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化石收藏、鉴定与鉴赏

2021-03-24胡睿宸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鉴定鉴赏化石

胡睿宸

摘 要:我国境内古生物化石存量丰富,但收藏交易市场发展不规范。文章对大同中生代恐龙化石和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与研究、化石的定义、动物化石分类进行介绍,浅谈化石鉴定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化石;鉴定;鉴赏

化石收藏作为文物收藏品中的一类,在收藏界一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化石产地收藏交易如火如荼,国内外主流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藏品争夺愈演愈烈;其二,非化石产地对此类藏品因陌生而不敢问津,使此类藏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大同市是国内化石主产地之一,已知地下化石蕴藏从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晚期。新生代第三纪到第四纪的古生物化石蕴藏量与学术价值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化石收藏市场发育现状、大同古生物化石分布与研究、化石鉴定与鉴赏做一简述,使收藏者对化石标本收藏有一个初步认识。

1 国内外化石收藏市场发育现状

国内多家媒体曾报道产自我国的珍稀恐龙蛋窝化石在美国拍卖的消息。这块蛋窝化石地质时代属于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距今已有6500万年历史,其因保存完好的19枚恐龙蛋中含有初具雏形的小恐龙胚胎,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不断攀升,最后的拍卖成交价为42万美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外化石市场发育现状:第一,化石价值远远超过国内行情。通常国内化石市场价位是以人民币计算,而国外同样的化石价位则以美元来计算,高出国内价七八倍,有些动物化石还远不只如此。第二,国外销售渠道畅通,出手快,升值也快。而国内化石市场经营和收藏规制不健全,相应的交易行为转成暗中买卖,导致许多珍贵化石流失海外。第三,法律层面上,化石买卖目前是政策和法规管理的灰色地带,对买卖的标准和违法活动的量刑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界限不清,使收藏人左右为难。

我国古生物学界有两个震惊世界的發现:一是云南澄江帽天山地区的动物化石群,学术界通称其为“澄江动物群”;二是辽宁朝阳大地的古生物化石群,被科学家们命名为“热河生物群”。前者属寒武纪,经研究已发现12个类别的80余种古生物化石,分属于无脊椎动物、原生脊椎动物、古植物的生物痕迹和粪便化石等。这一奇观,古生物界用“寒武纪大爆发”来比喻在寒武纪早期(距今5.45亿年前)所发生的生物突发事件。澄江动物群因发现化石生物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被誉为“20世纪生命演化重大事件的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与澳大利亚埃迪拉克动物群、加拿大的伯吉斯动物群并称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而后者辽西“化石宝库”热河生物群新的发现和研究高潮迭起,使人眼花缭乱,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的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目前为止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大致可分为4个组合:①孔子鸟—中华鸟龙—张和兽组合;②满洲鳄—潜龙—辽西鸟组合;③狼鳍鱼—满洲龟组合;④华夏鸟—朝阳鸟—鹦鹉嘴龙组合。发现的鸟类化石有:孔子鸟、长城鸟、辽宁鸟、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票龙及中国鸟龙化石。我们在注意其科研价值外,也关注了其产出过程。这些标本除中国鸟龙外,其他鸟类化石都是从当地农民或化石商手中购买的,甚至一件标本几家科研机构竞买,更有甚者一个标本的正、负模分别被两家科研机构购得,命名成两个物种。竞买使一块好标本的价格从几万上升到几十万。这是发生在国内的事情,也只是国内价,如出境其价格远不止这些。

我国古生物化石产地还有多处,如陕西关岭动物群、河南西峡动物群、内蒙古恐龙动物群、南京汤山动物群、湖北新洲植物化石群、山东山旺化石群等。这些古生物化石群有的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有的成立了博物馆,给社会带来了精神财富,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扩大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由此应运而生的化石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化石在国外商店、拍卖行、博物馆里都可以见到。国外较大的化石市场有美国图桑、德国慕尼黑等。国内的柳州、桂林、贵阳、锦州都有大小不一的交易场所。

我国得天独厚的地质环境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成为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成为化石产出和收藏的大国,收藏人数激增,交易场所不断扩大,化石价值炒作逐年抬升。但是,我们在把玩化石时必须要注意到相关政策界限。

目前,相关行政法规有3部:第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第二条第五款规定“具有科研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一样受国家保护;第二部是文化部颁布的《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将化石保护范围严格限定在两类当中具有科研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第三部是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按照目前的规定,古老的古生物化石归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其古老的时间划定在新生代第三纪以前;而第四纪以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归文物部门管理;除去上面规定的“两类具有科研价值”化石,按已知地方法规一般正常收藏交易活动在3级以下化石中进行。

2 大同古生物化石的分布与研究

大同史前考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而真正进入科学的发掘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对大同阳高许家窑遗址、青瓷窑遗址、小站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和对大同周边地区第四纪地质古生物、旧石器文化进行大范围考古调查后,初步建立了大同盆地旧石器考古学框架。从新荣区发现恐龙化石到天镇恐龙调查及随后进行的五次发掘,我们对该地区地层古生物分布、埋藏情况、研究前景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根据史前旧石器考古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分支系统,中生代从三叠纪—白垩纪即恐龙时代,时间跨度从2亿5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即哺乳动物时代,时间跨度从6500万年前到5万年以前。这两段地质年代内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是收藏界经常见到的收藏把玩的化石标本。

大同中生代恐龙化石分布目前发现的有新荣区新荣镇东北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地层、天镇县将军庙乡晚白垩纪地层和左云县辛窑沟。山西境内发现的恐龙化石地点仅此三处,共发现恐龙化石2000多件。天镇晚白垩纪地层恐龙动物群的组成、性质和特征,证实这是以一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华北龙科不寻常华北龙和鸟臀类恐龙甲龙科杨氏天镇龙为代表的,含有兽脚类和鸭嘴龙类的别具特色的晚白垩纪恐龙动物群。恐龙动物群包括:蜥脚类、鸟脚类、甲龙类、鸭嘴龙类、兽脚类、禽龙类等。已经命名的恐龙化石有蒙古疾驰龙、戈壁微角龙、姜氏巴克龙、中华不寻常龙、杨氏天镇龙等。天镇晚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发现,被学术界确认为是一项重要的突破性发现,对恐龙的分类、演化、迁徙和灭绝与古动物地理分区及该地区的环境变迁和地壳的构造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大同新生代第四纪旧石器考古涉及脊椎动物化石分布是以形成于第三纪中新世的大同湖(大同盆地)周边为分布范围,以阳高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化石标本而命名的许家窑动物群为主的,及大同盆地周边地区出土的零散化石组成的这一地区以第四纪脊椎动物为基本框架的动物群。许家窑动物群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内涵丰富并有早期智人化石的哺乳动物群。共含有20种哺乳动物:食虫目2种、兔形目2种、啮齿目2种、食肉目2种、长鼻目1种、奇蹄目3种、偶蹄目8种。其中绝大部分种类是能适应寒冷条件的类型,如野牛、河套大角鹿、赤鹿、原始牛,还有能适应森林和灌木丛环境的动物,如虎、野猪等,也有能适应沙漠草原环境的野驴、羚羊及各种鼠类等。从这个动物群组成情况分析,结合当时进行的地层中采样研究,反映出当时大同(大同湖)生存环境是干凉气候下的森林、灌木和草原相交混的地带。

大同盆地周边地区历年来出土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以象化石为例,有猛犸象、纳玛象、剑齿象、嵌齿象,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盆地四周,城东以采凉山六棱山南北为轴线北到青年岭—南到广灵一带,城西以雷公山、大钟山、七峰山南北为轴线北到得胜堡南到怀仁县一带。第三纪脊椎动物的残留种有长鼻三趾马、蹄兔、嵌齿象等;第四纪脊椎动物有盘羊、鸵鸟蛋、原始牛、犀牛等。其中嵌齿象第三臼齿化石是我市近年来出土的最为珍贵化石之一,为研究早期象类进化史,特别是嵌齿象迁徙分布范围提供了实物资料,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

3 化石鉴定、鉴赏概要

我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化石是滄海变为桑田过程中的见证。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在《麻姑仙坛记》中根据江西麻姑山顶一座古坛附近发现的化石推论:“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更为科学地依据化石推断河北太行山的海陆变迁与华北大平原的成因:“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着,皆浊泥湮耳。”

作为化石收藏者,只掌握脊椎动物化石中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一般知识足矣,下面把这两类化石鉴定基本框架介绍如下:

什么叫化石?化石是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物。化石的保存类型一般分为实体化石(又分为未变体和变化体)、模铸化石(又分为外模、内模、内核、复型等)、遗迹化石(又分为足迹、潜穴、移迹)和化学化石四类。

脊椎动物化石鉴定一是要把化石归到一定的分类单元中去;二是为无法归类到已有分类系统中去的化石建立新的分类单元。学术界一般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鱼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其中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是收藏界的主要收藏对象。爬行动物分为一个纲,四个亚纲,十九个目,这一类化石如蛇、蜥蜴、鳄、翼龙及恐龙等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动物,由于年代在6500万年以前,出土化石与周围胶结物几乎成为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围岩”,这是区别化石是中生代和新生代一个重要的标志。第二个标志为化石石化程度极高,手感重,用舌尖舔有黏着感。第三个标志为出土化石层位较低,覆盖在新生代地层以下,我们把这个层位简单称为中生代沉积层。第四个标志是熟悉爬行动物各部性状及位名,以便对零散化石作归类分析研究。

哺乳类动物分为一个纲,三个亚纲,二个次亚纲,十九个目,十三个亚目和七个次目。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目一级分类单元有奇蹄目(马、犀、獏、雷兽、爪兽等)、偶蹄目(野猪、河马、骆驼、鹿、牛、羊等)、长鼻目(各种象类如:始祖象、乳齿象、剑齿象、嵌齿象、猛犸象)。

另外在哺乳动物分类系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类—“灵长类”是通过化石研究人类起源的分支科学,也称为“古人类学”。我们把它单列出来是为了引起重视。这个进化系统学术界目前公认分为四个阶段,即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总体进化趋势为:大约在600万年前人猿分化;约在25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人类开始制造石器,用火,身体更加高大,真正的人属诞生;到了约200万年至100万年前,人类的脑量增加,思维能力提高,行为和活动更加复杂化;约在20万年前现代人种出现,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并逐步创造出了艺术、音乐、语言及石器文化;1万年前人类已由狩猎采集生活改为定居的农业生活。

在我国,灵长类化石发现最早的是中华曙猿(江苏)和世纪曙猿(山西)。最早的人类化石有:元谋人(170万年前)、蓝田人、和县人(100万年前)、北京猿人(20~40万年前)、许家窑人(10万年前)等。许家窑人化石的发现为在“大同湖”(广义大同湖包括大同盆地、蔚县盆地和阳原盆地)生活的远古人类提供了证据,更为在这一地域寻找早更新世人类化石树立了信心,一旦发现将被誉为是21世纪人类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化石的鉴赏与鉴定相辅相成,鉴赏寓于鉴定之中,鉴赏更注重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由表及里观察事物,包含时代的特性,而鉴定本身就是还原真实。对一个化石收藏者而言,真正的鉴赏比鉴定更难。化石鉴赏首先要观察其完整程度,如果出土化石是动物的某个部位,最重要的是头骨(角和牙齿)部位,然后是椎骨、肋骨、肢骨部位;其次看其石化程度,一般讲石化程度越高,结晶程度越高,表面硬度越高,石质感越强,但不失骨质外形和表皮纹理;再就是看其是否是新属新种。时代要早,保存要好,层位要清,这是鉴赏的最高要求。

化石收藏、鉴定、鉴赏像一个环扣,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化石收藏家,除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野外考察,用艰辛的劳动去换取第一手资料。在此笔者希望大家要拓展收藏兴趣,丰富收藏内容,有付出就有回报,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为繁荣化石收藏市场和文物事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鉴定鉴赏化石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鉴定与利用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