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展览开启博物馆云端服务的有关思考

2021-03-24王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共享融合发展数字化

王璨

摘 要:文章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云展览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了博物馆围绕云展览提供的系列云端服务,从而探讨云展览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独特优势。作者进而分析我国云展览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建议博物馆应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创新云展览的形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云展览健康发展。

关键词:云展览;云端服务;数字化;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2020年,为满足疫情特殊情况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各大博物馆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纷纷推出云展览等系列活动,深受观众喜爱。云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力度大,不少博物馆借助云展览整合馆内展览、课堂、文物数据等不同文化资源,逐步打造出“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引发社会关注。

1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云展览发展现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博物馆充分利用已开展的以藏品信息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建设成果,上线了涵盖在线虚拟展览、数字全景展厅等云端展示项目。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抗疫闭馆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在线展览,全国1300余家博物馆开放网站、微信、微博等在线展览,访问量突破50亿次。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各地文博单位在“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上不断扩增在线展览内容进行推送。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收录300多家博物馆的420余个线上展览,平台访问量125万余人次。①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全国备案登记博物馆5535家,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超12亿人次/年。②由此可见,文物数量远大于实际展示数量,观众观展需求大,但云展览在总展览数的占比较低,现有的文物展示手段和传播形式不足以支撑现实需求。笔者以该网上展览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展览进行参观和体验,从展览的主题、数量、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了解疫情影响下云展览的发展现状。

从展览主题看,云展览涵盖历史类(59个)、艺术类(30个)、核心价值观主题展(27个)、革命纪念类(10个)、自然科学类(3个)等多种题材,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展览内容反映出博物馆对展览价值的挖掘程度。总体来看,历史类的云展览相对较多,显示出我国云展览注重弘扬历史文化。

从各省上线的展览数量上看,云展览共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展览的数量差异较大,且质量水平不一。如新疆、青海、西藏、宁夏、云南等省份只上线1~2项展览,北京、河南、江苏、浙江、上海等上线的展览数量明显较多。近期发布的《2020年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云展览”影响力评估报告》分别从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综合影响力、传统媒体影响力、社交平台推介力、网民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了评选,从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各项前20名排名中均以一级博物馆为主。③

从云展览涉及展览时间看,2020年有149项,2019年16项,2018年31项,2017年56项,2016年20项,2015年1项。云展览的数量在2020年有飞跃性的突破。

从展览形式看,云展览目前主要有三种展览形式:一是图文形式,即将展览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这是我国目前常用的展览形式,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陕西古代文明”。二是图文形式配以视频或展厅的360度全景,即对展览进行图文呈现之外,附加展览的相关视频或对展厅360度全景展现,这也是该平台上云展览较为普遍呈现的形式,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三是以数字全景展厅等三维立体形式进行呈现的虚拟展,这是我国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展览形式,如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即以VR全景形式呈现,并配有语音讲解。

各大博物馆围绕云展览提供一系列云端服务,如开放数字资源、推出虚拟展厅、开展直播、进行线上讲座等做法,吸引了大批媒体持续报道,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为加深云展览的传播力度,博物馆通过整合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各个板块,形成聚合网页,对60余个重点展览、40余个虚拟展厅、50多部展览相关视频、“国博好课”“文物云欣赏”等内容进行精选式的集中展示,推出“好展”“好课”“好文物”等栏目,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特色。云展览以数字化信息为立足点,带动周边多样化的云端服务功能。具体如下:

①展览展示:云展览既包括实体展览的在线版,也包括直接诞生于网络的在线展览,它打通了在线展览与数字馆藏的界限,实现了展览的在线浏览和在线分享的功能,还可在保存展览数据的基础上,方便保留和积累档案,实现构建展览史的功能。

②直播导览:直播活动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开展合作、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倡议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自9月6日启动持续9天,来自六大洲的16个国家级博物馆积极响应,16位馆长以在线接力的方式讲述本馆珍藏特色,阐释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全新的技术手段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世界文明之精華,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20余家平台参与直播,累计吸引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观看,微博话题阅读量1.9亿。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亦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方式,通过5G网络对主会场系列活动全程直播与话题推送。

③藏品数据:围绕藏品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打造数字化文物平台,将藏品数字化使之具有可保存性、开放性,便于查询、浏览和研究。云展览可链接藏品数据平台,观展时,点击展品,可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这也为教育活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数字化开发与资源整合将知识进行数字化集合,对实现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④教育活动:云展览提供教育学习功能的在线服务,包括讲解导览系统、在线课堂、特色课程、主题活动等多种类型,可将展览及文物的讲解浓缩为系列文化精品,以音频、视频等知识付费产品的形式发布,进一步探索网络互动式教育,将文物课堂大众化,推动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⑤文创产品:云展览可开设“在线购物”栏目,提供展览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便捷的网上购物服务。通过云展览开发在线互动游戏,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寓教于乐,从而拓宽博物馆教育的传播形式和功能。

目前,云展览还在继续推进,它通过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传播信息,提供可持续性的服务。这些云端服务不仅是应抗疫一时之需,在后疫情时代已经从辅助性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活动,将成为博物馆工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新场地。

2 云展览的发展机遇和独特优势

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①、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提高、业已积累的资源基础以及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等新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在线观众越来越多,云展览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线下展览从展品陈列、灯光布置、场景设置、空间感受等展陈设计以及原作魅力、面对面与作品、社会、文化互动经验等方面带给观众的感受是云展览无法取代的。观看云展览时,浏览者往往有快速阅读的习惯,难以深入感受作品内在神韵。云展览无法取代线下展览,但是云展览可通过现代技术打造360度场景等带给线上观众最接近亲临现场的参观感受,需要深入思考云展览的独特优势。

一是灵活便捷的观展方式。云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展览信息,满足更多人在线浏览的需求,观展触手可及,选择性无限扩大,拉近观众和博物馆的距离,提高了知识的普及率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丰富多彩的观展体验。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利用三维全景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享有三维互动体验,还可清晰观赏到平时在展厅里也无法亲见的文物细节,满足观众的求知欲。VR、AR、AI等高科技技术的加入更引发观众好奇心,让观众深度参与云游过程,增强互动,创新了博物馆的服务模式。

三是无限多元的展览内容。数字展览的全新浏览方式拓宽了展览展示空间,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数字化手段使博物馆可展示未曾开放的区域或鲜少展出的展品,云展览将展览信息进一步扩容,为展览或展品链接更为丰富的相关展览简介、展品信息、背景知识、研究成果、甚至还有文化产品等延伸性内容,让观众增进知识,做好知识储备,有目标地前往线下展览参观。

四是广泛迅达的传播力度。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云展览打破传统传播方式及范围的有限性,有效提升了受众的覆盖面和信息的触达率,通过没有距离概念的互联网将传统的静态馆藏文物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文物信息,向国内外无限传播。

五是轻松愉悦的互动方式。提供交流的互动渠道,观众的可参与性更强。观众参观不再是单一接受信息,可进行实时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观众是展览最重要的评论员。云展览带给观众别样观展体验的同时,观众能即时在线反馈,对展览做出评价。这有利于策展人把握云观展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策划、调整展览,丰富展览内容和形式。云展览亦反哺于线下展览,在线下展览前期宣传时,云展览可就部分展览作品高清图片进行在线分享和预热,开发更多潜在观众。

六是降低辦展成本,提高文物展出率。有些藏品由于体积过大、不便移动或者珍贵程度很高等客观存在的特点,不适合实体展出。云展览不受文物易损和展览场地空间等约束,使温度、湿度、光线等问题不再成为制约其展示的障碍,云展览将所有数字化的展品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网络平台呈现,解决了展品的借用、运输、保险、场地、物料制作、展期等问题,能大幅度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体现了云展览自由、开放、便捷的优势。

3 云展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云展览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虚拟展示和数字共享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时空壁垒。但云展览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云展览由于数据量大、数据传输对网络速度的要求更高,公众观看云展览遭遇页面传输延时,降低了用户的体验和观展舒适度;二是云展览发展不均衡,各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云展览经费投入和重视程度不一,导致云展览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在展览数量、内容、形式方面明显较好;三是博物馆展览数据化基础工作总体还不够,数字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馆际差异很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相对较好,中小型博物馆还很欠缺;四是云展览更新不及时,呈现有待优化。

从展览形式看,有些云展览在表现形式上较为单一,缺乏艺术性、观赏性和设计感。一些云展览仅对图片进行简单的整合,介绍信息过于简洁,没有充分反映展览本身的价值,图片无法缩放,分辨率较低,视频制作较为粗糙,视频观看不流畅。从展览内容看,一些云展览的展览叙事不清晰,内容深度不够,讲故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从展览技术看,制作技术存在一定漏洞,场景切换不流畅,影响展览效果和用户的体验感,没有将展览技术与展览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4 发展云展览的建议

云展览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发展云展览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云展览跨越地域限制将各种展览呈现给公众学习欣赏,公众能根据喜好自主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博物馆知识的传递。二是有利于保护文物,延长文物使用寿命。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将文物数字化有利于永久保存,推动文物活起来,实现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与线下展览互为补充,将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发展路径传播给世界。四是有利于推动博物馆品牌建立,延伸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云展览平台实现藏品动态管理和观众动态管理,构建公众科普教育平台和研究平台。公众信息的相关反馈可促进博物馆实体展馆管理水平提高,扩大博物馆知识传播的范围,丰富博物馆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效果。五是推动博物馆线上经济功能实现,发挥馆藏资源的特性和优势,深入挖掘无形资源,将资源转变为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正因如此,笔者建议博物馆应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创新云展览的形式,采取措施促进云展览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将云展览制度化和机制化。目前云展览缺少总体设计和专项规划,人力、财力等各方投入和技术应用不充分,知识整合生产和传播机制不健全。要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积极总结积累经验,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引进力度,加强社教人才投入,增强新闻宣传专业人才的培育。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创新方式发展云展览,包括互联网思维等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突出重点,有计划、有层次地实施云展览建设的总体规划,避免出现建设错位的现象。

第二,夯实博物馆数字化基础建设工作,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推进云展览工作,积累文物和展览数据是基础,应尽快设立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博物馆可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有规划、有重点地做好展览和藏品的二维、三维数据采集,对展览的重点文物和展厅的数据确保应采尽采,保证藏品的来源、物理特征、历史信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等数据的系统和完整,又不能忽视经济规律,全盘三维化是难度极大且完全没必要的。在线直播内容亦可进行深度加工、二次创作,打好讲好故事的内容基础,将文物讲活、讲生动,为进一步在线传播奠定坚实基础。在全方位做好文物藏品数据采集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藏品数据的保护。此外,还应该持续推进藏品数字化标准工作,避免出现数据孤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拓展云展览展示技术和宣传手段。云展览并非简单地对实体展览进行三维虚拟,生硬地把线下展览复制到线上。应根据展览主题和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整合数据,并根据媒介的传播特点及大众观看习惯进行调整,避免内容和形式的重复。在系统阐释展览主题的基础上,可借助VR、AR、沉浸式体验等科技手段更有效地展示、宣传和普及,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效果。要提升信息技术整体环境,开拓现代的数字化展示理念。联合企业打造云展览的柔性合作机制,做好网上展厅的宣传和运营支持,让展览在新媒介活起来。科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分享和传播知识,促进资源共享,增强公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应立足馆藏,深入挖掘和整合馆藏资源,选择适应社会发展、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进行展示。展览要用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展示和宣传教育。积极采用更多的宣传推广模式,借助新媒体宣传途径进行推广。

第四,挖掘整合各资源要素带动博物馆新业态发展。博物馆可将云展览作为平台和渠道,将更多文物、线下展览、社教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搬”到云端。结合线下实物展览、线上实景直播、线上主题展览、专家课程讲解等多种形式营造观展体验,将各类看似分散的资源要素予以整合,拓宽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利用渠道,在实体运营之外拓展新的可持续的文化消费方式。按照跨界融合原则,尝试多种运营模式,实现跨品牌合作、跨区域运营、电商化营销等创新产业行业模式,促进本行业和其他行业跨界合作,将有技术手段的企业和群体纳入进来,扩大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渠道。

第五,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博物館文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文化服务机制。开展云展览内容展示和线下展厅导览相结合的一体化、常态化服务,保障持续运营。目前,文化资源数据内容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难以实现为教育研究欣赏服务的根本目的。引入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工作思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云展览深度链接资源,接入各大博物馆数字展览资源,实现博物馆馆际之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博物馆与专业人员之间、博物馆与数据库之间的互通互联。

第六,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云展览的对象是用户,博物馆应改变管理理念,以用户为中心,采用人性化设计,构建满足用户体验为目的云展览服务体系。策展人要重视数字时代大众观展习惯,根据云展览的特征进行策划,将传统经验与数字化形式适配,创新性地采用合适的展览形式,深入挖掘展览内容,结合展览的主题、展品的特点、展厅的结构和氛围等多种因素,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将其以观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全方位、多层次地优化用户观展的视觉体验,激发其浏览云展览的兴趣,提高展览效果。

总之,博物馆在大力发展云展览的同时,应加速推进相关的云端服务,充分利用主营业务资源,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及资源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同步提升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共享融合发展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WebGIS的合肥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客户逆向服务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物理框架设计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