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培养小学生体育品德
2021-03-24刘玉敏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的出现和发展,是培养和增强中国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品德的有利阵地。根据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体育教师需要结合“以德为先”的优秀理念,布置相关体育活动任务,促使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也可以促使其在课后和同学、伙伴或是家长共同完成相关活动任务,同时实现体育品德培养的目标。现如今,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和小学生的自身努力之下,小学生已经逐渐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且在结合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小学生品德意识、品德情感的培养和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的显著增强。
关键词:体育活动;品德意识;重要性;综合素养;培养策略
一、 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性、合作性以及竞技性等多种性能,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均有更多的培育作用和实际意义。体育教师始终秉承着育人育德的基本原则,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并且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同时依托于现实生活,不断地促使课外体育活动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涵养。
一、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特征
小学阶段一共跨越了六个年级,虽然小学生一直处于小学阶段,但是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之间还是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主要体现在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上。这就使得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身心发展规律的小学生,组织其进行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以此促进小学生的良好健康成长。
(二)丰富性特征
其丰富性主要体现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上,其中,不仅包含着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球类活动,还包含着田径、铅球以及跳远等多种课外体育活动,通过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这些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发现,有些体育活动更注重小学生的速度素质的培养,而有些体育活动更注重小学生的力量素质的培养,还有些体育活动更注重小学生的灵敏素质的培养。
(三)集体性特征
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是需要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才能够很好地进行下去,而这种合作意识就是集体性的一种内在表现。而无论是合作精神,还是集体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三、 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品德渗透的优势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的开展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也是极其重要的。而通过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将思想品德理论付诸实际行动,课外体育活动便成为品德实践的一种重要表现。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独有活动优势,和一般的理论性体育课程不同,其实践性尤其明显。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小学生完成相关体育活动任务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对其在活动期间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状态和言语特征以及表达方式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误区之处和品德缺陷等,以此不断地渗透相应的体育品德,促使其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等特征,从而促进渗透效果的最大化。简而言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外显在大量的活动任务之中,而内隐在丰富的思想品德渗透之中。
四、 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品德渗透的策略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以及水平和体育教师的知识以及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系。与此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优势绝不仅仅只有增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也是隐藏的优势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渗透。因此,想要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小学生,就要从体育教师角度入手,一方面,由学校进行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其中,体育教师可以观摩其他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且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和揣摩,他是如何将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品德教育进行无缝连接的,并且是如何潜移默化地促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的。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类教育讲座,邀请体育教师参加,不断促进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个人素质的增强。除此之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可以使用榜样示范法,体育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主动地交流,小学生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到小学生,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会越来越突出。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相关体育活动任务,此时的家长就要促使小学生感受到其自身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严谨态度,这可以起到很大程度的表率作用。久而久之,在学生家长的影响下,小学生也能够独立、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师布置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任务。
(二)注重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个性培养
经过长时间地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和渗透性,根据其活动的多样性特征,需要体育教师对其活动方案进行预先地制订和设计。而为了更好地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体育教师需要全方面、多角度地对不同体育活动的内容、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其与体育品德培养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以此促进活动方案朝着针对性、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同时促使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增强。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体育四年级《足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体育活动具有集体性的特征,因此,体育教师可以促使小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进行足球活动。通过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在足球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等。有的小学生说,自己的队伍输掉了足球比赛,但是自己球队的成员的球技明显比对方球队的球技好,为什么会输呢?此时的体育教师就可以不断地渗透关于合作方面的精神和品质,在小学生认识和明确了合作的意义以后,可以更好地和队友进行配合,从而更喜欢参与更多的足球活动。除此之外,根據天气、季节的变化,如冬季等,一样需要进行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寒冷的天气正是锻炼小学生坚毅品质的好时机,但是体育教师要注意适度原则,适当的冬季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同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体质,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体质的强弱,促进体育活动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进行体育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部分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着合作因素,因此,体育教师更多地需要围绕着合作精神对小学生进行培养和增强,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之中,进而形成优良的精神品质。比如,在进行4×100米接力跑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向小学生进行规则的讲解,然后,可以组织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此项活动,并且要求小学生可以在2分30秒的时间内完成。接着,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了一些小伙伴。回到课堂以后,只有部分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该任务,此时的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及合作交流和讨论,说出难以完成任务的原因。有的小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了错跑现象,由此耽误了不少时间,最终促使活动任务难以完成。而出现错跑的原因,是小学生和伙伴之间的合作出现了问题,并且没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而通过这样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使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进行自主思考,促进其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增强。
(四)结合体育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抗挫折意识
小学生既可以进行独立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进行小组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可以进行互帮互助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渗透不同的品德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促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相应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正确的品德意识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为接下来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融合的。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首先要统一小学生的抵抗挫折的意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全体小学生的共同发展。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外篮球活动,并且布置给小学生一定的任务,即为成功投篮3个。当小学生返校后,只有少部分的小学生完成了该任务。此时的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任务过程进行了解,原来一开始,小学生都还兴趣十足地进行相应的篮球活动,但是没过多久,就有部分小学生放弃了篮球活动。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在几次投不进篮筐后,便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再继续进行该活动,而这正是由于抗挫意识严重不足所引起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小学生重新对篮球活动产生兴趣和信心,促使小学生形成课外活动小组,并引导小组中的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在同齡的小学生之间,沟通也会变得更加顺畅,面对同伴的坚持不懈,后进生也会产生更多的前进动力,不断地促进自身抗挫折意识的培养和增强。
五、 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体育活动在开展期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小学生,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地更新和改善相关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并且不断地加强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体育品德,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品德的持续增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的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陈振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87):124-125.
[2]徐宁.刍议小学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强化策略[J].新课程,2020(40):232.
[3]余建勋,黄若华,李东利,等.中国女排精神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有效性探索[J].体育教学,2020,40(7):12-13.
[4]王艳波.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以团队精神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18(9):167.
[5]杨风,南天涯,冉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运动,2016(18):58-59,135.
[6]魏发贵.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素养的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107-108.
[7]郑泳娜.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8(6):180-181.
作者简介:刘玉敏,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