭廊的风格形式延续现有的东湖八角亭形式,规划的亭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身刷外墙漆,顶部贴灰色琉璃瓦。此外,在湿地景区、水中栈道及驳岸边建设生态风格亭廊,亭廊的风格延续现有东湖木亭,为避免真木在户外开裂变色,可采用木构结构,顶部为灰色玻璃瓦顶,木材藏于屋顶下。

进行本土植物配置时,注重植物空间营造。例如,在疏林草地类型植物特色营造中,通过清理中下层杂乱的灌木地被,保留现有长势强健、枝叶茂密、遮阳效果好的高大乔木,增加开花乔木组团,营造疏林草地植物景观,既满足游人遮阳的需要,又能为游人提供舒适、休闲的林下活动空间。通过“缓坡草地+开花乔木组团+背景林”的植物空间形态营造,实现建成通透整洁的绿色基底和形成视觉焦点的乔木景观目标。而在滨水类型的植物特色营造中,保留现有长势良好的高大乔木,迁移长势不佳的乔木,清理中下层杂乱的灌木地被,增加开花乔木组团和滨水花带,丰富湖岸植物色彩和层次。通过“自然岸线+草坡入水+滨水花带+开花乔木组团+背景林”植物空间形态营造,建成曲线优美的草坡驳岸和生态交错的群落景观。

3.2.3 注重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利用植物打造自然式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为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陆地景观和水体景观自然衔接,落实白云湖项目时采用水体岸线生态设计,以自然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岸驳的砌筑,构建驳岸自然过渡区域,同时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和本土耐水型乔木,促进整体景观生态自然修复。从生态效益层面上看,这种做法不仅能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而且能为水域区域的两栖类动物、鸟类提供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显著提升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从景观效果层面上看,该方法既实现了水体与陆地的自然过渡,又形成了丰富、自然、和谐、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白云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打造一个以自然生态、低碳环保和文化科普为主题的湿地休闲公园,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低碳新材料和新措施的保驾护航。东西两湖的道路系统采用绿道模式,绿道系统的路面以生态透水砖和沙漠中的风积沙为原料,采用最新铺设工艺,利用有机高分子黏结剂,使砖体内的空隙细小、透水速度快、不产生径流。慢跑道铺装材料采用红色透水露骨料,沿湖休闲步道铺装材料采用黄色透水路骨料,入口广场采用100 mm 厚花岗岩饰面,活动广场采用50 mm厚拼色花岗岩或钢筋混凝土仿木材料,局部区域可根据设计主题采用特殊材料铺装。路面层无放射性,无有害有机物、无有害重金属。园林建筑大多使用塑木复合材料,减少使用原木,保护环境。林下覆盖环保有机透水材料。照明系统采用环保风能、光能互补灯具,使用绿色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为节约用水,采用湖水引流及抽灌技术,使湖水能用于绿化灌溉、清洗路面和清洁景区卫生间等。

4 结语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水利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是以当地特有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为主导。笔者以广州白云湖水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现代城市规划要求和项目现状、特点,深层次挖掘水利公园的自然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打造生态公园景观,希望能为水利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猜你喜欢

水利白云景观
景观别墅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白云(外三首)
我喜欢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