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独特的语境中抒发情怀(外一篇)

2021-03-24陈德民

江河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日语

陈德民

阅读手中这本《春光下的月色》,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徐岩松虽是一位在校的大学生,但他以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将自已的见解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其作品基于作者对时代大背景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求在独特的私有语境中抒发悲悯苍生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并呈现与众不同的心理、气质和文化信息。

作者徐岩松认为,随笔皆为人生,百态即是生活。因此,他在选材上,可谓用足心思。在他的眼中,时代变迁的各种情感、现象都是文学创作的很好的切入点。在《邹三》一文中,作者将邹三爱热闹却很孤苦伶仃,每天定时定点的到小公园“游荡”,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能聊上一会,即使吃饭也不愿意回到只有自己的空空的家,会跟随着农民工到小餐馆排队就餐。在作者的笔下,一个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以及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奈,描写得淋漓尽致,主人公邹三的人生际遇令人同情,发人深思。

在《春光下的月色》一书中,那些梦幻视觉以及颇有节制的抒情,既有作者对美学传统的传承,又有他对探寻现代文学理念与技巧的把握,以尝试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如《最后一份报纸》的老贾是老漂族的代表,为了孩子他选择走进都市,却最后因为难以融入都市现代物质生活的快速变化,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故乡。这种作品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想象力,有着原发性和原生性的思维张力。作者保持的是直视动态生活和人心、和对普通群体的细节观察。所以,他的创作里隐含着两种撕裂,一是写社会的撕裂,社会阶层、社会力量的撕裂;一是写人性的撕裂,内在的,精神的撕裂。在这种撕裂里,可以感知作者未来的写作空间。

书中《真相》中的主人公问心,因为网络流量等社会原因,她被恶意信息发布者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无知、从众的键盘侠们,生生将这个无愧的问心推向死亡,最终迟到的正义来了,却终不能让这个姑娘回来,这是作者对网络暴力的控诉。可见在作者的文学世界里,构成了一个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问心”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入微的现实空间与虚幻浪漫的乌托邦空间是互相依存的。正因如此,作者才能在一个有“爱”的心灵家园里,穿越现实的雾霾去做拯救人心、人性的事情。从这个视角来看,“问心”之旅也是对现实的拯救之旅。

我们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以其独到的美学敏感与洞察,表现风起云涌、幽深曲折的时代的存在与焦虑、历史与反思、世像与嬗变等主题,引导读者共同认知生活与存在的本质。在《朵朵的梦想》一文中,作品以痛感的文字触摸,揭示了当代千百万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朵朵是一个本该活泼却十分安静的孩子,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相对于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她更喜欢和洋娃娃打交道,似乎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以求安全。作者“给朵朵过了一个生日”,从期盼生日的字里行间里,阐述了这个与同龄孩子不同的小姑娘,心底的期盼是什么,谁可以掀动她心底的波澜。道出了留守儿童的内心苦闷与祈盼。也表明了作者坚定的价值立場,出色地呈现出复杂大背景下对人性的理解与期求。但他并非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很多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而是如同珀尔修斯那样飞入另外一个更高的空间,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描写生活。

《春光下的月色》使作者的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发生升华,心灵找到归属,代表着作者介入和追踪当下火热生活的勇气和担当。敢于和时代同行,敢于把自己对现实的思考用文学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他对现实的关注,在于他既能融入其中,又能跳脱出来,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他在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精微性的呈现上表现得更为精妙,因此,作者的写作是一种生机勃发的,青春洋溢的文学。

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一些青年作家中,往往只满足于对社会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对社会深层次本质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使得作品对破解这些矛盾的见解不够深刻。这种游离于社会表层的创作态度,在本书的某些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但瑕不掩瑜,阅读《春光下月色》,我们会觉得作者正因有了这份书写者的人文精神,他的写作便形成了那种将个人生活直接拆解用于文学创作的类型。所以他的作品中作者的主体形象、语言温度、情感投入都有所不同。抱持着自我的那份难得的本真,让读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

东渡扶桑的文化苦旅

——作家赖育芳及其《我的日本情结》

原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赖育芳先生是位勤奋的作家和翻译家。每次见面,他都给我以深刻的印象,给我以灵魂的触动。我深深地折服于他的渊博与豁达!忽一日,他送我一部洋洋50万言的鸿篇巨制《我的日本情结》,要我读后写几句话。思之再三,便写下了以下一些心得,以表达对赖先生人品、学品和文品的景仰。

赖育芳出生于广东兴宁,20岁考入北京大学,本来想做作家的他,阴差阳错,根据学校安排修了日语。从此,便和日语、日本结下了不解的情结。由于之前没有日语基础,又没有学习外语的思想准备,再加上他的“母语”——客家方言的影响,学习日语之初,可谓举步维艰。经过师友们的开导,赖先生想通了,“既然党和人民要我学习外语,那我就应该放弃个人的志愿,安下心来学好外语,将来好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走出了迷茫后,便把学习日语当成了事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我每天早晨拿着镜子对口形练习发音,到未名湖畔去朗读课文,背单词。我采用的是‘笨鸟先飞的办法,比别人加倍练习,别人用一个小时,我用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直到完全理解和掌握为止。”(引用赖育芳《我学日语》)。如此攻读,不分寒暑。天道酬勤,大学毕业时,赖育芳的日语水平已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1965年,赖育芳被分配到北京电台从事对日广播宣传,开始了长达15年的翻译新闻广播稿等工作。这,一方面履行了“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诺言;另一方面,也对赖育芳提高日语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日复一日的翻译,稳定得近乎固定,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类似“文字识别软件”,机械的重复,“用进废退”,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不过,赖育芳是个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人,在出色的完成份内工作的同时,即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极端动荡岁月,也能坚持学习,有的时候甚至搞起了“地下工作”。因此,他的日语不但没有荒废,还日益精湛,这为他以后从事对日外交和翻译日文作品,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他还曾被安排到中南海担任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日语翻译。在他的影集里,至今还保存着毛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他站在两人身边做翻译的一张珍贵的照片。

1980年夏天,赖先生调到文化部外联局,从事对日文化交流,人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赖先生来往于中日之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民间交流等,献计献策、穿针引线。与此同时,开始了把日本文化、日文书籍介绍到中国。1987年11月,赖先生受命以“文化参赞”的身份,东渡扶桑,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从此,循着鉴真、阿倍仲麻吕、鲁迅、郭沫若等中日文化史上先贤的脚步,为传播中日文化,为中日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他上下求索,经历着没有止境的文化苦旅。除了参与、策划、出席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外,赖育芳利用业余时间,高质量的翻译了大批日本当代著名作家的名作名著。198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赖育芳翻译的井上靖历史小说集《永泰公主的项链》;1992年,他翻译的尾崎秀树的纪实文学作品《三十年代上海》被译林出版社出版;而《风涛》《宦官中行说》等译作,则收录在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井上靖中国古代历史小说选》一书中。赖育芳对日本名著的翻译出版,为中日当代文化尤其是文学上的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部《我的日本情结》则是收录了他发表过和没发表过的翻译作品及其二十来年的创作及友人书简的合集。尽管如此,他仍然觉得没有满足,常叹“虚度此生!”但我从案头这部作品中,却深深地为赖先生默默地耕耘所获得的收成而感佩!

《我的日本情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他翻译的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尾崎秀树的纪实文学作品组成。收录的井上靖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事件,所以中国人读起来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尾崎秀树的《三十年代上海》所记录的是日本友人尾崎秀实、内山完造等和鲁迅、丁玲等中国文艺界人士的交往和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中日友好史”。賴育芳的译文,平实却准确,简洁而流畅,遵循汉语文法、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又能很好地演绎原作者的本意,堪称翻译作品的典范。

第二部分记录了赖育芳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历历往事。可以说,字里行间,凝聚了作者“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奋斗”的深情。他以史为鉴,不厌其烦地将中日友好交流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讲述出来,翻译出来。希望中日人民记住友好交流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彼此的痛苦,让我们在历史的昭示下相互提携、互相宽容、和平相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回顾》一文中写道:“若问今后两国的文化交流应当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发展,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多做实事。我们要学习前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赖育芳在书中所记载的,不正是他为中日友好相处所做的无怨无悔,砥砺前行的“实事”吗?

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朋友、亲人与作者的书信来往。在这些信札里,我们能真切的看到,那些和赖先生共过事的人,那些了解赖先生的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工作之外的“真实”的赖育芳。他的勤奋敬业,他的谦虚好学,他的不懂权术,甚至他的怀才不遇,都一览无余。从另一个侧面,给了我们以感动和感慨。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赖先生和他儿子赖建男的书信,所流露出来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尊敬,十分令人感动。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文化官员、学者之外的赖先生,作为一位父亲的柔情。

读赖先生的作品,和赖先生的交往,让我领略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见识了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对工作,他敬业奉献;而生活,却相当淡泊。这种淡泊,让他远离权力中心,一心向学,铸就了他人格的光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工作上受到挫折时,他不自暴自弃,而是另辟蹊径,把才华用更实在、更深远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欲望横流、权力金钱至上的当下,赖先生的品质更显得难能可贵,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继承。如果说淡泊以明志的话,生性恬淡的赖先生,其志在于此乎?

责任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日媒:中国学校争夺日语老师
赢在耐心
日语语言工具性的社会经济价值探讨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论日语学习者对商务日语待遇表现的习得
试析大专日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比较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