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1-03-24万冬冬
万冬冬
摘要: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这既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也指明了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困境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今天中国的持续发展而言,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号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这样的发展观是一种线性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西方国家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超越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它“在发展理念上主张以公平的姿态和饱满的人文情怀尊重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的鲜明特点。“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在人類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协调发展关系,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和对人的制约性,指出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前提条件。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人类都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和制约性决定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同自然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得到大自然的馈赠,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又有创新性的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邓小平倡导植树造林,以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党的十二大提出保持生态平衡。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道路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次会议强调建立生态环境制度,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性质定位、战略目标、制度框架和具体措施,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具雏形的重要体现。
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不仅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提出我国环境保护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大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关系由盲目崇拜到利用征服再到破坏性利用转而走向和谐共生的崭新文明形态,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次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担当、蕴含着真挚的为民情怀、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从植树造林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再到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表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逐步深化。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立足,也无从说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梦就会因没有坚实的基础而只能成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美丽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更关乎民族的未来。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文明的起源、延续以至衰亡,都与支撑文明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当支撑文明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类创造的文明也就会被毁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古代文明的兴衰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个就是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走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必然要求。“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 由于地球生物圈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灾难不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灾难。无论是河流污染、土地沙漠化、能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还是全球气候变暖,都已经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毫无疑问,如果自然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人类也很难苟活,起码在目前文明的高度下不可能幸免。”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集中体现了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也要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从全球视野着眼,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1972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自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以来,中国一直是该组织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1984年,中国参与起草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1993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国。1994年,中国率先制定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8年,中国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之后又颁布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促成了《巴黎协定》的签订。《巴黎协定》被认为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达成的最重要的国际协议,是在全球层面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地球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话语、中国原创、中国表达。”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03):1-16.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程伟礼,等.中国一号问题:当代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5]秦书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6]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王传玲,杨建民.资本逻辑与生态文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
[8]陈学明.谁是罪魁禍首: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刘大椿等.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0]黄承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