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忝宋:水墨下南洋

2021-03-24谢忝宋

画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南洋美术艺术

按:“海外华人艺术家口述史”是从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上对海外华人展开的文献研究和记录整理,通过对移居海外的华人、华裔艺术家的研究和个人访谈,把两种观看的目光汇聚到一起,形成以海外华人为主体的专题口述档案。“离散与汇聚”,更偏重于中国与世界在“现代”路口相遇时所衍生出来的文化问题。希望提醒读者注意被忽略的华人艺术家在现代亚太地区的形态塑造中所起的作用;或贴近口述者的視角,比较在不同环境下全球华人世界观的变与不变。(王晓松)

1

1942年,我出生在马来西亚芙蓉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清末民初,我的祖父就来到了这个地方,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森林,经常会有猛兽出现,我祖父的兄弟还被老虎咬掉了一条腿。他们是开荒的第一代,到我是第三代,这里已经变成河流、稻田、山林相映的青山绿水。这片优美的田园是我童年嬉戏的好地方。我母亲是一位手艺非常杰出的割胶工人,我遗传了她在手艺上的基因,加上生活中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对我现在的绘画空间、想象思维,带来很大的影响。

马来西亚(Malaysia)在独立之前,叫马来亚(Malaya),是东南亚唯一有华文教育的地方。华社的先贤们都出钱出力私办华文教育,独立中学就有60多所,大学也有好几所。我从小接受中文教育,在中学时期,有幸遇上了钟正山先生,他为了加强美术课程,开设了美术研究会,启发了我们中西美术的视野。先生是我美术生涯的灯塔,记得在我启程到南洋美专学习之前,先生特别叮嘱我不要参与有政治倾向性的同学会,这番话对我以后的艺术发展影响很大。

我在南洋美专主修西洋美术,辅修传统(海派)金石书画。南洋美专是马来亚美术的摇篮,哺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校长林学大先生办学的治学精神、“六大纲领”,引领了“南洋画风”的基本方向,即:以母体文化为本质,沟通中西技法为基础,融入地域多元民族风尚,并要有科学性的研究方法,配合社会的时代思潮,达到开拓新文化的教育作用。

当时的南洋美专名师汇聚,堪称是南洋美专的“大师时代”。施香沱专精于传统金石书画之外,“南洋风格”以钟泗滨、陈文希、陈宗瑞和刘抗四位画家为代表——除了刘抗,其他三位都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的福气。老师们的南洋画风主要是受“后印象派”的影响,以及巴厘岛的欧洲画风和民间木雕艺术的启发。他们的创作题材以本土的东马土族风情为主,如椰风蕉雨、渔村、田野风光等,区域色彩鲜明,并在民俗形式文化中对母体水墨传统既有融合又有突破,最终创造出一种自我特征强烈的风格,形成了本区域20世纪5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南洋风格”,也塑造了马来亚的第一个美术新文化,他们也因此成了一代宗师。

2

我的绘画起先受到马蒂斯的平面剪纸和毕加索的平面分切的影响,继而受到陈文希的“分切线”“抛物线”和钟泗滨的“点与通”的观念的启迪,萌生发展出多元空间的诸多尝试,比如:平面三度空间、分切的一线、异度空间、画外之境等。对于画作上的“点”,也尝试做了不同的空间构思,比如对视觉上的焦点、深入点、移动点、带动点、多视点的感觉的尝试。联想到构图上的气韵周转、画里画外的相互影响,“通”是指气的流动,莫把气堵死,只有让气流动与通透,才会产生气韵的生动。我的花鸟、山水、秧鸡都强调人性化以及三者的合一,开始受潘天寿花鸟画中的山水空间感的影响,后又受到清代学者、梅州白渡人宋湘(嘉庆皇帝称之为“岭南第一才子”)的一副对联的影响,上联是“楼台高万丈,为何不顶天”,下联是“一朝云雾起,天地两相连”。我从这副对联中有所感悟,放弃画水平线,就有了“天地两相连”的想象多维空间。仰看,是天上的云;俯瞰,是地上一湖水。一个焦点,两个空间的联想。又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悟到“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自由空间。人性化的秧鸡,即可上山下水,处处为家。同样,也有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

在南洋美专求学时期,除了基础训练,我的创作师承较多。然而当时新加坡的画坛,也并没有什么主流的绘画,除了室内外写生,就是中西模仿,大体上就是互相学习、琢磨。直到二战结束后复课,师生们及其他艺术从业者,才逐渐活跃起来,但是自我创新的画家还比较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南洋风格出现后,新的作品雨后春笋般出现,才形成一股追求创新的气氛。

我在美国美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六法新法”为论文题目,讨论的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书画同源”的概念。在传统中,画画不叫“画”,而是叫“写画”。“六法”中每一法都是提出思维概念,就算5000年后也不过时!我借用了“应物象形”创造符号语言,参考“经营位置”来营造多维异度空间。在长期创作中,思考对应物,寻找符号造型,如甲骨文的符号、结构。我认为甲骨文本身就是象形符号、意象符号(想象的)、抽象符号(看不懂的)这三种“象”的符号和空间结构。同时注意观察自然万物,师法重造,注入空间经营,多元分切,异度矛盾呼应、和谐统一,达到气韵生动。落款即是画中空间的一部分,如果把落款营造为画面中的符号肌理,造成异体的虚实、阴阳的新视觉,就符合了“六法”的“应物象形、经营位置”的概念,也打破了传统套路的旧思维,即是“法无定法”“物无定位”的论点。

3

马来亚的南洋美专,那时是东南亚唯一拥有中西美术的专科学校。作为当时东南亚唯一有华文教育的地方,也导致了当年的马来亚华裔与东南亚诸国文化艺术发展道路各有不同。比如,印度尼西亚与马来文化本有很深的渊源,但在画风上却因为国情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印尼在民族文化、宗教思想上也较为自由,有较大的创作思维空间,甚至在发展时间上也比马来半岛早。虽然早期相互之间有不少互动,但越到后期差别越来越大,这都归因于教育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印尼华裔也不少,当年中国移民下南洋,很多人是先到印尼,后迁到马来半岛。甚至在东马的婆罗洲、沙捞越、沙巴,听说元朝还统治过好几十年,并有一些关于元青花的说法。因此,在早年有很多中国文人书画家的过客,留下不少书画作品。

相信当年的华人一样有私办华文教育,可惜后因国情制度的问题,都难以为继。如画家黄独峰,早年就回到广西定居,作品属于岭南一派。另一位画家李曼峰,先落脚新加坡,后到印尼发展,成为总统苏加诺的宫廷画师,名气响当当的。他的成功是采用中国画的技法,通过油彩的表现方式,描绘当地风俗民情,雅俗共赏,甚得人心所好。泰国就在马来半岛上端,边境民间互动影响还是有的,但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所以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所阻碍。以“南洋风格”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华裔美术在中国海外独树一帜,是南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墨画在中国海外的重要一脉。

东南亚多元文化艺术普遍深受西洋美术教育的影响——这里的多元化民族主义指的是马来西亚文化的多元性,而南洋风格是依托华裔艺术家发展出来的,与其他东南亚文化少有交流,互相之间也少有影响。上述新加坡四位画家1952年在巴厘岛写生的经历奠定了南洋风格的绘画形式语言的基本框架,他们第二年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举办展览,以东西方绘画元素融合具有东南亚乡土特色的创作形式,被当时的画评家玛戈评为“南洋风格”。后来我在草堂门金石书画会提出的“新南洋风”是南洋文化时代发展的产物,而如南洋商报、南洋文学、南洋饮食等,都已成为历史。

我的老师这一代的宗师们,是中国五四运动后,具有新思维的中国新青年,他们移民到新加坡,在地方美术及多元性的民俗文化的碰撞下,自然地创造出了极具地方性的绘画,才被认为是“南洋风格”。并结合现今中西美术的状况,发挥21世纪信息时代精神,注入现代符号与空间的结构法,融汇本土多元的各民族风尚,以及生活人文思潮,最终创造出新水墨符号艺术的“南洋新风格”。而我这一代是师承南洋教育理念的熏陶,在思维观上有所不同,当然南洋风不可能相同。到了“草堂门书画会”的第三代,在艺术思想和对时代的理解上有他们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传统与现代,创造方向的考量,也各有不同。“新南风”本土的发展,肯定更加本土现代了。从今天的成绩可看到,已具有较为全面的东方文化的本土精神,在金石、书法、水墨方面都各有所长。

我在南洋艺专学习时主修西画,后来放弃西画回归东方绘画,原因很简单,可能是身在海外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吧。20世纪面临现代化与马来西亚的水墨现代化,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相同的是东方美术的基础,也一样受到西方美术的侵略。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普遍受到西方现代构成的影响。然而传统的还是那一套,一成不变,只有少数突破,既现代又守着东方精神。

马来西亚的幸运在于20世纪初由中国移民的宗师们,已成功把中西美术与本土多元文化融为一体,塑造出具有现代化的南洋绘画,又保留着东方精神。文化因碰撞而改变固然是好的,如西方受到东方的影响而转型的印象派,还保持着西方文化的模式,很可贵;而东方美术受到西方的碰撞,在转换中却失去了自我,直接跟着西方现代的套路走了。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也有去中国台湾及日本学习的学生、画家,以及学习香港的岭南画派的,不过影响并不大。

4

南洋历史上与艺术有关的机构、团体,包括最早于1929年在吉隆坡创办的“南洋書画社”、1935年的新加坡美术研究会、1935年的槟城艺术协会、1938年的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等。东方人文艺术馆则是一所由企业基金会创办的非营利综合艺术馆。当年协助策划建立东方人文艺术馆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打造东方精神,让艺术走进生活,实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东方人文艺术馆长期举办课程,让有兴趣者参加,课程包括书法、艺术欣赏、陶艺、茶艺、水墨画及摄影等。同时也会定期筹办书画展览活动,亦有中华文化讲座、戏剧演出、音乐会及其他艺术作品展等。

我在1988年被聘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师,1990年出任水墨画主任,兼校外水墨画推广主任等,策划全国水墨画统一考试运动,合编六级水墨教材课本。通过10多年的教学营、学习营、生活营、工作坊、讲座、国内外展览,并推荐校外学生投考学院大专文凭,培养了不少新南洋画风的艺术家。水墨画统一考试的制度首先是学院设立了三年制学制,分为六个学期,一年两次考试,三年考完,每期及格者颁发专业证书。这是一项艺术普及活动,当然也是一股推动力量,后来才有了2004年“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的成立,才有了今天第三代的成绩。马来西亚新一代的美术教育几乎全盘西化,对水墨的发展产生不小的阻力,令人担忧。

注:本文以2020年7、8月份王晓松与谢忝宋邮件、微信访谈的内容为基础,由王晓松编辑整理,谢忝宋审定。

猜你喜欢

南洋美术艺术
美术篇
题蓝花楹
纸的艺术
一位富家千金的虐心孽情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猜字谜
爆笑街头艺术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