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1-03-24刘春华
刘春华
摘 要:古诗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情感的一个重要纽带,可以让学生攫取智慧,并且获得美感熏陶,但时代的隔阂,高考的压力等原因造就了古诗文阅读教学的难题。笔者认为,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引导深度学习,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1-0187-02
【Abstract】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Chines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it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and cultivate their pass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so it can make students more intelligent and gain aesthetic edification.But the estrangement of the times,the pressur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other reasons have brought up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should focus on the core literacy,guide students to the deep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High School;Ancient Poetry and Prose;Reading Teaching
高中階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和情感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情感的一个重要纽带。但社会的发展使得生活娱乐多元化,学生的阅读鉴赏也难免走向浅薄,加之时代的隔阂等因素,学生更难以领会古诗文的神韵,故而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常常困扰着广大师生。因此,本文将从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导向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四不”教学理念。
1.不要让“敬业”遮蔽“专业”
敬业是精神,专业是能力。身为人师,诲人不倦自是可贵,但若一味地埋头苦干而不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结果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而言,它更是犹如天书,硬要让他
们掌握其中的字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文言知识,不亚于滚石上山。于是,老师开始加班加点,利用课间时间给他们“开小灶”,利用放学时间来小测,见缝插针,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有的不领情,有的纯粹应付,个别听进去了,换个问题就不会了,老师气疯,学生气馁,明明是勤勤恳恳的敬业,却弄得两败俱伤。但如果老师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枯燥的文言知识变得有趣,让单一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让学生期待,效果是不是就事半功倍呢?
以教授文言文《荆轲刺秦王》为例,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了初中篇幅短小、内容简易的文言文,突然间面对这样的大篇幅文章,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一味敬业地强迫学生学习,效果只会差强人意。反之,让学生将课文改成课本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材料、翻译、编剧、表演,可以说,没有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是没办法演好课本剧的。如此一来,枯燥的文言知识不再索然无味。
可见,“敬业”固然重要,但不应让“敬业”遮蔽“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学,而不是仅靠自己的“敬业”强迫学生被动学。
2.不要让“进度”遮蔽“实效”
在日常教学中,迫于教学压力,我们一般都有“进度”要求,然而一味地追求“进度”,却往往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不应仅满足于完成一堂课,而是要保证课堂的实效性,让自己的课堂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素养,如果我们为了追求“进度”和忽略了学科核心素养,那么这将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我们应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更应成为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只追求进度的课堂,教授完杜甫的《登高》,学生可能只学会背诵默写的应试技能,而没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美的能力,涵养情趣,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学完班固的《苏武传》,可能学生的脑海里只剩下一堆文言文知识点,而忽略了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操,以及品味文中所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诚然,要保证课堂的实效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花费更多的课堂时间,而迫于教学压力、应试压力等,教学进度不可忽视,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不要让“进度”遮蔽“实效”。
3.不要让“外显”遮蔽“内敛”
学生的性格也不尽相同,有的活泼外向,有的羞涩内敛,所以在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地关注到多数学生,不要因为只关注到“外显”学生的反应而忽略了那些“内敛”的学生,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因为那些沉默的学生,往往隐藏着许多问题,他们或许是因为不善言辞而不敢发言,或许是因为怕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提出来会被嘲笑而沉默不语,或许是因为基础薄弱课堂上完全不知所云所以缄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不自觉地会被“外显”的学生带着走。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在提出“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是如何转换的?”这个问题后,“外显”的学生很快就抢答了,教师误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堂内容,便进行下一个环节,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并非那么容易解答,对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把整篇课文读完就已经很困难了,更谈不上读懂,那么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当老师提问时他们选择沉默,而如果老师没注意到这点继续上新的内容,那么他们不懂的问题便越积越多,久而久之,愈发觉得语文课堂无聊,产生厌学心理。相反,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这些“内敛”的学生,适当多提问“内敛”的学生,便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课堂提问方式不应仅限于你问我答,也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给“内敛”的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而不是让课堂成为只属于“外显”学生的舞台。
不要让“外显”遮蔽“内敛”,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
4.不要让“应试”遮蔽“兴趣”
迫于高考压力,在高中阶段,大多数老师还是采取了应试教育,高一的学生已经在学习高三总复习的内容,高一的学生已经在做高考真题,这些屡见不鲜。但过分地强调应试技巧,过多地进行题海战术,反而会让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也慢慢消磨掉语文爱好者的学习兴趣,更遑论那些基础薄弱、本来就对语文没什么兴趣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疲于练习,成绩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便有学生成绩进步了,也并不代表他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了,可能提升的只是他的应试技能,而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相违背。我们要的并不是一台应试机器,而是一个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能力强、个性鲜明、兴趣广泛的立体的人。
以教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如果教师关注的是应试技巧,那么在讲解这首词时,他可能会寻章摘句,侧重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用典的作用、辛弃疾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分析等,学生学完这首词,可能会掌握一些古诗词的应试技巧,但却很难真的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些只是高考加分的筹码。反之,如果我们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自己是内在驱动力而主动去学,效果会截然不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作者、与时代、与文化产生联系。在授课时,利用辛词好用典的特点,讲出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文化意味,补充教材之外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辛弃疾深沉悲愤的爱国情怀,理解这种情怀背后的社会背景,讲解精彩内容,而不是囿于应试需求。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无法带领学生畅游浩渺书海,但我们可以让学生由一篇作品爱上一个作家,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愿意回家后自己去阅读相关书籍,在自己的探索与学习中,逐渐提升语文素养。
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便有了学习动机,且对于课堂讲的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
古诗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走近作家的内心世界,走近遥远的古典时代,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思绪,更深刻地認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玉.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20(07):59-60
[2]陈艺文.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2019(0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