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2021-03-25李紫琦彭香萍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

李紫琦,彭香萍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李紫琦,彭香萍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为了探究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课题组采用自编的《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和《幼儿问题行为问卷》对136名幼儿的父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教育方式在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相异型五个因子上的分布不均衡,民主型因子得分最高,溺爱型、专制型和相异型居中,放任型最低;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显著。因此,父母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预防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行为健康发展。

问题行为;父母教育方式;幼儿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印发(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已公布(2021),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又纷纷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研究正迎来深度拓展的机会。父母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属于父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较为稳定的行为风格[1]。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幼儿行为是幼儿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外显与内隐活动[2]。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问题日益凸显。6岁以前所出现的行为问题比在青春期出现的行为问题更容易导致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3]。国外学者的跟踪研究也发现,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可以预测其成长过程和成年后负面心理的危险性、攻击性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早期的问题行为特别是早期外显的问题行为更具有持续性,直到青春期以后这种持续性才会明显地变小[4]。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处于心智发育初级阶段的幼儿受父母影响十分明显[5]。学术界虽然对父母教育方式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多表述为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等[6],但是重视父母教育方式的重要影响却是典型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理论就将家庭纳入微观系统,强调其对个体行为发展的最直接影响[7]。结合当前幼儿行为发展状况,探究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发展的影响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在天水市、萍乡市两地选取9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参加问卷调查,由家长描述出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一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整理后得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90.7%。其中,有男性幼儿65人,女性幼儿71人。

(二)工具

1. 人口学资料

本次调查测验中的人口学资料包括幼儿性别、问卷填写人身份、填写人学历等基本资料信息,用于考查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的相关性。

2. 父母教育方式问卷

采用自编的父母教育方式问卷,该问卷共15个条目,包含了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共计5个维度,每个维度3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从不如此”,5表示“总是”,民主型维度的题目为反向计分条目。在本研究中,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3,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6~0.91之间。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结果良好(2/=3.509;=0.935;=0.931;=0.922;=0.923;=0.079)。

3. 幼儿问题行为问卷

采用自编的幼儿问题行为问卷,该量表共12个条目,包含了攻击、社交、退缩和注意障碍4个分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从不如此”,5表示“总是”,无反向计分条目。在本研究中,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4~0.78之间。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结果良好(2/=4.409;=0.978;=0.990;=0.946;=0.946;=0.047)。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3.0和AMO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计算父母教育方式得分、幼儿问题行为得分及人口学特征分布的情况;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探讨父母教育方式得分、幼儿问题行为及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究研究变量的结构效度;采用多群组分析法探讨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间影响的性别差异[8]。检验水准=0.05。

三、研究结果

(一)父母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的测评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Harmon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研究变量中的父母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问卷的所有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析出5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首个公因子解释总方差的19.74%,远小于40%的临界值[9]。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父母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的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

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及其对应维度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如表1。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及其对应维度得分几乎是彼此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0.01)。这说明调查结果满足路径分析的前提要求[10],可以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及性别差异分析。

表1 父母教育方式和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维度的描述性和相关性矩阵

注:**. 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在 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三)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及性别差异分析

1.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作用

基于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继续探究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者提出的潜变量建模分析的程序[11],建立如图1所示的潜变量预测效应模型,采用偏差矫正的BOOTSTRAP法对该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模型拟合情况良好(2/=2.983,=0.972,=0.969,= 0.043),说明该模型中自变量(父母教育方式)对因变量(幼儿问题行为)的效应模型是成立的。其中,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效应显著(=0.43,=12.633,<0.05),95%的置信区间是0.320到0.667之间,不包含0,说明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图1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预测的直接效应(总体)

2.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的性别差异

采用多组比较方法对男幼儿组和女幼儿组的模型进行差异检验。进行多组比较时,首先将各路径系数进行自由估计,然后限定两组路径系数相等,用以检验男幼儿组模型和女幼儿组模型哪条路径系数差异最显著。结果发现,男女群组模型的拟合结果良好,2/=1.68,=0.90,=0.92,=0.07,限定所有路径相等模型与自由估计模型在问题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Δ2=37.13,∆df=7)。因此,对男幼儿组和女幼儿组分别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均能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水平,而对于男幼儿而言,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水平预测作用不显著(=0.21,>0.050);对于女幼儿而言,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水平预测作用却显著(=0.66,<0.001),这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在整体上对不同性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具体如下图2和图3所示,图中数字为该路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

图2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男幼儿组)

图3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女幼儿组)

四、基本结论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父母教育方式在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相异型五个因子上的表现倾向不同,父母教育方式中的民主型因子得分最高。本研究未见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存在广泛的相关,其中注意、退缩、社交、攻击均与教育方式的溺爱型、相异型因子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注意、退缩、社交、攻击与民主型因子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注意、社交、攻击与放任型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的显著关联凸显父母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显著影响表明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关注。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预测效应,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保持一致[12–13],与行为发生机制的生态系统理论基本观点相吻合[7]。幼儿身心发展普遍会同时受到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双重影响,其中,原生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方式反映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幼儿攻击、说谎等行为的发生[14–15]。不良的教育方式,如溺爱、放任、不一致等做法可以对幼儿问题行为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民主、专制等对幼儿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教育方式,会抑制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因此,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该重视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父母教育方式影响的性别差异有多方面的原因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育方式对不同性别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对于男性幼儿组而言,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不显著,而对女性幼儿组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首先,男性幼儿在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发展较快,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男性幼儿更容易出现高攻击性和低亲密度的行为倾向,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父母的家庭教育对改善和纠正男幼儿问题行为的困难度较大[16];其次,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不同学段的幼儿攻击形式不同,男性幼儿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表现更加突出[17],形成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效果比女性幼儿组更小;最后,父母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时,对于男性幼儿更倾向于采取相异型、专制型等强制力度较大的教育方式,幼儿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冲突等不良后果,并引发出更多的幼儿问题行为[18]。因此,父母教育方式的选择也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因材施教,不妥当的管教方式对预防幼儿问题行为不仅积极作用不明显,甚至还会事与愿违,形成反作用。

(三)家庭的民主氛围是幼儿行为健康发展的基本教养条件

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发展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父母要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养方式,及时走出“日用而不知”和“知而不日用”的家庭教育盲区,以积极的教育态度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预防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高度重视并正确地认识幼儿的问题行为,坚持用欣赏眼光看幼儿,以民主的氛围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行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忽视幼儿问题行为及其行为发展,不仅会降低个体的社会适应进程和行为发展水平,而且也会制约幼儿的适应程度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学前教育已经进入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正在进入“后条例”时代,基于民主氛围选择教养方式、践行赏识教育是广大家长应该具有的态度准备。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是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的思想保障。作为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持的有关幼儿发展、幼儿发展期望以及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认识[19],儿童发展观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引意义。父母要正确认识幼儿,坚持关注幼儿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状况,当幼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组织辅导;在幼儿遇到麻烦、产生沮丧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幼儿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时,及时引导幼儿改善交往方式,不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作比较,亲子相处讲究彼此尊重、民主协商,及时进行回应和沟通,争取更多引导教育的机会,满足合理需求。

[1] 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 95–103+109.

[2] 高茗, 陶芳标, 张金霞, 等. 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9): 1045–1048.

[3] 赵景欣. 养育者行为监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3): 500–504.

[4] 牛宙, 陈会昌, 王桂平. 儿童早期行为抑制与其日后社会行为发展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2): 114–117.

[5] 马爽, 高然, 王义卿, 等. 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现状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5): 51–61.

[6] 王燕利. 4~6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3.

[7] 刘杰, 孟会敏.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2):250–252.

[8] 张连生, 杨洁, 向安莉. 多群组分析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1): 105–106+109.

[9]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942–950.

[10] 刘国芳, 程亚华, 辛自强. 作为因果关系的中介效应及其检验[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 6(11): 665–676.

[11] 温忠麟, 侯杰泰, 马什赫伯特. 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5):593–599.

[12] 邓世英, 刘视湘, 郑日昌. 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2):51–55.

[13] 张雪.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 亲子依恋与祖辈共同养育的作用[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14] 王凡, 刘含君兰, 赵守盈.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3):121–124.

[15] 肖婕婷.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黑谎、白谎行为影响的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5):12–15.

[16] 孙崇勇, 多兰, 赵红, 等. 亲子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12):60–68.

[17] 徐文, 唐雪珍. 中、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点的比较[J].萍乡学院学报, 2017, 34(5): 99–104+113.

[18] 陈福美, 苑春永, 王耘, 等. 父母冲突对3~5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亲子关系和情绪反应强度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4):736–741,670.

[19] 李娟, 赵濛. 简议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与教师观[J].中国校外教育, 2019(20):145–147..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Young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LI Zi-qi, PENG Xiang-ping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Parenting sty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young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s on young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the group used the self-editedand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parents of 136 young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ve factors of the parenting type, that is the indulgent type, the democratic type, the authoritarian type, the permissive type, and the hetero type, were unevenly distributed. The highest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democratic type, the middle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indulgent, authoritarian and hetero type, and the lowest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permissive type;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was significant. Therefore, parents must adopt the correct educational styl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young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behaviors.

problem behavior; parenting style; young children

2021-09-06

萍乡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JY04)

李紫琦(1999—),女,甘肃天水人,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彭香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E-mail:xp325@126.com。

B844.2

A

2095-9249(2021)05-0112-05

〔责任编校:王中兰〕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什么是“好的教育”?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