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与实践路径

2021-03-24陈有联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陈有联

摘 要: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农业是产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赣州市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在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该文选取农业中的蔬菜产业,剖析赣州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旨在探讨乡村振兴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理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必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4-0005-03

Abstract: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primary tas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In recent years, Ganzhou City has taken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as the key to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explored beneficial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vegetable industry in agriculture, analyzes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Ganzhou, and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ogic necessity; Practical path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上升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三农”政策的主题。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最古老、最基础的部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与成色。

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基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生产、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3]。其核心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1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是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党中央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比较突出,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中的短腿。高质量发展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只有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腿短板,才能确保“三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

1.2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轉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已经彻底告别了长期短缺的历史。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695亿kg,同比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6500亿kg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kg,高于人均400kg的国际标准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测,未来10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能力大幅提升,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对动物性产品消费需求增加,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国内总消费量分别预计增长20.7%、8.9%、39.5%、9.8%。一些大宗农产品过剩,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大路农产品多、优质高端农产品奇缺,市场需求矛盾不断加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农业供给质量,走质量兴农之路。

1.3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下农业强、农民富的必然要求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农业面临新挑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了农民的收益空间,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增长,占了总成本的50%以上。农产品跨区域流动量大,物流成本也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2道“紧箍咒”,束缚农业发展的压力持续加紧,农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面对生产成本“地板”持续抬升,而市场价格逼近“天花板”,过去农业以数量增长为主的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必须调整和转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2 赣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辖3区2市13县,共有行政村3461个、自然村48170个,乡村人口680.9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9.27%,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赣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农村家家户户有种植蔬菜的习惯,但只是传统的零星露地种植,靠天吃饭、“提篮小卖”,长期以来本地应季蔬菜城镇供应自给率不及50%,春淡、秋淡自给率不足30%。赣南作为革命老区,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少,有“十三五”国定贫困县8个、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县3个,贫困村93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3万人,是江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针对这一状况,2015年下半年赣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设施蔬菜的决策部署,把蔬菜作为短平快的农民增收项目和农业首位产业来抓。2019年全市蔬菜播面达到134980hm2,总产量368.32万t,均占江西省1/5左右,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转变,全市发展设施蔬菜面积1.70万hm2,是2015年的16倍。全市90%以上的规模蔬菜基地成为扶贫基地,带动7.02万户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赣州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试点示范论证阶段:主要是2015年底至2016年间,引进赣县铭宸、瑞金九丰等企业试点示范种植大棚蔬菜,成功实现技术转化,种出高品质蔬菜,并逐步扩大到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示范基地。二是纠正发展乱象阶段:主要是2017年间,及时纠正盲目求大、过度求洋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进服务能力强的蔬菜企业,发展经济适用型大棚,推动发展基本菜农,推广接地气的实用技术。三是引领有序发展阶段:主要是2018年间,邀请国内专家实地把脉问诊,编制出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培育计划,探索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发展路子。四是破解发展瓶颈阶段:主要是2019年以来,以撂荒空棚整改为契机,推行基地建设规范,逐一突破棚型、品种、茬口等难题,搭建对接粵港澳大湾区平台,制定赣南蔬菜标准,积极打造富硒品牌,推动蔬菜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赣州发展蔬菜产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做法:

2.1 强化科技引领,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注重借智借力,聘请国内蔬菜实用性研究领军人物、团队带头人,成立赣州市蔬菜产业专家顾问团,邀请山东寿光专家来赣州挂职,为蔬菜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巡回指导。整合赣南科学院、赣州农校等资源,组建本土蔬菜团队,构建技术转化平台。建设蔬菜产业“两中心一基地”(设施蔬菜良种引种示范中心、设施蔬菜实用技术集成测试中心和蔬菜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技术攻关,筛选适宜品种,努力解决生产环节风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技术员常态化在蔬菜基地开展服务,线上线下大规模组织轮训。重视蔬菜产业人才培育,实施乡镇蔬菜技术人员定向培养、乡镇“三定向”农技员提升和种植能手、基地技术员培育“三项计划”。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引进培育职业菜农的若干措施》,以优惠政策招引市外家庭型职业菜农,通过传帮带壮大本土菜农队伍。

2.2 创新生产模式,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不同阶段的难题,及时纠偏、攻坚破解。组织形式上,坚持农民主体,细化产业分工,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的组织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从示范种植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转变,发挥合作社纽带作用,把种植环节完全交还给农民。基地建设上,制定设施蔬菜建设规范,严格建设程序和标准,引导科学选址、规范建园,鼓励国有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大棚。特别注重棚型改良创新,研制适应赣州气候并具备冬保暖、夏遮阳通风、春避雨功能的竖式顶放风连栋双膜大棚。品种茬口上,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和本地市场,把握春提早、秋延后,越夏台风菜、越冬错季菜等高价茬口,主打茄果类、瓜果类蔬菜,兼顾发展叶类菜。

2.3 注重延链补链,积极构建全产业链 盘活各方资源,推动服务供给从“内循环”向“大循环”转变,形成优势互补。补前端,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种苗繁育、农资供应、技术示范、市场销售和钢材、配件加工等生产两端的蔬菜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资源、有技术、有市场、带动能力明显的示范服务型企业。建设赣南蔬菜配套产业园,发展农机、大棚材料加工等产业。抓中端,引导规模种植的企业有序退出生产种植环节,突出示范种植和技术试验,重点在服务生产的两端拓展业务。延后端,走“大流通”路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赣州配送分中心,培育蔬菜购销经纪人队伍。把牢质量标准和市场话语权,创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发布赣南蔬菜地方标准,布局发展一批富硒蔬菜基地,扩大赣南富硒蔬菜影响力。

2.4 完善政策措施,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把发展蔬菜产业列为县长工程,市、县2级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起“一套班子抓蔬菜产业”的工作机制。政府每年印发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年度目标,下达发展计划,列入考核内容,常态化进行调度,用指挥棒推动各地比学赶超。设立蔬菜产业发展资金,逐年加大财政投入。针对关键环节,优化奖补政策,适当对基地钢架大棚、喷滴灌设施、预冷设施和土地流转等进行奖补,对技术培训、带动务工、培育菜农进行补贴,对高效示范基地、经营模式创新、专业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培育、质量品质提升、冷链物流等给予支持。推出“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财政安排10亿元风险缓释金,撬动8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蔬菜等全产业链建设。设立蔬菜价格和产量保险,解决菜农后顾之忧。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就是产业兴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离开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农业基础稳固,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基于赣州蔬菜产业发展实践的案例分析,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发挥好农民、企业、政府的作用。

3.1 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5]。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低文化、女性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谁来搞农业”的现实问题亟需解决。实现产业兴旺,培育现代农民是关键。要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使之成为骨干力量。充分考虑农民利益,通过土地流转、要素入股、基地务工、反租倒包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让农民多环节、深层次参与产业发展,获得更多实惠。

3.2 引导企业向两端服务 有效的组织形式对最大程度提高劳动效率、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细化产业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融合体,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最大效应。与农民相比,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信息、市場等优势,既要大力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项目,也要规范行为,严把从业资格门槛,防止非农化现象。积极引导企业的服务链条向前、向后延伸,以企业的服务推进生产标准化,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提供产前环节的育苗供苗、生产布局,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产后环节的产品收购、市场营销全程配套服务,推动企业和农民合作共赢、共享发展。

3.3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扶持,将政策支持导向转向培育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质的高质量乡村产业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快构建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服务队伍,建立服务效果评价与激励机制,推动农技人员常态化开展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建立信息监测和发布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开展品牌创建和推介,打响区域公用品牌。注重产业长期培育,及早预测和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3]汪晓文,李明,胡云龙.新时代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论纲[J].改革与战略,2020(1):96-10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58.

[5]韩俊.新中国70年农村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15.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