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智媒体的再媒介化
2021-03-24段瑞疆
段瑞疆
摘要:封面新闻是主流媒体进行智媒体转型的探索与创新,旨在打造新一代媒介关系的互动形式,并致力于内容生产、技术发展、价值引导的理性塑造。本文以感知建构、语境重置、审美设立三个维度为研究方向,对封面新闻的再媒介化转型作出分析。
关键词:智媒体 再媒介化 传播特征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于2016年5月4日正式上线,是封面传媒旗下的核心产品。作为我国智媒体的代表,它是依托于前沿科技的既有经验,力图把握媒介关系的一次尝试。同时,它也是在媒介形态更迭和传播方式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交流与媒体互动普适性发展的一次尝试。封面新闻提出智媒体概念,并以再媒介化为阐释依据,对媒介与媒介、媒介与受众、媒介与世界作出价值理念与角色适应的合理解释。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认为,再媒介化就是“新媒介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的形式与内容,有时也继承了后者中一种具体的理论特性和意识形态特征”。封面新闻通过频道、直播、“青蕉拍客”、“听封”等多种形式对电视、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介进行再媒介化,辅以“报料”与“音频上传”功能对新闻报道记者角色的继承,成功实现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基因塑成的合理构建,并结合感知、语境、审美三个维度达到了受众的期待与理解。
一、共情体验嫁接感知建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运用,基于受众经验感知与心理建设,视听传播与技术变革呈现出再媒介化意义下的兼容。传播方式贴合于媒介与感知的极大程度的互动,使得媒介产品生产、形式、系统模式、受众心理期待等相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在封面新闻中,通过对感知的建立,塑造出崭新的新闻叙事潜力,感知方式的建立包括感官通道的载体嫁接与场景的量身定制,促使用户的情绪感染与投入。
1.感官通道的智能体验促进了封面新闻感知的建构。封面新闻通过“视、听、读、聊”的综合体验使产品对受众的感官通道做出了沉浸导向的探索。封面新闻平台设有频道、直播、听封等主干功能,每一板块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支系列,其最重要的文化贡献不是封面新闻的功能设计成为一种思维,而是它可以成为一种符号操纵者,从而再媒介化早期的影像内容、声音内容等,即符号操纵技术。封面新闻进入社会信息的形式以及结构中,将故事叙述的传统方式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以设备连接相应的功能,构成新的媒介存在并用于感官表征。同时,它还通过AI技术对用户视听方式进行升级,实现了视频与播报等相对传统的信息输出在AI技术背景下的渠道转换,从而达到智媒体对以往传统媒体及其行业的再媒介化。
2.场景的塑造也尤为重要。再媒介化具有再现与重新利用的功能,其核心特征是不可分离性。正如杰伊·戴维·波特(Jay David Bolter)与理查德·克鲁斯(Richard Grusin)所讲:“重新使用的内容可以提供一种模拟给所有感官,其真正目標在于调动所有感官。”以此为基础,实现心理过渡与感知位移,进而体验终端输出的场景。例如,据封面新闻客户端统计,“真假金奥木地板”侵害商标权纠纷的庭审,观看人数共计可达41.6万;还有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的直播,观看视频的受众也不在少数。封面新闻的直播体验以多元化与多样性特征延伸了受众不同新闻信息需求所依托的场景,除了与受众实际生活距离相对较远的场景,封面新闻的直播还囊括了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例如,“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介绍十月份生猪生产形势”等直播。当前,人们的休闲娱乐、信息摄入与互联网的发展休戚相关,交涉程度愈渐加深。将场景设立作为互动前提,以直播、频道以及诸如生活、娱乐等的场景展示,拓展了用户的感知维度,建构了用户的感官在场,使用户与信息形成共情,进而消除了使用者的第三人视角,以场景衔接感官,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视角辐射激发语境重置
封面新闻为媒介生态赋予了新的叙事语境,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应用,封面新闻结合了社群、媒介形态、话语权力三者共同关系的考量,重置了新闻语境。封面新闻通过打造社交项目替代个体单线的信息生产,运用话语权力视角切换替代媒介流程单向调度,结合媒介关系的存续再现替代媒介主体的迭代式微,从而以此为基础重置新闻信息的传播语境。
“青蕉社区”是封面新闻正全力打造的一个青年视频社交项目,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功能服务连接用户,挖掘“90后”青年原创短视频的生产能力。青蕉社区的属性决定了个体媒介的生存发展与社区之间的立体关系,调整着媒介传播维度的导向。它既有媒介的根本属性又集合着媒介的渐进优势,通过个人视频生产在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对叙事文本加以诠释。以青蕉拍客的视角为基础,封面新闻秉承着媒介对世界表征的描述实践,在媒介历史的演进下此消彼长般得以互补。通过封面新闻平台借助媒介集合对拍客个体代表的摄影媒介进行再媒介化,媒介的互动领域得到了全新的扩展,拍客主体的意义也在封面新闻的媒介再现中得以建构。
由于个体认知的视角切换,以及对内容的主观互动,封面新闻的话语权力分裂成了自定义的无数个体。拍客们打破了媒介主体对话语权力的掌握,以个体实践着自我理想的自定义。通过视角的二次切换,话语权力还会交予被拍摄者的手中,从而隐藏媒介的工具视角,凸显话语权力的人性化特点,使得拍客拍摄的自定义与封面新闻看客的期待不期而遇。在这一过程中,封面新闻被赋予人格,它给了话语权力自我调适的空间,以用户为主,全方位展示不同视角下话语权力辐射对内容生产的驱动力量。封面新闻的主流媒体转型实践得益于以互联网逻辑为用户带来语境的个体化呈现,通过对时代要求、媒介思维、受众服务等多方因素的考虑,借助技术变革将媒介的互动价值反哺新闻信息的传播矩阵,促使了封面新闻传播形式与传播语境的革新。
三、价值转向推动审美建立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与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所谓杂交,即本身具有一定差异,同时又可进行优良性状互补的操作。媒介也不例外,除了语境重置与感知建构外,其审美也在媒介结构和性质优化发展的同时产生相应变化。封面新闻借助视听建构新方式对以往视听媒介进行再媒介化,使人们在世界的形象认知与情感体验的交互关系中得到提升。人们可以通过智媒体对视频时代的话语权形式作出以再现为目的的再媒介化,以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新闻视频的发力与创作,并以此为表达方式,促进人们对社会的主客观结合的认识与理解。关于封面新闻的审美设立,这是促进视频客观功能与视频视角主观属性的具体统一,经过相应的加工,在内容、价值观与技术的具象层面作出体现。
在封面新闻中,视频以装置应用般的存在对传播关系的空间进行几何调节并建立感知审美,从而生产出新的空间关系。封面新闻作为一个媒介平台,拟定着互联网对新闻文本的再媒介化。以个人的视角作为青蕉社区的散点视线,将分布于全球的拍客所拍摄的视频进行汇聚。例如,主题“打卡8D魔幻城市重庆”,征集方式为在封面新聞的客户端青蕉社区上传10分钟以内的原创主题Vlog,添加主题名称。其作品样式以个体行动为基础展开短视频形式的自由搭配,如以文字、图片、声音等素材的辅助来展现主题的核心内容。这个过程是对之前媒介关系的解构,也是封面新闻对人和互联网关系的新的建构。人际传播的再媒介化促进了视角下放,空间点线维度的重构与传播主体的迁移延伸着传受关系从单向到双向再到循环往复,即线性至立体的几何美感。
封面新闻的内容审美也在再媒介化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内容的多样性丰富了封面新闻的内容生态。在封面新闻中,首页可以点击“报料”,青蕉社区可以上传视频,听封模块可以进行“音频上传”,单就封面新闻的板块设立来看,下方的“首页、频道、直播、听封”对应上方的诸多细化分支,包括几十种内容的延展,贴合用户的兴趣和需要。而从内容来源看,同一主题由不同个体视角加以渲染,借助用户对内容的生产进而扩大信息的范围,以用户多样性作用于内容多样性,释放传播张力。由此,促进用户与内容的互动,以去中心化为基础增强用户黏性。从内容的展示角度分析,技术同样为内容带来了多样性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技术的方式如MR、VR、AR,让内容更加新颖”,如虚拟演播室系统和MR视频制作技术,利用3D建模等科技手段对其中一个主题的系列视频进行报道,使科技手段的呈现在视频中进行装置作用的再媒介化,通过虚拟与现场共同作用带给用户临场感。以技术综合装置,在人机关系的临界点引导用户与内容的空间凝视,从而构成内容的审美表达。
封面新闻的价值审美还与封面新闻的宏观审美形成了共振。封面新闻塑造了个人进入互联网讲故事的新形态,个人与信息内容生产的关系随之变得更加亲密,过去媒体为吸睛而滥引内容的情况也成为极不可取的方向。封面新闻同样以吸睛为目的之一,但除去了低俗的扭曲价值,而是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导向,结合理性引导,树立正面价值。例如,在“听封”中,既有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红毯大片,也有仓央嘉措的诗集鉴赏,既有成都烧烤界“LV”的热度话题,也有封面开讲名家孟宪实的趣谈武则天,从流量到价值皆作出定位引导,在给予年轻用户差异化选择权利的同时,也展示出其个性化表述的特点。在媒体再媒介化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主流媒体中的新星,封面新闻始终坚持主流价值观。封面新闻通过引导话题的价值导向,纠正算法以受众兴趣为中心的错误偏向,赋予智媒体正确的技术灵魂,将正能量的内容趋向于价值变现,并以智能技术、价值为维度确立发展愿景,促使新兴媒体的正确价值观树立,实现封面新闻价值审美的核心主张。
四、结语
封面新闻作为“智媒体”理念实践的范例,在传统媒介完整外延的媒介化基础上进行了再媒介化的转型。一方面,媒介间的互动是其存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封面新闻在此基础上解除媒介间的互动壁垒,成为媒介发展的趋势所向;另一方面,封面新闻作为媒介间互动的承载平台,运用多维立体的视角挖掘媒体的新形态与新特性,无疑为将来智媒体乃至更为新颖的媒体形式作出探索。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当前主流媒体的转型与创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关于其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将成为媒介生态环境中值得研究与关注的问题。
作者系新疆艺术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本文系2019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影像记录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976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丹]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Jay David Bolter,Richard Grusin.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M].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0.
[3]张菲菲.深度推进AI+媒体应用,打造智媒体——封面新闻的融合发展探索[J].青年记者,2019(18).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方埜.媒体融合迈向纵深:视频化与智媒化[J].传媒,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