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1-03-24曾亚纯雷万鹏

高教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辅导员

曾亚纯 雷万鹏

摘 要:通过对广东、湖南、河北、内蒙古等7个省份15所高职院校1062名辅导员的问卷抽样调查,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历、专业、是否有孩子对辅导员职业能力上存在显著影响,在辅导员职业能力上男性辅导员显著高于女性辅导员,本科学历辅导员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非相关专业辅导员显著高于相关专业辅导员,有孩子的辅导员显著高于无孩子的辅导员;学校、学院、辅导员个体与职业能力均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学院、辅导员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因素;辅导员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力提升远远滞后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样本来自于东、中、西部7省(自治区),每省1-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校。共发放1100份问卷,回收1080份,回收率98.2%,确定有效问卷为1062份,有效率96.5%。其中,广东省共调查4所高职院校,获取有效样本316个;浙江省调查1所高职院校,获取有效样本61个;湖南省调查2所高职院校,获取有效样本119个;河南省调查2所职业院校,获取有效样本134个;河北省调查3所高职院校,获取有效样本268个;内蒙古自治区调查2所高职院校,获取有效样本103个;甘肃省调查1所高职院校,获取有效样本61个。调查的1062个有效样本中,男性辅导员404人,女性辅导员658人。调查时间为2020年4-5月。

(二)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法,从“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符合”到“很符合”,分值分别为1、2、3、4、5。问卷通过小样本测试,进行KMO样本充分性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测试问卷相关题目进行删减和净化,最后形成52个题项的正式问卷。问卷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0。

1.职业能力问卷。辅导员职业能力包括核心能力、基础能力、专用能力、发展能力四大类别,四大类职业能力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机整体。[1]本研究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相关概念界定,同时借鉴山东大学博士何萌定义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把专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出本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模型。辅导员职业能力由三个要素组成:基础能力——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相处环境行为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现需求行为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学业指导、心理支持、危机处理;工作能力——思政教育能力、网络应用能力、骨干培养、日常管理、协同育人。《职业能力问卷》共计16个题目,问卷总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967。

2.职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根据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的解析,结合访谈结果,本研究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为三个层次:学校行为、学院行为、个体行为。学校行为包括职业发展、能力培训、考核激勵三个维度,共14个题目。职业发展主要考察学校为辅导员提供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能力培训主要考察学校为辅导员提供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生涯规划等专业能力培训;考核激励主要考察学校评估辅导员工作业绩及给予的激励措施。学院行为包括团队环境、沟通机制、学习成长三个维度,共14个题目。团队环境主要考察二级学院为辅导员提供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公平公正的软环境;沟通机制主要考察二级学院为辅导员提供的有效沟通、分工合作的合作机制;学习成长主要考察二级学院为辅导员成长提供的学习平台和机会。个体行为包括理论学习、职业培训两个维度,共8个题目。理论学习主要考察辅导员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进行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职业培训主要考察辅导员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而主动参与的专业培训。《职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共计36个题目,问卷总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62。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 实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通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以及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别对学校行为、学院行为、个体行为与辅导员职业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评估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062名辅导员总体职业能力均值为4.071。各题项分值从3.94到4.22进行波动,其中得分最高为“我与同事的关系很好,与他们相处感觉很幸福”题项,得分最低为“我能运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归纳分析学生工作相关问题”题项。在对职业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时,基础能力的平均水平为4.140,明显高于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平均水平,专业能力平均水平最低。这说明经过学校严格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加入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他们在情绪控制、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优秀,但通过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技术开展学生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 高职院校辅导员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1.性别差异

如表1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辅导员性别对职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和整体职业能力方面,男性辅导员显著高于女性辅导员。从职业能力各维度平均水平来看,男性辅导员基础能力高于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而女性辅导员最高为基础能力,其他依次为工作能力、专业能力。男性辅导员在情绪控制、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较好,女性辅导员依靠心理咨询、职业生涯、危机干预等专业技术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偏弱。

2.学历差异

如表2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不同学历辅导员对职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辅导员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从职业能力各维度平均水平来看,本科学历辅导员基础能力高于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最高为基础能力,其他依次为工作能力、专业能力。也就是说本科学历辅导员在情绪控制、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较好,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依靠心理咨询、职业生涯、危机干预等专业技术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偏弱。

3.专业差异

如表3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专业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各维度的能力方面,理工科辅导员显著高于学生工作相关专业和文科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生工作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最低,表明专业对口并没有对学生工作产生优势,理工科专业辅导员更务实。从职业能力各维度平均水平来看,相关专业辅导员基础能力高于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而文科、理工科专业辅导员职业能力各维度中平均水平最高为基础能力,其他依次为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工作相关专业辅导员在职业能力三个维度中专业能力最弱,文科、理工科专业辅導员在职业能力三个维度中工作能力最弱。

4.家庭结构差异

如表4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辅导员是否有孩子,在职业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和总体职业能力方面,有孩子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显著高于无孩子的辅导员。从职业能力各维度平均水平来看,无论是否有孩子,辅导员职业能力各维度中基础能力高于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

运用相关分析探讨自变量(学校行为、学院行为、个体行为)和结果变量(职业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各变量之间关系大小,分析结果见表5。学校行为、学院行为、个体行为与职业能力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9**、0.544**、0.658**。各变量相关程度最高的是“学校行为与学院行为”(r=0.772),最低的是“学校行为与职业能力”(r=0.369**)。学校行为、学院行为、个体行为、职业能力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见表6),担任辅导员时间(β=0.093*)对职业能力影响显著,也就是任职时间提升一个档次,职业能力提高0.093。模型1的判定系数为0.015,也就是性别、担任辅导员时间对职业能力的解释力为1.5%。

在模型2中加入自变量学校行为、学院行为、个体行为,学校行为(β=0.152***)、学院行为(β=0.333***)、个体行为(β=0.521***)对职业认同影响显著,也就是学校行为每提升一个档次,辅导员职业认同就提高0.152;学院行为每提升一个档次,辅导员职业认同就提高0.333;个体行为每提升一个档次,辅导员职业认同就提高0.521。个人背景变量除学历对职业认同产生显著影响外,其余个人背景变量对职业认同没有显著影响。模型2的矫正判断系数为0.476,比模型1提升了46.1%,说明相对于个人背景变量而言,学院行为、个体行为对职业认同解释力更大,达到47.6%的水平。

三、分析与讨论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其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1.男性辅导员职业能力显著高于女性辅导员。高职院校注重实践和工匠培养,男性辅导员在实践能力上比女性辅导员更有优势。同时,女性辅导员由于工作、家庭的原因,会分散工作的注意力,对工作的专注投入不及男性辅导员。另外,男性比女性更注重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女性辅导员专业能力较弱,也就是其依靠心理咨询、职业生涯、危机干预等专业技术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偏弱。

2.非相关专业辅导员职业能力显著高于相关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辅导员职业能力都显著低于文科、理工科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辅导员,从大学到研究生阶段大都是学习本专业,容易出现专业倦怠。而理工科专业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担任辅导员工作,知识背景和理论体系得到扩充,更容易以理性思维去接触新的事物。

3.本科学历辅导员职业能力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普遍认为担任辅导员只是暂时工作,最终目标是离开辅导员岗位。而本科学历辅导员对自己有充分认识,并且在年龄上与学生差距不大,对辅导员岗位的忠诚度较高。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对职业期望值较高,职业认同感不强,仅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

4.有孩子辅导员职业能力显著高于无孩子辅导员。辅导员有孩子后改变了其教育理念,更容易以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容易与学生产生具有亲和力的互动。有孩子的辅导员更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与学生对话,并以学生的方式与其交流,在陪伴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成长特点,与学生融合成长,辅导员个人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稳重。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行为的影响。在对学校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时,能力培训的平均水平为3.693,明显高于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职业发展对职业能力影响非常有限,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能力培训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三个维度都产生重要影响,对专业能力影响最大;考核激励对职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对工作能力影响最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学校行为每提升一个档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0.025,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0.152,并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

2.学院行为的影响。在对学院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时,沟通机制的平均水平为4.06,明显高于学习成长的平均水平。团队环境对职业能力影响非常有限,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沟通机制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三个维度都产生重要影响;学习成长对职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对工作能力影响最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学院行为每提升一个档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0.347,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0.333,并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

3.个体行为的影响。在对个体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时,沟通机制的平均水平为4.069,明显高于学习成长的平均水平。理论学习、职业培训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三个维度都产生重要影响。理论学习对工作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职业培训对基础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工作能力、专业能力。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个体行为每提升一个档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0.429,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0.521,并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层面:加强辅导员政策支持力度

1.注重辅导员性别差异。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性结构存在差异,使得不同个体适合不同的职业。人职匹配度越高,越有利于个体获得需要、兴趣及心理上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工作潜力。高校要注重对于女性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她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专业能力培训,特别是利用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危机干预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同时,要在生活上給予女性辅导员更多关心,如举行0~3婴幼儿帮助计划、家庭长者扶持计划等活动,为女性辅导员提供专业咨询和支持,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她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学生工作。

2.注重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障碍。特别在职务提升、职称评审、干部选拔、学历提升上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辅导员发展。要对选聘的新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事务性工作的规范化培训、心理培训、政治理论素养培训、管理沟通培训,使其尽快地熟悉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注重服务对象学生的体验,构建以学生评价为重要依据的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日益提升职业能力,改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量。

3.注重辅导员认同教育。在辅导员招聘中加强对职业认同的测试,吸收对辅导员有高度认同的毕业生加入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有利于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提升,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其应对新挑战的自如程度。关注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质”的提高弥补“量”的不足,才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培养的明智之举。[2]

(二)学院层面:加强辅导员组织环境建设

1.充分发挥辅导员多岗位轮岗、锻炼的积极作用。辅导员担任一定职务,能培养学生干部团队,进行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学生干部团队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朋辈共同成长和团队共同育人。学院要积极给辅导员压担子,组织院内多岗位轮岗锻炼,为辅导员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解决遇到的突发问题,对学生给予更多更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2.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方法研究的积极作用。辅导员与新时代的大学生交流,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学院要加强对辅导员教育方法理论的培训,让辅导员了解学生成长特点,学会与学生融合成长,改变家长式的培养方式,以平等、融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充分发挥学院内部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在沟通机制中创造良好的分工协作环境。在面对重大问题时,辅导员队伍不是各自独立应对工作,而是整体作战,共同解决问题。辅导员队伍形成分工合作的干事创业环境,需要领导的集中领导,做到分工科学公平,形成具有战斗力的队伍。辅导员年龄上相对较轻,既要面对复杂的工作问题,又要解决生活的困难,需要领导在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

(三)个人层面:加强辅导员个人能力提升

1.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辅导员应不断学习,通过社会实践、考察进修、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在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要重视专业能力建设,特别是心理咨询和生涯规划。

2.增进认同,提升群体职业认同感。辅导员要通过理论学习、主动向资深辅导员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充分了解,对辅导员相关政策、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有充分了解,从而增加职业认同和职业荣誉感。在辅导员职业能力上,不断扩展知识结构,增加实践能力,在实践、专业、科研上同步前进,从而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增加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只有对辅导员岗位有高度认同,职业能力才能有效提升。

3.强化培训,提升学业指导和网络思政水平。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优势、培养计划和专业前景,站在专业角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建议。辅导员要充分掌握网络技术手段和熟悉网路语言,并通过网络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在线下可能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极有可能在网络上出现,因此辅导员要成为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和占领网络高地,为学生输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林伟毅.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34-136.

[2]曹科岩,陈国梁.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471-472.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