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创作上的一点想法

2021-03-24邱佳铭

书画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芽桃花源作品展

邱佳铭 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2018年和风屏山——第五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2017年中国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2016年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2015年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作为生活在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实践者,我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從技法到风格面貌都可以区别于古人,区别于今人,最好能独树一帜。可是,理想很多时候都会被现实泼一头冷水,独树一帜谈何容易,自唐宋至今真正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家屈指可数,这么一想,有时也会原谅自己在创作上的苦闷和愚钝。话虽如此,我却从未停止过在创作上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因为我坚信未知的可能性会给实践者带来惊喜。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造,于我而言“创造”就是探索性的思考和笔墨试验。探索和思考的动力来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既有的传统技法不足以表达新的事物和自己的情绪。二是希望寻找到符合自己性情气质的表达方式,可以区别于他人,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画有灵魂的画。三是在自己的经验之外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对未知可能性的探索,是艺术创造的前提和有效路径,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会去憧憬这种未知的可能性。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无源之水是最容易枯竭的,脱离传统的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创新”“创造”是否有持久的生命力还值得商榷。因为在中国美院学习的7年间接受过最系统和严格的传统绘画教育,所以我追求一种渐进式的探索实践,换句话说,就是以传统笔墨精神和技法作为沃土,寻找一种长出“新芽”的可能性。“新芽”最初的营养来自传统绘画,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吸收外来的营养,在多种营养的滋养中茁壮成长。因此,“新芽”身上必然有传统的基因(包括文化层面的和技法层面的),但因为还有其他营养成分的滋养,所以它与传统又保持着一种特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即是创新之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对笔墨品质的追求和践行要来源于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在形式语言和画面意境上的探索既有传统绘画的文化根脉,也有作为当代人所能接触到的其他营养的滋养,基本要符合当代人审美习惯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画家在创作中除了解决怎么画的问题,还要解决画什么和为什么画的问题,三个层次彼此关涉相辅相成,可以视为是有机整体。怎么画是形式语言层面的技法问题,画什么是内容(题材和主题)问题,为什么画则是更高层次的思考,往往与文化和精神追求有关。艺术当然要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服务,要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山水画也是如此。艺术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它有时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理想,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和追求——梦中桃花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净土、一方桃花源,那是安放心灵的纯净之地,它可以抚慰生活在城市喧嚣中躁动的灵魂。山水画是最合适表现这种桃花源的艺术形式,它如宗教一般,给予信徒以坚定信仰和美好期待。近些年我创作了一批与现实山水保持一定距离的山水画,多以“造境”名之,就是在上述理解的前提下画出来的。画中的山、树、石、云和水的组合搭配,是超越真山水的意象山水,有些地方甚至不符合自然物理逻辑,一切为营造我梦中桃源的意境服务。

作品《飞珠散轻霞》 在章法布局上运用了近于中轴对称的方式,主山在中轴线上呈现出下宽上窄的稳定的梯形外廓,如人在厅堂正中端庄而坐。主山后面有一排矮小的远山用接近于平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山脚被统一在一条水平直线上,这条水平线又与画面上方的远山山脚和水平面形成的直线相呼应,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表达出宁静阔远的画面气氛。画中的山石并没有具体的山石与其对应,它的丘壑结构是我按照画面需要编排出来的。松树的造型和画法也都是根据画面形式美感和笔墨表达的需求来综合考量的结果。画面在设色上也是较为主观的,瀑布水口处一抹彩虹可以作为点睛之笔。一言以蔽之,这件作品表现的是我的胸中丘壑而非自然丘壑,是带着我的主观情感和近期思考的一种理想境界,是我梦中的桃花源。

猜你喜欢

新芽桃花源作品展
柳芽
春日有感
菊与星
《桃花源记》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晚春即景
你心中的桃花源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病鸢