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2021-03-24徐浩楠
徐浩楠
摘 要:青花瓷作为我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不仅做工精巧,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明代的青花瓷色彩沉稳艳丽、质地细腻,极具东方民族风情,在造型、色彩、纹饰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对于青花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官窑受外来影响较多,比较严谨规范,而民窑瓷器以民间生活和百姓题材为主,更加生活化,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章基于此对明初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将青花瓷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展现给读者。
关键词:明初;民窑;青花瓷;艺术特征
0 引言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器,瓷器上的画面是由青色的矿物原料绘成的,又名“白地青花瓷”。从元末明初开始,青花瓷便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质地细腻、发色沉稳艳丽,在造型、纹饰、色彩等各方面都逐渐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青花瓷极具艺术特征,比如青花瓷是由高温烧成的白瓷胎,而不是陶胎质地细密、紧致等,且为在高温下的透明白釉,而不是其他的单一色釉。同时,青花料是氧化钴,使青花发色更具特色,而不是氧化铜所呈现的发色灰暗或偏红质感。在纹饰上,青花瓷是在画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所以纹饰在釉下。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种类中特别的一种,非常具有艺术研究价值。真正奠定青花瓷重要地位的时期始于元末明初,尤其是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在整个明代瓷期发展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青花瓷的众多研究当中,往往更注重官窑,而非民窑。20世纪初,学者普遍认为明初民窑青花瓷器粗制滥造,工艺及艺术水平不及官窑,但实际上民窑青花瓷具备很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所以,本文以明初青花瓷为研究对象,从青花料、纹饰等多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及艺术表现力。
1 明初青花瓷概述
青花瓷器是整个明清瓷器发展的中流砥柱,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审美倾向,还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明代介于元代和清代之间,明代青花瓷青花的发色色阶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传统的明青花瓷发展分为明初、空白期、明代中期、明代晚期、明末清初转型期五个阶段,而本文主要研究明初期,包括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
民窑是指相对于官窑而言的民间瓷窑烧造的日用瓷器,即非官方监管造瓷,其产量远远高于官窑产出的瓷器,烧造瓷器的规模极大。明初瓷器发展属于官窑民窑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瓷器业一片繁荣,明早期御窑厂和民窑青花在整个陶瓷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总体而言,明初民窑青花瓷在洪武时期虽产量巨大,但发展还不是很繁荣,可能是受到元末战争的影响,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洪武时期的瓷器制作大多沿用元末旧制。而在永乐时期,明成祖在位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瓷器业快速发展,在瓷器制作中不断创新和改良,同时因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珍贵的苏麻离青料,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宣德时期被誉为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海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和贸易交流日益增多,使瓷器业高速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等制度,促进和提高了民窑瓷器工艺,使工匠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所以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的质量和数量都大有提高。本文从青花瓷的胎釉、纹饰、青花料等方面阐述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特征。
2 胎釉
从青花瓷的制胎与施釉角度來说,通常所说的坯胎分为两个制作阶段,坯是将瓷土通过手工制作成型,胎是通过窑温对坯进行烧制。施釉是指在坯体内罩上一层釉料,也称上釉。青花瓷施釉的方式大致有四种—浸釉、吹釉、浇釉、荡釉。浸釉是指将坯体浸入釉料当中,利用胚体和釉水的吸附能力挂满器身。浸釉通常适用于器物的外壁,对小器物进行施釉,由于浸釉时手指抓着器物底部,所以底部通常呈不规则形状,留有手指痕迹。明初采用浸釉这一施釉手法的为小瓶、鸟食罐、高足碗等。
洪武时期开始出现官民竞烧的造瓷局面,官窑注重精美,而民窑只是简单追逐利润,以粗制滥造的日用器居多。所以从瓷胎造型上看,民窑的胎色不纯,呈灰色,不如官窑。民窑青花瓷的胎质疏松,由于窑温火候掌握不当,器物往往有未烧透的空隙,缩釉、漏釉现象普遍。民窑瓷胎主要是用来满足民生需求的瓶、盘、碗等器物,大多是砂底,带粘砂,较大件的器物足底往往分散着铁锈斑点及火石红痕迹。在上釉这一方面,元代后期及洪武时期开始出现内壁施釉,但不够均匀,会留有涂刷痕迹。洪武时期的釉分为两种:一种是卵白釉,厚且浑浊;另一种是发青的灰白釉,是由于胎釉白度不够而产生的。明初民窑青花瓷底釉呈乳浊状居多,釉的密度显得更为厚实。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对外交流活动增加,青花瓷的胎釉受到外来器物影响。这一点在官窑青花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永乐时期瓷器的胎质细白,胎体轻薄,杂质较少,大盘多为砂底,但与前朝砂底不同,器底光滑细腻,这与当时所用麻仓土制胎不无关系。粘沙现象较少,也可说明淘洗工艺逐渐提升,小盘盘底通常施釉,但仍然不均匀,并且留有痕迹。瓶、罐由于讲究修胎,所以接胎痕迹不明显,永乐时期的代表作是甜白釉,相比于元代,釉的白度增强,使官窑青花的釉面更加均匀、细致。
到了宣德时期,淘洗技术、瓷土提炼技术较洪武永乐时期有所提高,所以瓷胎更加精致。通常使用的瓷土仍为麻仓土,制出的器物胎质洁白细腻。但永乐时期在胎土淘炼上比宣德时期更为精细,所以宣德时期官民窑的瓶、罐等琢器上的接痕更为明显,砂底更粗。而且宣德器物的釉面比永乐时期的更厚,釉面大多是橘皮纹,釉色白中泛青。
3 装饰图案
明代的青花瓷不仅在胎釉上有了突破,在色彩、纹饰等装饰图案上也有了更多的探索。
3.1 纹饰丰富
明代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方面都发展繁荣,宗教、文化等各种因素对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纹饰在元代装饰图案的基础上有所保留,也有所创新。元代青花瓷的纹饰层次较多,纹饰布局为多层繁密,绘画技法以一笔点划画法为主,图案布局疏朗有致。而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层次有所减少、纹饰布局简洁疏朗、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纹饰题材更为广泛,包括兰、菊、莲、水草、卷云及各种自然景物的写意。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有三种有特色的纹饰:第一是山水云气纹,第二是花卉纹,第三是草书“福”字。山水云气纹一般画在碗的外壁,碗心为兰草、花卉或“福”字,外壁为大片云气纹,在连绵不断的云纹中,隐约浮现远山近水,故称“山水云气纹”,整个画面非常简洁明快,一般在上部绘山水云气纹,下部留白,纹饰随意、草率。花卉纹包括菊花、牡丹花、莲花等,以花卉为主体,花叶为辅助,与元代时花叶大于花卉,或者大花大叶不同,明初洪武时期会按照自然景物的比例来绘制花叶,叶片呈剪刀形、三角形等形状,突出主体。而草书“福”字通常会在碗心,“福”字书写潇洒有力,洪武时期福字有的带栏圈,也有的不带。
在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的图案内容以及纹饰都更加丰富、流畅柔美,画面充满灵气和活力。瓷器图案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绘画内容既潇洒飘逸又丰富多彩。纹饰一般以粗细线条相间,常见的民窑青花瓷纹饰有梅花、牡丹花、百合、鸳鸯、水草、莲花、蕉叶等,除自然景物外,还有一些神仙故事等。常见的瓷器纹饰有草或隶书“寿”“福”字、麒麟杂宝纹、月影梅、海水江崖纹等。首先,草书向楷书、隶书发展,所书写的“福”“寿”二字与洪武时期的基本相似,字体更加浓重有力。其次,月影梅在宋代吉州窑上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写意的技法在碗心或外壁上描绘月影梅,新月挂在空中,加上几只挺立的梅花,整个画面充满着独特的意境和高雅。最后,永乐后期出现了麒麟杂宝纹,麒麟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其周围散绕着如意、火珠等杂宝纹,这种纹饰一般刻在盘心,神采飞扬的麒麟纹加以各种动作,比如蹲、卧、奔跑,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态美。
到了宣德时期,绘画笔法比永乐时期更加豪放和粗犷,线条流畅,画面豪放疏朗。在宣德时期以前,画人物和花鸟的图案较少,但宣德时期以后,出现了很多不同题材,比如仙人骑鹤、岁寒三友等。官窑仍以龙凤、瑞兽、植物等图案作为主题纹饰,画工较民窑更为规范、细致。
3.2 色彩自然
明初青花瓷在装饰图案上非常注重“分水”这个环节,为使整个器物的装饰图案显得生动细腻且有层次变化,在描绘瓷器的时候会先用线条描绘,确定轮廓之后,以各种颜料均匀上色,用青白强烈的反差来体现一种富有层次的美感。明初民窑青花瓷装饰图案在色彩、纹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绝妙技巧,形成了青花瓷沉静、古朴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表现力,推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4 青花料
在明初时期,民窑青花瓷在青花青料水平上整体呈抛物线趋势。在洪武时期,由于常年战争,明代物资水平有限,所以在瓷器上民窑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国产青料,也有元代遗留下来的部分青料。元代留下的进口青花料发色浓艳,色调深沉又明亮。国产青料含铁元素低、含锰量高,发色灰暗,蓝中偏灰,色调滞涩又发暗,虽也有部分青料渗入胎骨,但还是不如苏麻离青的效果。洪武时期瓷器的青花色调有浓重的,也有淡雅的。到了永乐年间,随着国力快速恢复,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加,物质水平有所提高,造瓷水平、青料选择有所提高。永乐时期主要采用国产料和苏麻离青料,使用苏麻离青料后,青花会出现蓝黑色的结晶斑,此时官窑青花的品种有所增加,如白釉青花、黄釉青花、青底白花、外霽蓝内青花等。在宣德时期,进口的青料有所增加,国产青料生产水平也有提高,所以青花画面渲染很好,发色较为鲜艳,品种增多,较永乐时期增加了青花抹红、黄地青花、青花暗花等品种。
5 造型
就青花瓷的造型而言,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形较厚重。元代民间常见的折腰盘在这段时期内也有烧造,前期盘腹更深、圈足较小、折弯生硬、底部厚重且不施釉、盘心有环形涩圈,后期盘腹更浅。洪武时期常见的青花瓷有玉壶春瓶、高足碗、梅瓶、执壶等器物。
到了永乐时期,大件器物较少,青花瓷优美清秀,盘的艺术特征有盘底部下塌、盘圈足较高、盘口沿外撇,而碗的圈足较大、碗下腹部转折生硬、碗腹较深、碗口外撇、弧度较小。官窑还烧造一种鸡心碗,圈足较高、碗底心朝下、凹形状如同鸡心状。永乐时期常见的青花瓷器物有高足碗、瓶、罐、高足杯、盘、碗、玉壶春瓶、执壶、花浇、青花水注、漏斗等。
在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的品种比永乐时期更为丰富多样,梅瓶瓶口有平口和外卷口两种,大小、颈长、口径、瓶底、瓶身都有所不同。宣德时期常见的青花瓷有盘、碗、天球瓶、葫芦瓶、高足瓶、梅瓶、香炉、执壶、扎斗、鱼缸、鸟食罐等。
6 结语
每个时代和地域所生产的瓷器都具有它的特色,明初官窑、民窑青花瓷器均在元代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和发展。明代作为青花瓷发展的繁盛时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总体上看,虽然官窑精美别致,但是民窑同样也自由奔放,都有各自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虽然在青料使用上,优质瓷土大多是由官窑使用,比如苏麻离青,而民窑大多使用国产青料,或者是与别种优质青料混用。但是在绘画纹饰上,官窑受外来影响较多,比较严谨规范,而民窑瓷器以民间生活和百姓题材为主,更加的生活化,民窑瓷器在构图上追求简洁疏朗,也具备它独特的特色。明初民窑青花瓷器通过对胎釉配方、窑温等进行改进和控制,使器物更加精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矫克华.明代民窑青花松竹梅纹饰艺术与儒家思想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9(5):41-48.
[2]陈思颖.羊舞岭窑址出土青花瓷的整理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3]刘敏.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9.
[4]孙晓雨.以明代民窑青花花鸟纹为元素的产品设计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5]李维.中国人物画对元明清青花瓷人物纹饰影响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